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永嘉之亂後,中國的北方地區就長時間地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所控制,漢族的百姓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了不少不公平的對待,因此他們對於東晉政府一直抱有期望,希望他們能夠通過北伐來收復失地,自己也能重新被漢人政府所統治。
西晉永嘉之亂
不過受限於國力以及東晉獨特的政治形式,東晉政府在建立之後雖然進行了多次北伐,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實際性的成果。直到東晉末年,劉裕掌權之後,一方面國內的政治形勢得到了肅清,另一方面北方的南燕,後秦等政權內部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這給東晉北伐創造了極好的機會。
劉裕也沒有讓這些機會白白溜走,他先是征服了南燕,之後更是趁着後秦統治階層內部出現矛盾的機會,對後秦進行了征伐。在王鎮惡,沈田子等人的出色表現下,東晉政府軍先後收復了洛陽長安兩座重要的城池,讓中原地區的百姓看到了統一中國的希望。但也就在這個時候,由於劉穆之的去世,劉裕不得不返回建康。其留下了幾位大臣在長安輔佐自己的幼子劉義真,結果大臣之間出現內鬥先後去世,這讓長安城內的局勢變得十分混亂,再加上赫連勃勃對長安發起了猛攻,東晉只得放棄北伐的成果,將長安城以及關中地區拱手送出。
宋武帝劉裕
劉穆之之死與劉裕的退兵在北伐後秦的過程中,劉裕作為大部隊的指揮並沒有參與到太多戰事之中,王鎮惡敏鋭的戰術嗅覺讓他僅僅憑藉極少的人馬就攻佔了長安城,逼降了後秦皇帝姚泓。而此時已經獲勝的劉裕並沒有率領大軍返回,而是繼續進軍到達了長安,並在那裏留了下來,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消滅後秦之後劉裕明顯有着更大的追求,其希望能夠以關中地區為基礎,對剛剛收復的中原地區進行管理,並進一步達到統一整個北方的目標。
劉裕北伐路線圖
這一點從劉裕對待關中百姓的做法中也可以看出,在消滅南燕的時候,劉裕雖然在謀士的建議下沒有對廣固進行屠城,但還是掠奪了不少百姓作為奴隸,並對城池進行了一定的破壞。而在進入長安城中之後,劉裕對自己的部下嚴加看管,禁止他們搶奪百姓的物資。
與此同時劉裕還和當地的百姓進行了積極的接觸,瞭解當地的情況,這樣的舉動給予了關中百姓信心。劉裕建議東晉遷都洛陽的提議更是讓中原百姓們看到了王室北歸的曙光。從劉裕進入中原之後的種種舉動來看,我們都可以得出確定的結論,那就是劉裕是想要以征伐後秦的戰果為基礎,進一步擴大東晉的疆域,並對中原地區進行治理的。
劉裕心腹劉穆之
但是劉裕的計劃卻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打破,在劉裕身處長安的時候,其心腹大臣劉穆之突然病逝。在劉裕北伐的過程中,劉裕一直以來劉穆之幫助他控制東晉政府的決策,劉穆之的死讓劉裕在建康的勢力變得薄弱起來。雖然之後劉裕啓用徐羨之代替了劉穆之的位置,但是他畢竟不能像劉穆之一樣全權處理政事,重要的事務還要劉裕來過問。這讓東晉的政府運轉變得十分緩慢,而且劉裕也擔心建康城中發生異變,自己的權力被司馬族人重新奪回,便有了返回建康城的想法。
長安城牆
劉裕在離開之前,對長安城的防守進行了佈置,他將自己的次子劉義真召到了長安,讓他擔任安西將軍,都督雍梁秦三州軍事。之所以其會讓只有十二歲的劉義真擔任如此重要的位置,筆者認為主要有兩種考量:
一是對於權力的把控。當時建康城內的情況還不甚明朗,如果長安城中的將領後面有了反對自己的想法,那麼他很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因此派自己的兒子來管理關中地區,才能讓劉裕感到放心。 另一方面劉裕收復關中的舉動讓當地百姓深受鼓舞,他們期望東晉能夠一鼓作氣平定西北地區。但是劉裕要離開的消息讓他們十分沮喪,劉裕讓自己的兒子坐鎮的決定可以讓百姓們看到劉裕繼續開拓的希望,能夠有效平息百姓的不滿情緒。東晉名將王鎮惡
劉裕當然也深知自己兒子的能力是不足以勝任這個工作的,便給他留下了三名大臣輔佐其統治。其中包括在北伐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王鎮惡,還有北府軍出身的沈田子,毛德祖等人,參軍王修被授予了長史的職位,負責幫助劉義真處理政務,之後劉裕便啓程返回建康了。此事在《宋書·武帝本紀》中有如下記載:
