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史筆如鋼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底藴十分濃厚。南京的別稱很多,什麼冶城、越城、石頭城、秣陵、建鄴、建康、秦淮、上元、白下、集慶、應天等等多不勝數,最常被人們用的稱呼還是“金陵城”。這金陵城還曾經是六個王朝的都城,從三國時期開始,先後成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國的王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但是這歷朝歷代君王爭搶的金陵城,卻十分玄妙,在這裏定都的王朝壽命都不長,除了東晉,沒有一個王朝超過六十年的。這“王氣”聚集的金陵城“風水”到底多玄乎?
民間有個傳説,説是秦始皇有一次途經金陵城,聽一江湖術士言金陵王者都邑之氣外溢,在不久的將來這裏會出現天命之子。秦始皇認為自己的王朝可是要千秋萬代的,絕不允許落入旁人之手,於是下令把金陵的山脈挖穿,想破了這裏的風水格局以斬斷氣機。傳説的可靠性不高,還得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在金陵城建都到底有哪些利害。
東吳建國
從最早的東吳説起,孫策佔領江東時並沒有在此地建都,也沒有建立真正的王都。後來孫權當政,因張紘和張昭稱此地有“帝王之氣”故修建石頭城,名“建業”。建業南鄰吳郡、會稽,西接豫章、荊州,沿着長江以南一線貫穿東吳,佔據了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是東吳的咽喉要塞。且憑着長江一線的天險設防,易守難攻,多次抵擋住來自北邊徐州和西邊荊州的進攻。這一地理優勢即使南陳政權還被君主看重,成為一道天然的防護牆。
但是優勢有時候也是劣勢,長江的天險防守讓這裏變得易守難攻,同時也使政權故步自封,難以發展,因此孫權在建都後才會極力爭取荊州。
之後的五個王朝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選擇在金陵建都,
但都無法避免出現鼻塞的情況。之後西晉北方局勢不穩,許多世家大族選擇往南邊遷移,導致南方成為新的權力聚集地,加速了政權更迭。也就是説,實際上在金陵建立的政權命短,跟“王氣”風水沒多大關係,更多的是“人為”。
宋朝為何避開南京?
當然也有不願意在金陵建都的皇帝,那就是南宋高宗趙構。南宋時期受金國侵擾,趙構對金人存在種迷之害怕,金陵因為有個“金”字,趙構就不顧韓世忠和辛棄疾等大臣的勸阻,把都城定在了沒有地理優勢的臨安,為了方便隨時逃走還把皇宮建在鳳凰山上。
朱元璋原先也曾把建在南京,但是當時上有陳友諒,下有張士誠,朱元璋處在中間並沒有什麼地理優勢可言,相反十分尷尬,隨時都面臨着張、陳兩面夾擊的危險。於是朱元璋決定主動出擊先解決陳友諒這把懸在“頭上”的刀,於是在鄱陽湖與之展開殊死搏鬥,最後除掉了陳友諒進而統一天下。沒了兩頭的威脅,朱元璋並沒有老老實實把都城安在金陵,他四處尋覓適合建立新都城的地址,但是無果。到了朱棣繼位,仍舊不肯安安心心定都金陵,後來還把都城遷到了北京,守着北邊的國門。
到了近代洪秀全和孫中山先後選在南京定都,南京地理位置的問題再一次顯露出來。曾國藩利用上游優勢輕輕鬆鬆就拿下了南京,日本人從東往西進攻,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攻下南京,犯下一場震驚歷史的屠殺。南京的諸多劣勢使這裏的政權壽命不長,有不可扭轉的天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但這也並不妨礙人們對它的欣賞,時移世易,它留給人們更多是風雨過後的寧靜與慈祥。
六次毀城,六次重生
南京雖然不是中原城市,但是南京的歷史同樣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代表
葉兆言四十載寫作之大成,讀懂南京,就是讀懂中國歷史。
想要獲取更多有味道的歷史見聞,歡迎關注史筆如鋼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