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魏延墓在陝西省漢中市2公里的石馬鄉,據説是蔣琬擔任蜀國丞相之後,為了紀念魏延替蜀國立下的功勞,不僅讓人把他給厚葬了,而且在魏延的墓前,設立了三個石像,分別是楊義、馬岱和諸葛亮。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要説楊儀和馬岱兩個人因為是殺死魏延的主犯,讓他們的石像跪在魏延墓前尚有情可原;可是,為什麼在魏延墓前為何還會堂堂蜀相諸葛亮拿着漢中地圖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呢?這就讓人有些奇怪了。
魏延,東漢末年義陽人(河南南部信陽),劉備生前對魏延十分信任。“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是相當器重的。
《三國演義》裏,魏延是在第41回出場,他的第一個主公是劉表。208年,曹操南下,劉表憂懼而死,小兒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在得知劉琮投降後,知道以自己的幾千人馬無法在新野抗衡曹操,於是進行戰略撤退。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劉備攜帶十萬百姓緩慢向襄陽進發,表面原因是保護百姓,實則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蹤掩護關羽水軍的隱蔽撤退。
荊州方面的當家人蔡瑁、張允堅決不肯接納劉備,危難之際,魏延帶領本部人馬佔領了城門,向劉備搖起了橄欖枝,招引劉備入城。
但劉備只有三千人馬,考慮到即使殺入城內也極難守住,所以劉備放棄了入城,按照原來的戰略計劃,繼續向江陵方向撤退。
魏延被蔡瑁的人馬打敗後,尋找劉備不見,於是南下一直來到長沙,依附了長沙太守韓玄,但因不受重用,所以合作的很不愉快。
於是魏延又輾轉投到了劉備門下。據史料記載,魏延的武功十分的高超,他敢於和三國大將馬超對陣,打破郭淮等人物,並且在和曹操對陣時一箭射中了曹操的人中。由於他對於行兵用將等兵法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賦,屢立奇功,就受到劉備的重視,從一名小小的部曲一躍成為擁有實權的牙門將軍;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後來,在劉備的蜀漢大軍佔領漢中後,魏延更是被劉備選為鎮守漢中的鎮遠將軍,相當於將蜀漢大本營交給魏延,對其倚重可見一斑。
可是,魏延卻偏偏不受諸葛亮的待見。
可謂是成也因才,敗也因才,魏延因為自己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而自負傲慢,在多次軍事行動中與諸葛亮產生了摩擦,魏延也因此對諸葛亮產生了不滿,並時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相應的,諸葛亮在談到魏延的時候,武斷給他貼上了“腦後有反骨”的可怕標籤,始終把魏延看作敵人,至少也是異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這就有點幾近於“莫須有”了。
而並且,諸葛亮因為自己對魏延的偏見,不惜擱置了魏延的一個絕佳建議,使蜀漢失去了一次打擊曹魏的絕佳機會——出子午谷奇襲長安。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計謀的書,至今被政治家、軍事家,乃至於所有動心眼的人,視作一部簡明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延出子午谷奇襲關中的飛兵之計。
當時,魏主曹睿臨位不久,司馬懿因疑被閒置,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夏侯楙掌握兵權,是個絕好的趁虛而入的進攻機會。
所以,魏延向諸葛亮建議:“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餘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得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舉佔據戰略要地長安,戰略威懾力度陡增。
英雄所見略同,後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也曾對張郃説:“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所以,司馬懿要是蜀方主帥的話,一定會採用魏延的主意。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可是諸葛亮以過於冒險為由,不肯採納魏延飛兵之計,否則,魏延率兵挺進長安,三國的歷史不知該怎麼改寫呢?
我想,如果這個計謀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馬謖提出來的,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大力支持的;而現在恰恰是他所不喜歡的魏延向他進言的,儘管他也許怦然心動,但是,因為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偏見,這個飛兵之計,被諸葛亮槍斃,胎死腹中了。
反觀諸葛亮對其弟子馬謖的任用,不禁更加令人嘆息。
街亭乃咽喉重地,一旦失守,則事關重大,非但隴西諸郡,不得不放棄,復歸於魏,而且此後北伐通路也被扼殺封死,蜀漢就只能處於困獸猶鬥的艱難局面。
而魏延曾任漢中太守,對於這一帶地形,應該是最熟知者,諸葛亮卻棄之不用,並把老將趙雲,猛將魏延,上將王平,青年將領姜維一干人列為備胎,唯獨垂青一個紙上談兵的馬謖,焉有不敗之理。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司馬懿“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連敵方都瞭解底細的一個人,孔明卻毫無察覺,委以重任,實在不知道讓人説什麼好了。
馬謖失街亭,使蜀漢本來不佳的形勢,變得愈益惡劣,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下坡路了。
而這一切,正是在諸葛亮的偏見意識指引下釀成的。
因為用兵理念的分歧,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是排擠打壓有餘,信任重用不足。《三國志》載:“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看來他們帥、將之間的矛盾,早就相當地尖鋭了。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後來諸葛亮認為自己將星隕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時在軍中威望甚高,擔心自己死後沒人鎮得住他,於是去世之前不惜毀掉蜀國棟樑,設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所以才有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看起來,偉大如諸葛亮者,也難以擺脱“偏見”的桎梏,以成見看人,罔顧事實,唯心而論,不但害人,還要害己,更是誤了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中,這樣因偏見而引發的鬧劇、悲劇又何其多哉!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這個世界,紛紛擾擾,甚至令我們看不清這世界,辨不清真假是非,這就需要我們拭去眼前的浮塵,放下心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否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偏見多了,後果是很可怕的,它能讓我們無端地懷疑自己,但更多的卻是懷疑別人,長久這樣折騰下去,不免身心俱困,關係緊張,工作生活成了一團麻。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僅憑一面之緣,或者是隻言片語,或者是捕風捉影的傳言,就盲目的給人貼上了某種標籤;或者是忘記了事物總是在變化的這一普遍規律,奉行固定形成的看法,好,便永遠的好,壞,便永遠的壞,被否定評價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扭轉不了已經定型了的觀點,絲毫意識不到這樣做對他人是多麼大的傷害。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正如“魏延之亂,始於諸葛”,正如賈政對賈寶玉“孽根禍胎”的武斷評價,正如魔童哪吒的坎坷遭遇——很多人的破罐子破摔、索性將壞事惡行進行到底,偏見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美國著名詩人奧哈拉説:“記住,鑑別力衰弱時,偏見就會佔上風”。而我要説:“記住,偏見佔上風時,鑑別力就會衰弱”。
但願魏延墓前的諸葛亮跪拜像能使我們警鐘長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5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版的傲慢與偏見:諸葛亮的跪拜石像為何會出現在魏延墓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