"十一月,前將軍劉穆之卒,以左司馬徐羨之代掌留任。大事昔所決於穆之者,皆悉以諮。公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會穆之卒,乃歸。十二月庚子,發自長安,以桂陽公義真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留腹心將佐以輔之。閏月,公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南宋重臣徐羨之
按理來説,劉裕給劉義真留下的這套臣僚班子能力是十分突出的,如果他們能夠精誠合作的話,守住長安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由於王鎮惡和沈田子等人關係不佳,因此在劉裕離開之後不久王鎮惡就被沈田子殺死,後來沈田子和王修也相繼被殺,導致劉義真身邊既沒有戰將,也沒有賢臣,那長安城的失守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重臣相害,朝堂空虛在東晉消滅後秦的過程中,王鎮惡和沈田子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由於王鎮惡是第一個進入長安城並逼降了姚泓的人,因此其被視作首功之臣,這讓沈田子一直記恨在心。而且王鎮惡的出身和沈田子等人不同,王鎮惡的祖父是前秦名相王猛,其在苻堅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嚴明刑法,消弭民族矛盾的種種舉措讓他在中原地區百姓中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因此王鎮惡在當時也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前秦名相王猛
而沈田子則是東晉人士,出身低微,其祖父和叔父們都是參與了孫恩之亂的叛賊。他本人也是依靠跟隨劉裕南征北戰才獲得了當時的地位。由於中國南北方分裂時間過久,因此南方百姓和北方百姓之間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這也體現在王鎮惡和沈田子之間。沈田子以及其身邊的北府軍將領一直懷疑王鎮惡有不軌的企圖,再加上沈田子對於王鎮惡的厭惡,其對於王鎮惡的懷疑日漸加深。
東晉將領沈田子
在劉裕離開之後不久,胡夏國主赫連勃勃在王買德的建議下對關中地區發起了進攻。當時負責鎮守渭陽沈田子本應率軍抵抗,但是其卻因為懼怕而撤退帶了劉回堡,丟掉了渭陽城。這讓王鎮惡大為光火,沈田子在得知王鎮惡對自己的表現不滿之後,進一步堅信其將要對自己有不利舉動。於是沈田子假裝邀請王鎮惡到傅弘之的軍營中商討軍情,在王鎮惡前來之後就將其殺死。此事在《宋書·王鎮惡傳》中有如下記載:
"虜甚盛,田子屯劉回堡,遣使還報鎮惡。鎮惡對田子使,謂長史王修曰:\'公以十歲兒付吾等,當各思竭力,而擁兵不進,寇虜何由得平!\'使還,具説鎮惡言,田子素與鎮惡不協,至是益激怒。二人常有相圖志,彼此每相防疑。鎮惡率軍出北地,為田子所殺。"東晉名將傅弘之
傅弘之逃出之後將此事告知了劉義真和王修,沈田子認為他們能夠理解自己的做法,但是其在面見劉義真的時候卻被王修抓了起來。王修指出其擅自殺死重臣的罪過將其處死,讓毛修之代替了他的職位。在沈田子被殺之後,王修派遣傅弘之領兵出戰,在池陽擊敗了夏軍的統帥赫連璝,緩解了長安城中的危急形勢。
如果説王鎮惡的被殺是由於自己的大意以及南北方將領的互不信任,那麼沈田子的被殺就是因為其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在他看來,王修這樣的南方臣子一定和自己一樣感受到了王鎮惡的威脅,因此自己除去王鎮惡其實是幫助東晉軍中的南方集團穩定住了形勢。但是他沒有看到在當時相比於王鎮惡的反叛,胡夏的進犯才是真正的威脅。而且之前劉裕的種種行為也確定了發展北方的方針,此時還糾結於陣營差別的沈田子其實已經犯下了大錯,這也是其被王修處死的根本原因。
強悍的胡夏軍隊
在沈田子和王鎮惡相繼被殺之後,劉義真身邊的輔政大臣王修就成為了關中地區權勢最高的官員。當時劉義真對於羣下的賞賜往往沒有節制,王修常常出面制止,這引起了劉義真左右侍從的不滿,他們誣陷王修和王鎮惡勾結謀反,借劉義真之手除掉了王修。
