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號稱第一陽謀的推恩令,真的很高明嗎?其實需要一個先決條件。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提到“推恩令”,大家都覺得他很神奇,似乎是解決諸侯王和藩鎮的必勝法寶,

所以很多人就問了,“唐朝為什麼不用推恩令解決藩鎮問題?”、“朱允炆為什麼不用推恩令解決諸侯王?”、“康熙為什麼不用推恩令解決三藩問題?”。

其實呢,推恩令沒有什麼神奇的,只是賈誼《治安策》的翻版而已。

早在漢文帝初期,賈誼就對漢文帝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之策,建議讓漢文帝削藩,漢文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漢文帝為什麼沒有采納?他能直接大張旗鼓的削藩嗎?估計是不敢的,為什麼不敢?因為這時候的諸侯王是真的諸侯王,手握重兵,他們有實力拒絕執行。

漢文帝敢這樣公開的削藩的話,諸侯們必然聯合起來反抗漢文帝,到時候兵戎相見,漢朝就很危險了。

我們知道漢景帝時期因為晁錯的削藩之策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但是這時候的七國其實是很小的,七個國家影響力並不大,所以他們的反叛三個月就平定了,

但是在漢文帝時期,諸侯王還是非常強大的,如果漢文帝時發生七國反叛,漢朝中央政府可能就崩盤了。

這是漢文帝時期的諸侯王,

這是漢景帝七國之亂時的地圖

“七國之亂“的七國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這裏面後面的四個國家,是齊國分割出來的。

漢武帝為什麼可以實行推恩令?原因很簡單,因為呂后、文帝、景帝三代人,把諸侯王打擊得差不多了,諸侯王已經成了大地主,沒辦法反抗了,不得不接受削藩。

前面説到的《治安策》,漢文帝雖然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但是他依然有條不紊的對諸侯王國進行分割。

漢文帝可憐弟弟趙王劉友的死,於是把趙國一分為二,讓他的兩個兒子一人一半。

後來,又分割齊國,將齊王劉肥的兒子都封為王,齊國一分為六。

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上曰:“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遂弟闢彊及齊悼惠王子硃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乃立趙幽王少子闢彊為河間王,以齊劇郡立硃虛侯為城陽王,立東牟侯為濟北王,皇子武為代王,子參為太原王,子揖為梁王。

再後來,淮南王劉長謀反,將淮南王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了,淮南國一分為三。

僅漢文帝時代,就不動聲色的把齊國割成六大塊;把趙國切成了兩大塊;把淮南切成了三大塊。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齊國、趙國、淮南國保持統一的背景下,漢景帝就敢在晁錯的慫恿下大舉削藩,估計周亞夫也救不了他。

而後到漢景帝時,楚王犯法,漢景帝免其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後來吳王犯法,漢景帝準備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

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可以看作是漢景帝逼反諸侯王,好名正言順的削藩了。

因為誰都知道,削藩得隱秘進行,不動聲色的削藩,而不是像晁錯那樣大張旗鼓的高呼削藩,

七國之亂只三個月就平定了,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七國之亂平息後,劉氏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郡縣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

比如,繼續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後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徵收賦税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使諸侯王失去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力;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税作為俸祿。

這個時候,諸侯王實際上已經成了大地主了,對待朝廷的政策已經沒有任何左右的能力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推行他的推恩令,推恩令實際上就是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翻版而已,沒什麼高明的地方,

但是他成功,也不是他多厲害,而是漢景帝之後,諸侯王已經成了地主,沒辦法反抗了而已。

所以,所以推恩令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需要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諸侯王沒實力反抗了。

最簡單而言,康熙如果推行推恩令,吳三桂等人會執行他的命令嗎?估計是不會的,再比如劉邦如果對異姓王施行推薦令,英布彭越等人會執行他的推恩令嗎?

漢文帝時期其實就是推恩令,但是漢文帝實施推恩令基礎是諸侯王犯法了或者反叛失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種情況下,諸侯王沒有實力拒絕,也不可能拒絕的,只能接受分割。

漢朝的削藩,更像是建一座高樓,高後、漢文帝、漢景帝三代人都在打地基,到了漢武帝時,一座高樓拔地而起,人們只看到漢武帝修樓,而看不到三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