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遠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提交了《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秦和表示,近年來學生自殺事件頻發,且低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有效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她建議配齊學校心理教育需要的專、兼職教師,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學校,更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和干預。
隨着我國脱貧攻堅取得進一步成效,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衣食足”已不成問題。但與此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陪伴,長年累月跟着隔代親屬,很容易產生諸如孤僻、抑鬱等心理問題。
這些年來,儘管政府和社會各界多有幫扶、疏解的舉措,如有的地方婦聯組織發起“愛心媽媽”的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撫慰寂寞;又如一些地方城鄉兒童手拉手、結對子,等等。這些活動當然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因為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與父母團聚的問題,並非治本之策。
特別是,城市化的提速,讓很多農村孩子看到了城市的繁榮與誘惑,卻因為家境等方面的制約,很難獲得與城裏孩子同樣的發展機會。由此產生的心理落差,若得不到有效緩解,往往會形成負面影響。我們也常常從新聞中看到,一些留守兒童長大以後進城謀生,他們有消費、享受的意願,但卻缺乏經濟支撐,這導致其中一些人走向犯罪道路。
因此,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時啓動心理干預,是一件十分緊迫的事情。這部分內容,與當下農村教育的課程設置關係不大,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今後若依然不去觸及,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事實上,當下不時發生的學生抑鬱、自殺事件,乃至一些具有攻擊性的低齡人員違法犯罪事件中,均可看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影子。
這就要求,其一,各級各類學校都要配齊配強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加強生命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絕不能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要把心理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時刻伴隨在孩子們身邊。如果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存在現實困難,也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通過網絡把心理教育引進校園。
其二,學校要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不要把什麼都推給家長。學校教育要改變以往的“錦標主義”,一切唯分數論,要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與發展可能性。一定要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宇宙,都有着無限的延展性與可能性,多一些縫隙,多一些可能,就會多一些未來。要把家校緊密聯繫起來,家長是教育的重要對象和輔助者,只有家校協同做好了,孩子才會快樂成長。
而從根本上講,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鍵還在於要逐步解決核心家庭一起居住的問題。當下,很多進城務工人員確實沒有辦法攜家帶口,但從長遠看,這個問題仍需要直面。農民工不能只是城市的過客,而應該有安居的可能。惟有一家人在一起,才有可能解決陪伴問題。當然,“一家人在一起”並不意味着就不會出現心理問題,但“在一起”,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孩子,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格外重要。當城鄉邊界越來越模糊之際,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與農村有關,更與城市有關。(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