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以來,這個脱胎於女真漁獵方式的軍事制度,就留有非常濃重的兵為將有的部落制度殘餘。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制度,除了努爾哈赤這個毋庸置疑的領導人之外,他麾下的八個旗往往各行其是,旗主在旗內擁有巨大的權力,旗丁在人身關係都依附於旗主。
八旗之中的每一旗,都相當於旗主的獨立王國。努爾哈赤和各旗主的關係,非常類似於民國時期大軍閥頭子和小軍閥頭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從努爾哈赤開始,八旗諸王們的實力與其麾下的八旗軍戰鬥力有直接的關係,同時,隨着旗主們的勢力膨脹,也屢次發生了旗主威脅皇權的事情。
例如,皇太極死後,掌握着兩白旗的多爾袞,甚至差點兒直接坐上了皇位。即便是甚至因為政治妥協,六歲的福臨漁翁得利,但是,多爾袞依然以其強橫的實力成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任命為顧命大臣的鰲拜再次成為威脅皇權的權臣。
要知道,鰲拜當年曾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甚至不惜性命反對多爾袞,支持皇太極一系,然而,當鰲拜掌權後,他卻開始趁康熙年幼,欺凌幼主、專權跋扈。
從多爾袞到鰲拜,這些憑藉麾下八旗強悍的實力,威脅到皇權的舉動,給予康熙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因此,極具眼光的康熙,決定從根本上肢解八旗的舊有勢力,徹底根除八旗旗主們對於皇權的威脅。
康熙最先做的,就是肢解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皇太極設立的、由滿洲貴族組成的頗具軍事民主意味的軍事會議,其目的,也有削弱抑制權力過大的各大貝勒的意思。按照皇太極的設想,能夠參與議政王會議的成員包括親王、貝勒、貝子、國公以及八旗固山額真等八旗貴族們。
皇太極也給予這些成員很大的權力,關鍵時刻,他們甚至能夠左右朝堂,面對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議,甚至連皇帝都難以輕易改變,這自然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極大不滿。其實,對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早在尚未入關之前,一直致力於加強皇權的皇太極就開始削弱該會議的權力。
但是,由於皇太極去世過早,八旗的舊有勢力又過於強大,因此,議政王會議到康熙時期,依然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與此同時,隨着清軍入關,曾經統領八旗們的親王貴族們紛紛去世,這些貴族的繼任者們比之乃父乃祖,相差甚遠。
例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議政王大臣們的表現就令人十分失望。康熙曾在吳三桂等人叛亂時,按照祖制的要求派出了八名宗氏王公大臣充當了領軍大將,但是,除了安親王嶽樂屢立戰功之外,其他人都表現乏善可陳,甚至屢戰屢敗。
有了這樣的理由,再加上康熙早有打算,因此,康熙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和地位。康熙先是將哥哥福全、弟弟常寧放入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之中。而按照八旗祖制,僅是皇帝兄長弟弟的身份,是不足以進入議政王大臣會議行列的,他們必須有足夠的戰功,但是很顯然,福全和常寧是沒有的。
其次,隨着議政王大臣中的親王被貶斥、奪爵、去世,康熙也不再遞補任何一位親王和郡王。到了康熙統治的後半階段,也就是康熙36年一直到康熙去世,議政王大臣裏面的宗氏最高爵位,居然只有公爵。到康熙王朝末期,甚至連奉國將軍這樣的低等爵位都開始進入議政處充數。曾經能夠左右八旗乃至於女真軍事集團戰略方向、決定八旗集團前途命運的議政王會議大臣,已經淪為了一個連參謀權利都沒有的榮譽會議。
