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圖片來源:unsplash

最近有兩件教育相關的事,看似沒有聯繫,背後卻大有深意。

一個是“小鎮做題家”這個羣體的出現。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的寒門學子。

這些人憑藉題海中練就的一身應試本領,考入了令人羨慕的985、211,上大學後,卻發現做題的能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緣起於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一羣畢業於985和211的學生自稱「Five(廢物)」,分享自己“失學失業”的故事

二是南京一中“整改”的消息。這所大城市名校向來努力素質教育,卻因為高考分數不如縣中被家長抗議,而許諾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向加以整改。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兩者一對照,就會發現:南京一中這豈不是在往“城市做題家”的路上走嗎?而且它絕非個例,在全國重視素質教育的名校,近年都有這種應試教育“反撲”的情況。

對此,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委屈:有什麼辦法?我們也知道素質重要,孩子從小鋼琴、運動什麼的培訓班不知上了多少。可到了高年級,這些必然和考試學習產生衝突。等孩子考上好大學,再去搞素質不就行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不是也説了,要先保證找到工作、滿足生理、安全需求,再去搞什麼自我實現。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馬斯洛理論

不幸的是,首先,這一代孩子生在經濟豐裕的時代,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等需求完全不成問題,只能“自我實現”了;

其次,近年來,馬斯洛理論已經被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取代了,這才是目前人類動機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自我決定理論圖解

這個理論,正好可以用來解釋為何孩子們普遍缺乏內驅力,而家長們又無從下手的困境,也可以為解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兩難處境提供一條思路。

曾經滿格的自驅力,為什麼逐漸消失?

植物要存活,必須有大量的水和土壤,但如果缺乏氮和鎂等微量元素,還是無法存活。

同樣,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類如果如果想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除去要吃飽穿暖外,還需要滿足三種核心需求:

自主感(autonomy)

或稱自主需求,是指人們感覺自己行為是自發的,並且完全出自自己選擇,它強調的是人們對主動權的感受;

勝任感(competence)

或稱勝任需求,是指人們對行為或行動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勝任該活動,它強調人在與環境互動時,希望能夠產生有效反饋;

歸屬感(relatedness)

或稱關係需求,是指人們感覺到自己與別人有關聯,是一種在意別人,也同時希望受到別人在意的感覺,它強調人們希望與他人發生關係的渴望。

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物質條件當然是很不錯,但這三種核心需求卻受到了極大的壓制。可以説水分、土壤都很充足,但 “微量元素”卻減少了。

這就導致,孩子天生滿滿的自驅力,隨着年級的升高,面對着越來越高的學業挑戰, 反而逐步降低了。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自主、勝任、有歸屬感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培養這三種核心需求呢?

▷自主感

經常有人宣傳,學習是反人性的,所以需要自律/延遲滿足/堅毅來拯救。這當然並非事實,所謂的學習能力,其實就是一種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如果不愛學習,人類早就滅絕了,或者永遠無法“走出非洲”。

適應環境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兩歲大的孩子才會説:”我自己來!”而四歲的孩子則會説:“憑什麼要聽你的?”

可是到了學齡,孩子們就必須坐在自己沒法選擇的班級裏、聽被隨機分配來的老師授課,還要和隨機分配的同學相處;他們必須整齊列隊、服從安排。而且隨着一年一年課業和評價體系的加重,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感就更低了。

如果孩子們只是古代一樣幫忙幹農活或者像維多利亞時代那樣去煤礦工作,缺乏自主倒也沒大關係,但是學習是需要一個人全身心投入的智力活動,而投入程度會造成結果的極大差別。

自主感被壓制,會造成孩子的兩種負面反應:

◆無因的反叛,也就是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當人們感覺自主被剝奪時,往往通過做出與要求完全相反的事來重申其自主權,“讓他往東偏往西”。

家長都知道,孩子被告知不能玩某個玩具時,就會突然覺得那個玩具更具有吸力,非玩不可。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青春期無慾症,也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如果第一種策略失敗,孩子試圖收回自主控制卻不能成功,他逐漸明白自己對結果無法控制,就會陷入毫無積極性的狀態。

我們現在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變得無慾無求,既不愛學習,但也不搗蛋,提前進入了隨波逐流的狀態。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勝任感

這是一項很容易被父母誤解的需求,它並不是指真正地把事情做好,而是一種認為自己能把事情處理好的感覺。

比如説,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學好數學,才會下定決心去學習,否則沒有嘗試的道理。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目標——它是有可能實現的,還是純屬浪費時間與精力。

那麼勝任感又來自哪裏呢? 來自你過往是否有成功的經歷。反過來, 你現在是否有勝任感,也決定了你未來是否會繼續成功,也即“自我實現的預言”。

而學校的考試和評價體系,從本質上就決定了,除去排名靠前的孩子,大部分孩子是無法獲得勝任感的。所以表面上看到的孩子對學習不投入,其實只是TA內心相信反正不會成功,所以下意識地覺得根本不需要努力。

