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李光弼用兵如神,戰功赫赫,被譽為中興功勞第一人。他的一生恰逢明君,被委以重任,才能得以施展。
李光弼這個人好像天生就會打仗,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常山之戰,也就是他的出道之戰中,便展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華。他先用500名弩兵與1000名弓箭手殺傷史思明的攻城大軍。待敵軍受挫後退,李光弼立刻派兵5000人出城,每人持一長槍擺成方陣,弓箭兵掩護,夾滹沱水迎敵,如此佈陣,史思明的騎兵優勢即無從發揮,被一舉擊敗,這是步兵對付騎兵的經典陣法。
有道是“敵退我進”,李光弼不給對手以絲毫喘息之機。他聞報有叛軍5000步兵自饒陽來,一晝夜行170裏,正在常山東南九門縣南面的逢壁休息。李光弼當即派步騎各2000人,偃旗息鼓,沿河潛行。至逢壁,叛軍士兵正在吃飯,唐軍趁敵不備猛撲過去,斬殺殆盡。史思明聞訊失色,只好撤軍,常山9縣,有7縣被唐軍光復,李光弼初戰告捷。
李光弼一生征戰無數,他引以為傲的經典之作是“太原之戰”,這一戰,他妙招迭出、屢出奇兵,確立了他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名將地位。
安祿山攻陷潼關後,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黨、高秀巖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陽率兵共十萬,會攻太原,企圖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地。史思明素以驍勇聞,蔡希德“有才略”,叛軍兵眾將優,對太原志在必得。
太原是唐王朝的發祥地,其得失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守住太原,唐軍便可隨時出兵井陘,截斷安史叛軍的後路。反之,若太原落入敵手,叛軍就能將河北、河東、河南連成一片,坐擁北方半壁江山,安祿山建立的大燕政權,就極可能代唐而立,中國歷史則將改寫。因此,太原之戰成為決定大唐氣數的王朝命運之戰,不容絲毫閃失。
當時的情況對李光弼極為不利,其主力部隊被調往朔方保護唐肅宗,他手中只有五千河北兵,加上團練之眾,不過萬人,而太原城方圓40裏,以一萬烏合之眾守大城、對強敵,無異以卵擊石。誰能想到,這岌岌可危的太原城不僅被李光弼守住了,還取得了匪夷所思的完勝!
在叛軍叫罵挑釁的日子裏,李光弼還心無旁騖地大搞發明創造,生產出一種由兩百人操作的巨型投石機,據説每拋射一次,就能砸死、砸傷至少二十多人,叛軍“有幸”成了李光弼新產品的首期試用者。膽戰心驚的叛軍為李光弼的新發明起了個形象的稱謂:石炮!
李光弼有勇有謀,對軍隊治理極嚴,曾經打過無數次漂亮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他治理有方,其手下們也一直十分敬重這位大將軍。李光弼的一生勞苦功高,然而不幸的是,昏庸的唐肅宗被河陽戰役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強硬的命令李光弼率領已是強弩之末的軍隊反攻洛陽,結果,李光弼兵敗。
後來,李光弼在晚年又與宦官程無振,魚朝恩交惡,被宦官所害,最終,淒涼的病死徐州,享年五十七歲。聖上知道後,大為心痛,追贈其為司空、太保,諡號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秘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
可以説,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為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