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經過太宗、高宗兩代君王開拓疆土,疆域面積成倍增長,這麼大的領土當然要有人戍守,於是朝廷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十個兵鎮,任命節度使負責管理。可以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就是一方的土皇帝,這也成為埋在唐朝周邊的不定時炸彈。
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炸響的。安祿山早有異心,又手握三鎮的精兵,而唐朝又太平日久,疏於防範。所以叛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兩京,玄宗倉皇出逃。肅宗臨危受命,他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是這兩員大將支撐起唐朝的天空。
此時的唐軍也從最初的慌亂中穩住陣腳,並展開有序的反攻。
反觀安祿山,他一進入洛陽,就急不可耐地當起了燕朝的皇帝。而且他還把從兩京搶來的財寶着急八荒地運回老家范陽,怎麼看都不像一個要幹大事的人。這讓他的部下掂出了他的斤兩,他們看出自己的主子不過是一個貪財的小賊,人心大受影響。
而且安祿山還非常暴虐,燒殺擄掠,就更像強盜了。而肅宗佔着正統的優勢,民心的向背一目瞭然。
唐朝開始下一盤復國的大棋:北方李光弼扼守住太原,使叛軍無法奪取關中;南方張巡堅守睢陽,使叛軍無法進入江淮富庶之地,唐朝保住了江淮糧倉,也就保住了戰爭所需要的糧餉。
李泌給肅宗進言:叛軍勢力強大,不可急功近利;叛軍各方面的基礎薄弱,只有兵鋒鋭利,所以要一點點地削弱叛軍,不宜強攻,再調北方的大軍突襲叛軍的老巢范陽,這樣一來叛軍必定回救,到時便可趁勢收復兩京。
就在這節骨眼上,叛軍出現了內訌,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肅宗見此馬上急命各路大軍進攻兩京,經過艱苦的爭奪,終於拿下了兩京。
隨後安慶緒和史思明又發生內鬥,史思明帶領十萬大軍投降大唐。史思明從叛軍二號人物一下子成了功臣,皇上於是讓他到范陽去當節度使。
但是很快肅宗就後悔了,史思明這個人已經叛變過一次,難保以後不會有第二次,所以肅宗對他是一萬個不信任,準備將其除掉。而史思明也知道皇上對自己不信任,於是再次扯起反叛的旗號。
史思明不僅反覆無常,而且又以暴虐出名,他對部下親人也不例外。因此,他的兒子在打了敗仗之後十分恐懼,擔心被老子殺頭,於是先對他下手,取了他的首級,這樣叛軍也就瓦解了。
肅宗皇帝算不上是一位英主,但他佔有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面的優勢,從而光復了大唐。這真是好運來了,擋都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