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確實有些可惜,可以説,楊堅之所以能夠最後順利地實現全國統一,宇文邕前期所做的工作是功不可沒的。
這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情況,歷史上並非只有宇文邕一個。五代的柴榮也是一個實際的例子。柴榮當年南征北戰,收復了不少土地。如果柴榮再多活一些年,他説不定能夠取得比趙匡胤更大的成就(不只是統一全國,還會收回燕雲十六州)。可惜柴榮英年早逝,結果讓趙匡胤撿了一個便宜。
宇文邕的成就其實比柴榮還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宇文邕穩定了國內政局。整個南北朝時期,一直都是“武人政治”。也就是説,武人憑藉武力,不斷造反,取代現有統治,建立新的統治。然而,由於冤冤相報,新的統治也沒有統幾年,又被新崛起的武人推翻。這是武人政治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權臣當道。一個權臣想做大當皇帝,條件不成熟,於是就不斷地對皇帝進行廢立。直到條件成熟後,他通過所謂的“禪讓”,取代傀儡皇帝自己上位。宇文邕就遇到這樣一位權臣,他的表兄宇文護。宇文邕雖然也是宇文護扶起來當傀儡皇帝的,但是,宇文邕先是假裝服從,騙得宇文護信任,最後在眾人幫助下,把宇文護給殺掉,從而實現了權力的單純與集中。
第二,宇文邕通過改革實現了國內的富強。宇文邕主要做了兩點:一是在國內推行均田制,二是實行府兵制,三是滅佛釋放生產力。因為均田制,極大地調動了老百姓生產的積極性,讓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府兵制,這樣,不但沒有影響國內生產,還確保了兵源的供給。再加上滅佛,讓更多的人蔘加生產和當兵,釋放了生產力。這樣,本來北周和北齊在戰鬥力上是旗鼓相當的,由於宇文邕的改革,讓北周的戰鬥力明顯地高出了一籌。
第三,宇文邕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當宇文邕通過改革,讓國內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後,他便把兵鋒指向了北齊。為了不影響攻滅北齊的行動,他一面和陳朝修好關係,避免後院起火,一面聯合北方的突厥,共同對付北齊。由於宇文邕的措施得當,最終他順利地拿下北齊,基本實現了北方的統一。
那麼,宇文邕如果多活兩年,是不是就沒有楊堅什麼事了呢?換一句話説,是不是他就能夠完全結束“武人政治”,避免被改朝換代了呢?這一點,我是比較懷疑的。為什麼呢?
因為宇文邕雖然扳倒了宇文護,但是,他依然沒有解決武人政治產生的惡性循環。武人政治產生的惡性循環可以這樣來描述:君王在大臣大將的幫助下,當了皇帝;接着,皇帝開始猜忌大臣大將,想要通過殺功臣的方式來讓皇位不受侵害;大臣大將承受不住猜忌,起來造反,或者推翻皇帝,或者廢掉老皇帝,迎立新的傀儡皇帝,成為權臣;傀儡皇帝想自己做主,又在別的大臣大將的幫助下,試圖把權臣幹掉;幹掉權臣後,參與幫助的大臣大將又成為功臣,又開始被皇帝猜忌。如此反覆。
宇文邕在楊堅等人的幫助下,幹掉了宇文護,但是,他又開始猜忌楊堅。好幾次想把楊堅給殺掉。因為楊堅頭腦靈活,“大心臟”,才化險為夷。但是,楊堅不會永遠當人家砧板上的魚肉,雄才大略的他,最後一定會拉起軍隊反抗。一旦楊堅反抗,就算宇文邕統一了北方,甚至假設他已經統一了南北,楊堅的反抗肯定會形成新的分裂。總之,只要宇文邕猜忌楊堅,新的一輪“武人政治”的循環又會產生。
真正“武人政治”的結束,是在唐朝建立以後。李淵、李世民建國後,沒有再殺功臣,反而是建立凌煙閣頌揚功臣;加上李世民高超的化解矛盾的政治手腕,這樣才減少戾氣的產生,減少了“武人政治”生存的土壤,從而結束了南北朝亂世,實現了真正的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