好在,把任何事做出色都能得到勝任感。社交、體能、情緒、藝術、組織、和創造……這麼多能力,孩子總有幾項擅長的,也能學會用自己擅長的方面來定義自己(比如“我體育很好”“我很幽默”“我朋友很多”)。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但是如果沒有給孩子多領域的發展機會,只是死磕某幾門考試, 那麼孩子可能就真的得不到勝任感,那表現出來的就是不僅對學習,甚至對於其他一切也都都不上心不努力了。

而且,需要通過強大的信心來成功處理的,並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面對許多成年人的問題:友誼、戀愛、志趣、獨立……能否成功地處理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兒時所養成的勝任感。

▷歸屬感

這看起來好像是個人際關係的概念,其實對於孩子的自驅力也有很大影響。梁漱溟很多年前就説過“一心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也就是説,歸屬感的增強 (相與之情厚),無形中就能增強孩子們的自我驅動力( 向上之心強)。

歸屬感是人類天生需要的,同時又是需要付出努力去尋找的。如何在羣體中獲得認可呢?一個隱藏的因素是你與周圍人的相似程度。人們與你越相似,你就越喜歡他們。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這對於現在孩子的生活來説反而是個難題。本來他可以在周圍的同學中得到歸屬感,但是因為現在的教育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和競爭色彩,學習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與考卷的一對一戰鬥,和同學之間則是競爭關係,那麼就很難找到歸屬感了。

那麼能在家庭中尋找歸屬感嗎? 假如家長只是要求孩子們按照考試進度努力學習,孩子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長沒有什麼相似性,覺得家長根本不理解他們。這也是很多家庭親子問題的根源。

從這一點來説,對家長來説有個建議:如果你希望孩子對學習感興趣,那麼你也得是喜歡你的工作的那類人,才能增強親子之間的相似性,讓孩子擁有歸屬感。硅谷創業家保羅·格雷厄姆曾經這樣説:

“如果某人選擇無聊的工作是為了讓全家人生活得好一點――很多人也真的是這麼做的――那麼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響,也認為工作挺無聊的。而如果父母能為自己多考慮考慮(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哪怕以犧牲全家人的生活質量為代價),教出來的孩子反而會好一些。熱愛工作的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昂貴的房子無法帶來的。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如何培養有自驅力的孩子

按照上面的“自我決定理論”的框架來分析,“小鎮做題家”這些孩子,就是在三種核心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長大的。

多年來全心以應試為生活中心,必然缺乏自主感,根本不知道高考之後自己往哪個方向努力。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對研究毫無興趣的孩子去考研,把自我驅動力的缺乏用一場新的考試掩蓋過去。

應試能力只是一個人能力光譜中的一部分而已,進入高校和工作後會發現自己的很多其他能力缺失,那麼面對未來就缺少了勝任感,不禁感到彷徨。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而如果要在大城市立足,就得和身邊的人和環境產生歸屬感,那麼就得找到與互動夥伴之間的相似性,或者瞭解他們的喜好,才能建立關係。

而除了考試外對新環境的不瞭解,使得他們發現大城市的生活很難融入,又不願回到童年的小鎮, 就不免糾結了。

南京一中之前採取的素質教育,具體內容當然可以商榷,但是老師注重這一點,卻體現出對孩子更長遠的未來的關心。

因為所謂的“素質教育”並不是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是個應對未來的工具箱,能給孩子提供“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勝任感。

比如説,現在流行的項目制學習,其實就是:

  • 在過程中允許孩子設計(滿足自主需求),

  • 處理比做題目更復雜的多種挑戰(提高勝任感),

  • 與同組同學密切協作(增強歸屬感)。

學生從中獲得的,比明面上的項目成果大多了。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光明日報也根據南京一中事件發起了#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的話題

再比如,高中參加籃球隊等團體運動,孩子可以通過協調學習和運動來自主掌控自己的時間管理,通過體能和技巧訓練來提高勝任感,通過隊友間的配合來增加歸屬感,這都是比僅僅提高某項運動技能或體力更長遠的益處。

而如果為了提高升學率,大城市的中學也反向學習縣中模式,那麼城市的豐富資源和家庭的經濟殷實,也許只是提供了全心投入應試的物質條件而已。以後,就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幾個維度來比較,未來的“城市做題家”可能還比不上“小鎮做題家”呢。

小鎮做題家是因為客觀的環境所迫,而城市做題家的誕生,只能歸咎於家長的短視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爸爸真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素質教育
  • 考試
  • 家長
  • 教育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13 114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7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