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的意義
武昌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事件,所以武昌起義的意義也是非同凡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面,本文會從以下三個方面説明武昌起義的意義。
武昌起義畫像
武昌起義的意義之一是加快了清王朝滅亡的步伐。在武昌起義之前,中國一直都處於封建的統治之下,清王朝日趨腐朽,簽訂了各種讓人憤怒的條約。而武昌起義之後,各省獨立,脱離清政府的統治,給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革命軍勢破如竹,最後把小皇帝拉下馬來。
武昌起義的意義之二是促成了全民族的大團結。國難當頭,大家願意拋棄一切私人恩怨,只有一腔的愛國熱血。武昌起義激發了人們的愛國心,不願意再讓洋人的走狗統治自己。所有的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國強大起來。後來,大家一起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雖然最後中國沒有擺脱當時的社會現狀,但是能夠把封建帝王拉下馬,也是很厲害的勝利。
武昌起義的意義之三就是促成了中國的法治。雖然説中國一直以來法律條文簡陋,民眾的法制意識淡薄,但是武昌起義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武昌起義之後,便有頒佈法律的構想,中國跌跌撞撞地走上了一條法治的道路。
但是,武昌起義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説革命的並不徹底,讓封建舊勢力的元老黎元洪擔任都督便能夠體現出這一點。
武昌起義領導人
1911年10月10日晚,著名的武昌起義成功打響了新中國的第一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更像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座令人矚目的里程碑,翻開了民主共和的新篇章。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孫武,蔣翊武等人,冒着生命危險籌備策劃武昌起義,最終使武昌起義得以圓滿成功。
武昌起義示意圖
這場發生在湖北省武昌市的兵變,本着推翻清政府統治的目的,試圖通過武裝改奪政權,進而改變中國政治格局的分佈。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它拉開了新中國民主共和的序幕,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創新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
來自文學社和共進會的蔣翊武、黎元洪和孫武等人都是武昌起義領導人。兩個革命團體共編一處,在武昌起義中,所要面對的共同敵人則是清政府。原本,武昌起義領導人另有他人。統一起義領導機關,決定聯合反清的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請黃興、或譚人鳳來指揮起義,主持大局。然而還沒等到指揮人趕到湖北,起義軍就因緊急情況不得不提前開始起義行動。
辛亥革命前期,中國各地都湧現出大批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薰陶的,擁有愛國之情的熱血青年。作為號召更多人投入革命事業,聚集革命人士和傳播革命消息的兩大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個革命團體活躍於湖北省新軍團中,試圖從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為了共同的理想,文學社和共進會最終走在了一起。為了準備起義活動,兩個團體的代表暗中見面秘談,就起義組織的編制進行了商討。最後,決定兩個革命團體合二為一,以文學社的機關作為臨時總司令部,由文學社的社長蔣翊武擔任革命軍的臨時總司令,共進會的孫武則擔任參謀長。
武昌起義導火線
武昌起義導火線是大名鼎鼎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首先在四川開始,20世紀初的中國依舊受清政府統治,屆時的清政府已經成為列強控制中國的傀儡。清政府以鐵路均歸國家所有為藉口,將鐵路出賣給英國、法國等列強國家。
武昌起義雕像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民已經飽含革命意識,對於清政府的行為難以忍受,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因而開始,也成為了武昌起義導火線。保路運動中,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嚴重的阻擊,被槍殺,劫掠者數不勝數。四川省的保路運動尤其激烈,雖然建立了保路同志會,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鎮壓,數百名請願者被槍殺,清政府還下令要解散保路同志會,這就激起了四川人民愈加強烈的反抗,他們搗毀電線與鐵路,斷絕與官府的文書往來,容縣甚至宣佈獨立,成為第一個脱離清政府的政權。
保路運動時期的清政府已經人心喪盡,出賣鐵路的行為已經令人民忍無可忍,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起義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迅速佔領楚望台機械所,為戰鬥準備了充分的彈藥,此時守衞武漢的清朝總督嚇得抱頭鼠竄,在居住府邸的後牆挖洞逃跑了,全然顧不上體面,革命黨人經過一整晚的激烈鬥爭,佔領了武漢三鎮,這也就是辛亥革命。四川保路運動的風潮點燃了人民心中的革命理念,最終成為武昌起義導火線。
武昌起義真相
1911年,正值清末辛亥年。繼四川民眾發起保路運動後,同盟會革命黨人隨即在文學社、共進會的大力協同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在隆隆的槍炮聲中,清政府延續二百多年之久的封建統治勢力土崩瓦解。時革百年後,人們撥開歷史的風塵,探尋武昌起義真相,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啓發。
武昌起義圖
有關武昌起義真相,歷來比較有爭議的是,本次起義的領導人究竟是誰。儘管有傳言説起義的直接發起人是時任同盟會總理的孫中山,然而就近代有關文獻記載,武昌起義雖經過前期周密的計劃,可是在1911年10月10日爆發當晚,卻是在幾乎羣龍無首的情況下開始的軍事行動。
直至起義進行至高潮後,才在一個與反清革命軍毫無關係清朝新軍協統黎元洪的指揮下取得成功,因而比起無據可考的“孫中山領導論”,反而是黎元洪領導革命軍的事蹟在武昌起義的歷史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由此,可以認定,雖然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策劃的這場革命運動,然而起到領導和推動作用的,則是黎元洪這位清廷的軍事統帥。
當然,武昌起義真相遠遠不止這些,比如打響起義第一槍的人究竟是否如民間傳聞的那樣是黃花崗起義的領導人黃興,也值得細細推敲,因為據史料記載,武昌起義的槍聲最初由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因此,有確切資料表明率先開槍的是湖北新軍工程營代表熊秉坤而非黃興。
武昌起義舊址
武昌起義紀念館坐落在武昌起義舊址之上,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閲馬場的北面,佔地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
武昌起義舊址
武昌起義舊址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也就是武昌起義的前一年。原先是清政府的湖北諮議局。這幢樓建築主體是由兩層紅牆黑瓦的房子組成,所以當地人又將它稱為“紅樓”。
1911年10月10日,在席捲了半個中國的保路運動和孫中山辛亥革命思想的領導下,爆發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武昌起義。在起義得到勝利之後,革命黨在這裏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並推舉黎元洪為新軍大元帥。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各地紛紛宣佈脱離清政府,獨立自治。武昌起義不僅終結了將近三百年的清王朝,也終結了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這裏也是中國共和體制的開端,民主主義的重要紀念地。
1981年,武昌起義舊址並改建為武昌起義紀念館,在樓前豎起了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並修建了廣場和噴泉。樓內展覽有大量的武昌起義資料和文獻,主要分為“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蹟陳列”兩大主題。樓前有一塊牌匾,上書“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是由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親筆題寫。從1979年起,直到如今,有不少緬懷英烈的志士,在這裏題寫下了許多名句,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
2011年,武昌起義紀念館被中國旅遊局評定為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