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舞弊,一品大員被斬首: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

科考舞弊,一品大員被斬首: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

咸豐八年(1858年)為干支戊午年,這一年在順天府發生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舞弊大案,稱為戊午順天鄉試科場案,歷史上稱為“戊午科場案”。這是一起當時官場風氣普遍腐敗的政治生態下,考官試生坑瀣一氣,主同考官員以中式為交易、翫忽職守的腐敗弊案。

戊午科場案的案情

咸豐八年九月順天鄉試揭榜。十月,御史孟傳金就上奏咸豐帝,孟傳金認為:舉人平齡的有和考官串通一氣的行為,因而引發了輿論。孟傳金希望咸豐帝,徹底的審查這件事情。咸豐帝看到上奏後,便讓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兵部尚書陳孚恩等調查這件事情。

科考舞弊,一品大員被斬首: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

這位平齡是滿洲鑲白旗的包衣,因為喜歡戲曲,經常以票友的身份登台演出,但是這個人才疏學淺,沒想到這次鄉試考了第七名,咸豐帝派遣的人,決定先審理平齡,在大堂上一審問平齡,發現平齡也説不清楚什麼。沒有想到的是,平齡突然死在大牢裏,於是調取平齡的試卷。

平齡的試卷查閲的結果,裏面錯別字特別多,試卷上還有七個字,被人改動過。調查組緊接着發現,改試卷的是協同主考官閲卷的翰林院編修鄒石麟。緊接着咸豐帝,讓載垣、端華查看這次中榜的試卷,結果有五十多份試卷,有作弊的嫌疑,還有一份試卷竟然有三百多個錯別字。

科考舞弊,一品大員被斬首: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

咸豐帝知道以後,把文淵閣大學士主考官柏葰進行革職,副主考官兵部尚書朱鳳標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解任,聽侯查辦。載垣、端華等人,在案外發現羅鴻祀重金賄賂柏葰的家人靳祥,又結識了考官浦安,柏葰閲卷的時候,把羅鴻祀定為副榜,靳祥在整理試卷的機會,從正榜中取出一卷和羅鴻祀的試卷進行對調,於是羅鴻祀成了正榜。

咸豐帝就下令把羅鴻祀的試卷取出,發現羅鴻祀原來的試卷錯別字特別多,咸豐帝大怒,把羅鴻祀招到南書房在重新考試,結果羅鴻祀考得一塌糊塗。經過幾經調查,這件“戊午科場案”終於案件大白於天下。

對涉案人員的處理

科考舞弊,一品大員被斬首: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

此次科場舞弊案,文淵閣大學士柏葰參與舞弊,副考官左都御史程庭桂、兵部尚書陳浮恩、工部侍郎潘曾瑩,前刑部侍郎李清風等大臣均有不同程度的涉案。於是咸豐帝決定嚴懲不貸,但是對於文淵閣大學士柏葰,咸豐帝念及是兩朝重臣,想網開一面。

但是肅順、端華在大殿之上,和咸豐帝據理力爭,他們認為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人才,最關鍵的一步,必須嚴懲徇私舞弊者。最將柏葰判處斬立決,柏葰也成為清朝唯一一位因涉犯科舉案而被處死的正一品大學士。同案犯浦安、李鶴齡、羅鴻祀被判斬立決。

簡評戊午科場案

晚清政府到了咸豐朝,官場風氣被肆意破壞,科場風氣也隨之“禁錮久馳,上下容隱”,積弊難返,“戊午科場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了。清朝統治者重視科舉考試,對於科場徇私舞弊深惡痛絕,因此清朝制度中科舉“立法至為嚴峻”,違例處罰也甚嚴。

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記載,自戊午科場案以後的三十多年裏,再也沒有人敢明目張膽地遞送條子、會考舞弊,世人皆稱是肅順主張的重典嚴懲促成了鄉試會試的風紀好轉。”客場氣運終了,清朝的國運幾年後也被告滅亡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9 字。

轉載請註明: 科考舞弊,一品大員被斬首:1858年戊午科場大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