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名將悲歌:國亡了,他仍在戰鬥

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明末文人紀念李定國的詩篇)

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瀏覽史料,你會發現,他幾乎具有一個英雄需要的所有品質:勇猛、智謀、胸襟、大義……

然而,他卻生不逢時,生不逢人。

李定國原是明末農民義軍出身,在清軍入關後,他能夠審時度勢,顧全大局,與南明殘餘勢力結成聯盟,共抗外辱。廣西、衡陽兩次會戰,李定國大獲全勝,力斃清廷兩大名王,殲敵數十萬,取得了明軍對清兵作戰從未有過的巨大勝利。

孫可望,南明王朝此時實際上的權力統治者,忌妒李定國的戰功,連續寫信邀請李定國到沅州商議軍機,其實是要對其下毒手。李定國得知後,為了避免內部衝突,率部眾撤出湖南,轉戰兩廣。孫可望隨即自帶大軍來到湖南,卻被清兵殺得大敗。

李定國有着卓越的戰略眼光。經過休整之後,他又在廣東發動新的攻勢,並且聯絡了盤踞在台灣的鄭成功。慘烈的攻堅戰持續了半年之久,圍城中的清軍竟殺人而食。然而鄭成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遲遲未發盟軍。終於清廷的援軍到達,李定國孤軍難敵,全線潰敗,收復廣東,進取江南的戰略完全失敗。南明覆興的希望再次成為泡影。

孫可望加快了自己篡權稱帝的步伐。兩年後,他起兵十四萬征剿李定國。他的此舉眾叛親離,手下大將白文選也倒向了李定國一邊,最後孫可望僅帶着二十多人逃往長沙,投降了清廷。

經過這場內耗,南明的實力大大削弱。清兵以鐸尼為統帥,吳三桂、卓布泰、洪承疇兵分三路大舉進攻。孫可望的殘部趁機再起內亂,內外交困下,南明軍隊兵潰如山倒,局勢至此已無可挽回。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李定國收拾殘兵,挑選了六千人埋伏在怒江以西的磨盤山,設下三道伏兵。吳三桂的追兵渾然不知地鑽入了伏擊圈,就在這關鍵的時候,南明官員盧桂生叛變向吳三桂通風報信,伏擊戰演變成為一場血戰,李定國部戰死2/3,,清軍同樣是傷亡慘重,有十多名都統以下的軍官和幾千人戰死。吳三桂只得暫時放棄了追擊。

永曆帝畏敵如鼠,帶着親隨逃亡到緬甸。李定國不肯入緬,在雲南西部召集潰散的部隊準備和清朝進行最後的戰鬥。緬甸以為南明軍隊已經是潰兵,想趁火打劫,搶劫明軍的軍馬。白文選大怒整頓人馬,命令進行反擊,緬軍主力(據文獻説有“數十萬”,可能失之誇張)在江對岸列陣,準備迎戰。明軍渡河進攻,僅百騎就擊潰緬軍,明軍順勢掩殺,據説斃傷緬軍萬人以上。緬甸官員不得不搬出永曆帝要他勒令白文選退兵。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明軍將領和官員俱皆心灰意冷,紛紛向清朝投降,最後連白文選也投降了。唯有李定國一個人的意志從未動搖過。

永曆帝被吳三桂害死後,李定國萬分悲痛。終於,他在自己四十二歲生日的那一天病倒了,十多天後,李定國召其子及部將到跟前告誡:“寧死荒外,勿降也!”言畢,氣絕而亡。

李定國的一生是個悲劇,而他死後的境遇仍然是悲劇。

由於農民義軍的出身,他無法得到封建史籍作者的完全認同,在加上其最終的失敗命運,他並沒有在歷史記載中得到應有的尊崇地位。

有人認為李定國是明清之際的第一名將,人品,才能都遠在同期的李自成、鄭成功等人之上。但更多的人,卻從未聽説過這個名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9 字。

轉載請註明: 最後的名將悲歌:國亡了,他仍在戰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