康熙做的第二步,也是直指要害的一步,即開始調換各旗都統。前面我們已經説到,努爾哈赤從創立八旗制度開始,就賦予了八旗旗主很大的權力,在本旗的內部,旗主們不僅僅擁有軍事指揮權,同時,他們還擁有行政權和裁判權。該旗的旗丁們除了戰時要聽從旗主的指揮,在非戰時,人身關係也屬於旗主,旗丁與旗主的關係,其實就是主僕關係,旗主甚至可以對旗內的旗丁生殺予奪。
這樣巨大的權力,正是八旗諸王們敢與汗王乃至於後來的皇帝相抗衡的最大底氣。隨着康熙權力的逐漸鞏固和手段的日漸成熟,康熙對於這些與獨立王國無異的旗主自然十分不滿。
因此,針對於這一情況,康熙直接釜底抽薪,康熙36年7月,康熙下詔:“嗣後都統、副都統員缺,應於左右翼內,不論旗分補授”。什麼意思呢?康熙皇帝直接打破了原來八旗旗主出缺後有本旗內大員補任的規則,開始調令其他旗的大員擔任這一旗旗主之職。
例如,正藍旗滿洲都統出缺時,該旗的都統也就是旗主,並沒有由正藍旗出身的人擔任,而是由康熙調了一名隸屬於正白旗的滿洲大員補任。而隨後,鑲藍旗滿洲都統出缺後,康熙又再次調了一名原隸屬於鑲紅旗的滿洲大員補任。也從這時候開始,康熙皇帝成功地剝奪了各旗旗主的旗權和軍權。
而隨着康熙皇帝對於各旗旗主的互調,新上任的旗主雖然依然擁有十分高的政治地位,但是,他對於被調往的旗完全不瞭解,更沒有親信可以依靠,他的權利保證,只能來自於皇帝,因此,新的旗主只能一方面對於皇帝感恩戴德,另一方面聽從皇帝的指揮。
正是靠着這一高超的手段,康熙皇帝徹底將八旗掌握在手中,從此以後,八旗無論是原屬於皇帝的上三旗,還是下五旗,都成為皇帝直接掌握的武力,八旗旗主們再無與皇室分庭抗禮的可能。後來,八旗的各旗都統甚至變成了榮譽職位,雖然政治地位依然很高,卻並無多少實際權力。
剝奪八旗旗主和諸王的權力,加強皇權的最後一步,康熙用的是重用皇子這一招。堪稱雄才大略的皇太極死後,他的長子豪格卻未能順理成章的繼位,皇太極打下的權力基礎更幾乎被多爾袞剝奪一空,如此慘痛的教訓,康熙認為,這正是皇太極沒有扶持皇子勢力所造成的。
因此,康熙皇帝從皇長子成年之後,就十分注意重用皇子,給予皇子足夠的權利。從他將毫無功績,庸庸碌碌的哥哥和弟弟封為和碩親王,到將年僅18歲、剛剛成年的皇長子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副手,再到康熙的每一次重要政治活動,皇子都作為重要成員參與,康熙賦予他兒子們的權力越來越大,皇子們在清廷的權力也越來越膨脹。
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隨着康熙的一步步扶持和刻意傾斜,他的皇子們在軍事、政治上都擁有極大的權力。甚至在朝廷中央,內閣六部和諸王貴族的權利都遠不如皇子們的權力。可以説,到康熙晚年時,很少有哪一王朝的皇帝兒子們能擁有如此廣泛巨大的權力。
更重要的是,康熙的兒子們是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他們與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們在血雨腥風之中成長是完全不同的。這大概也是康熙王朝後期諸王奪權,朝堂一片混亂的原因。
康熙利用給予他的兒子們足夠的權力,將原屬於親王和八旗貴族們的權利剝奪一空,但是與此同時,由於給予皇子們過於巨大的權力,也造成了各個皇子在專權的同時,也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大名鼎鼎的九子奪嫡,正是康熙賦予皇子們過多權力造成的直接結局。
不過不得不説,清朝乃至於康熙實在太過幸運,雖然九子奪嫡十分殘酷,朝堂也被弄得一團糟,但是,勝出的雍正皇帝卻十分優秀,雍正不但徹底扭轉了康熙王朝後期朝堂混亂的局面,也從根本上穩定和鞏固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當然,也靠着康熙皇帝徹底剝奪八旗舊勢力的權力,從康熙之後,清朝的各個皇帝,再沒有受過八旗權臣專權之苦。康熙皇帝確實在根本上徹底肢解了八旗舊勢力的權力,瓦解了八旗旗主專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