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門有什麼特點武昌起義的意義揭秘!武昌起義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南路南端,是武昌現存的唯一一座城門。武昌起義門在民國之前被稱為“中和門”,武昌起義門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為它與辛亥革命息息相關。武昌起義門如今已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深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視。
武昌起義門
武昌起義門高7.1米,寬5米,是武昌古城十大城門之一,具有很高的紀念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從外觀來看,武昌起義門具有十分鮮明的明清建築特色,灰色的城牆凸顯歷史的厚重性。
根據相關記載,武昌起義門是明朝洪武年間修建而成,1371年,朱元璋派遣周德興修建武昌城,在周德興主持下,武昌城共歷時30年而建成。其中,武昌城共修建九座城門,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只剩下武昌起義門存留至今。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前,武昌起義門一直被稱為中和門,後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建立中華民國之後,中和門便改名為起義門,以便讓後人銘記辛亥革命成功的意義。
2006年10月時,相關考古人員對武昌起義門及其周邊的古城牆遺址進行了挖掘工作。經過考古人員的努力,對武昌起義門的挖掘工作已經進入尾聲。鑑於武昌起義門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湖北省武漢市相關單位已經對武昌起義門提出了相關保護措施。在維修方案下,武昌起義門會將成為湖北省一個新的景點,以供各地遊客前來觀看遊覽。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同盟會成員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試驗炸彈,爆炸聲引致俄國巡捕的大搜索,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秘密因此泄露,劉同等六人隨即被捕並引渡湖北當局。情急無奈之下,第二天晚上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帶頭起義,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就此爆發。
武昌起義畫像
革命黨人首先奪取了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繳獲不少步槍和子彈。以舉火為號,武昌城內外時刻準備的革命黨人紛紛響應,率眾起義,並在楚望台會合。集合兵力的起義軍加強火力反覆進攻武昌督署,眼看防線被突破,湖廣總督瑞澄趕緊打破後牆狼狽坐船逃走。第二天太陽冉冉升起時,起義軍已經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武力掌控了整個武昌。震驚的清朝當即派出軍隊南下鎮壓,不料必經的漕河鐵橋被何貫中組織同學一起炸燬了,行程因此被耽擱,這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奪取勝利贏得了充裕時間,革命的戰火得以延續到各地。
革命愈演愈烈,民主共和的觀念隨着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漸漸深入民心,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的政權在武裝鬥爭後紛紛脱離清王朝,腐敗的清朝王朝在革命推動下終於滅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第一個勝利果實是中華民國的創建,開創了中國的民主共和道路,第二個勝利果實是緊接着清朝發佈的退位詔書,標誌清朝政權的崩潰。
武昌起義的指導思想
革命秘密意外泄露,情急無奈之下,第二天晚上湖北新軍革命黨人帶頭起義,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就此爆發。而作為武昌起義的主力,湖北新軍卻是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了鞏固政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培養起來的,是因為在學習西方文以及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革命宣傳中,他們的革命思想逐漸強烈繼而爆發了革命。
武昌起義畫像
雖然武昌起義運動和同盟會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武昌起義革命的指導思想脱離不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加武昌起義的人有不少是同盟會的領導人、重要骨幹和一般成員。起義後革命政府的建立説明了武昌起義的指導思想正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以反封建反侵略、擁護民主平等政治和耕者有其田為中心內容的思想讓新軍、文學社以及共進會等革命團體與同盟會不謀而合,符合了遭受封建主義毒害的民眾心聲,響應革命的民情沸騰,引爆了全國各地推翻清朝政權的革命運動,革命得以延續發展,各地革命人紛紛勇敢站起來反封建反帝國,成功保障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清政府,建立起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的指導思想沿用直至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以及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屢屢受挫,孫中山結合實際情況和革命教訓對“三民主義”作出了修正,由此演變出新三民主義。
武昌起義第一槍
武昌起義是都不陌生的大事件,普遍認為武昌起義是打響了武裝反動清政府統治第一槍的。接下來,本文會從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背景、過程、結果來闡述事件。
武昌起義雕像
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背景是非常混亂的。清的統治末期,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把上層權貴們忙得焦頭爛額,派遣軍隊對各地進行鎮壓。軍隊內部一向腐朽,藉此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言日盛。此時的國民黨,見和平改造中國之方案不可得,於是便在暗中策劃進行武裝反動。
於是,武昌起義第一槍便在此時打響了。因為知道清朝軍隊對革命黨是格殺勿論的,所以當槍聲響起來的時候,所有人為了自己的未來有一條活路,都奮力拼殺,浴血奮戰。這樣的戰鬥力是驚人的,所以最終武昌起義以勝利結束。武昌起義第一槍之後通電全國,引起了全國的震動。各地人們紛紛站出來,反對清的統治,清朝自此走上末路。
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結果眾所周知,也正是如此,人們才説武昌起義是一次很偉大的起義。自它之後,全國的起義紛紛開展起來,最終打倒了清王朝。但是同時,武昌起義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之處,比如説革命軍辛辛苦苦的果實總是會被封建勢力的投機派所奪取。前有黎元洪,後有袁世凱。黎元洪做了武昌起義之後的大都督,袁世凱做了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的意義
武昌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事件,所以武昌起義的意義也是非同凡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面,本文會從以下三個方面説明武昌起義的意義。
武昌起義畫像
武昌起義的意義之一是加快了清王朝滅亡的步伐。在武昌起義之前,中國一直都處於封建的統治之下,清王朝日趨腐朽,簽訂了各種讓人憤怒的條約。而武昌起義之後,各省獨立,脱離清政府的統治,給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革命軍勢破如竹,最後把小皇帝拉下馬來。
武昌起義的意義之二是促成了全民族的大團結。國難當頭,大家願意拋棄一切私人恩怨,只有一腔的愛國熱血。武昌起義激發了人們的愛國心,不願意再讓洋人的走狗統治自己。所有的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國強大起來。後來,大家一起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雖然最後中國沒有擺脱當時的社會現狀,但是能夠把封建帝王拉下馬,也是很厲害的勝利。
武昌起義的意義之三就是促成了中國的法治。雖然説中國一直以來法律條文簡陋,民眾的法制意識淡薄,但是武昌起義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武昌起義之後,便有頒佈法律的構想,中國跌跌撞撞地走上了一條法治的道路。
但是,武昌起義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説革命的並不徹底,讓封建舊勢力的元老黎元洪擔任都督便能夠體現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