王修之死讓長安地區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震盪,一方面劉義真身邊沒有了可靠的謀臣,讓政治秩序出現了混亂。另一方面,三位輔政大臣先後被殺讓其餘官員變得人心惶惶,他們擔心相似的命運遲早有一天會落到自己的頭上,因此其中的不少人都逃出了長安城,這讓當地的官僚體系出現了人手不足的現象。
越來越糟糕的朝局讓年少的劉義真十分害怕,但是這時的他沒有選擇重用傅弘之等大臣,而是將部署在長安周邊的防禦力量全部移入長安城,這讓其西邊的地區在很短時間內就被胡夏的軍隊所佔據。在咸陽被佔領之後,長安便徹底變成了一座孤城。
胡夏國主赫連勃勃
在劉裕回到建康之後,其留給劉義真的幾位輔政大臣先後被殺,這讓長安地區的政治形勢急轉直下,給了赫連勃勃奪取長安以及關中地區的機會。在劉裕離開之前,其就已經看出了北府軍團體和王鎮惡之間的嫌隙,但是他卻希望雙方互相牽制,來保證朝局的穩定,沒有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不得不説這是劉裕的一個重大失誤。而劉義真殺死王修的舉動更是將關中地區的局勢徹底推向了深淵,可以説長安的再次陷落和劉裕父子都有一定的關係。
劉義真的逃亡路與北伐成果的喪失在長安城被包圍之後,年輕的劉義真並沒有出城與胡夏大軍決一死戰的勇氣,當時他更在意的是如何逃出這個兇險的地方,不過沒有劉裕的命令,他還是不敢擅離職守。在劉裕得知胡夏圍困長安的消息之後,愛子心切的劉裕派遣朱齡石前往長安接替劉義真,並傳達了讓其返回江南的命令。
東晉將領朱齡石
在朱齡石到達長安之後,劉義真便立即動身離開長安,但是他在離開之前還搜刮了長安城中的財物,並打算將這些物資一併運回江南。當時傅弘之負責保衞的任務,他多次提出帶着這些財物會拖慢行軍速度,是十分危險的行為,但是劉義真不為所動。
東晉軍隊大戰追兵
後來胡夏軍得知了劉義真出逃的消息,便派遣赫連璝率領三萬人追擊劉義真。傅弘之等人為了保護劉義真不得不與夏軍權全力拼殺,最終因兵力不足被擒,劉義真的隊伍也被趕上。不過由於天色已晚,劉義真得以倖免於難,躲在草叢之中。後來其被參軍段宏尋得,兩人便一道趁着夜色逃離了夏軍的追捕。此事在《宋書·武三王傳》中有如下記載:
"日暮,虜不復窮追。義真與左右相失,獨逃草中。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叫喚,義真識其聲,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宏大喜,負之而歸。"在劉義真離開之後,由於其殘暴貪婪的行徑引起了長安城中百姓的不滿,人們開始幫助胡夏的軍隊攻擊東晉將士。朱齡石見大勢已去,只得逃離長安城,跑到了潼關,而長安也被赫連勃勃所取得。
劉裕北伐取得長安是東晉歷史上最重要的戰果之一,但是劉裕處於保護自己政治地位的目的,讓年幼的劉義真防守長安。由於劉義真和其左右侍從的貪婪,讓長安城再次失陷,東晉和劉裕的政治形象也被嚴重破壞。在北方百姓眼中,東晉的政治正統性遭到質疑,他們對於南方漢人政府的信任出現跌落,這為之後南北朝的分立奠定了基礎。可以説劉裕對於權勢的貪圖葬送了北伐的成果,更葬送了其統一中國的可能。
胡夏軍隊攻陷長安
結語劉裕作為東晉末年的梟雄人物,其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戰略眼光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發動的北伐成功地擊敗了後秦並奪回了包括長安,洛陽在內的大片失地。如果能夠對這些地方進行妥善治理的話,那麼中國的統一可能就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由於其對權勢的執念,他在劉穆之去世之後選擇回到建康,並選擇讓自己的幼子劉義真鎮守長安。這樣的決定讓長安城的政治局勢變得十分不穩定。雖然劉裕為長安留下了王鎮惡等出色將領,但是其對於將領之間的矛盾視而不見,反而希望以此來平衡他們的權力,保證劉義真的地位。這樣的選擇最終還是遭到了反噬,王鎮惡,沈田子相繼被殺,讓長安地區的防禦力量大大折損。
而受到限制減少的劉義真更是在小人讒言的影響下殺死了長史王修,讓長安的政治秩序徹底崩潰。沒有人管束的劉義真開始劫掠百姓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讓他以及其繼任者都無法再在關中地區立足。劉義真的糟糕統治斷送的不僅僅是北伐成果,更是東晉以及之後南朝統治者的聲望,這對於佔據帝王正統的南方帝國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