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470字,閲讀時間:約6分鐘
雖然在好些武俠小説裏,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早被塑造出各種“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同為農民起義出身,為何李自成只能過把皇帝癮就敗亡,卻不能像朱元璋一樣開創強大王朝?最關鍵的差距,就是李自成比起朱元璋來,那十分明顯的能力差距。
尤其見證兩人差距的,就是下面朱元璋做到的兩件事。李自成哪怕做到一件,也絕不會再穿上龍袍之後一路潰敗,把命扔在九宮山。
第一件事,就是強大的生產體系。
在李自成農民軍席捲中原時,“抓生產”這個事,也是他的一大業績。連明朝文學家張岱都大讚他“招撫流亡,通商賈,募民懇田”,但產出的糧食呢?放在李自成的征戰裏,卻是根本不夠用。外加為拉隊伍,許下了“闖王來了不納糧”的諾言,可這麼多人吃啥?
於是,畫過大餅又糧食不夠吃的李自成,只能採取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吃大户。軍隊所過之處,轉抓豪強王公地主,也就是“收其籽粒來餉軍”。
在西安建國的時候,李自成就把陝西所有豪強地主的財產全都抄光,後來打下北京,更把全北京城翻個底朝天,僅白銀就搜刮了七千萬兩,且搜剿範圍已不止是王公高官,就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
如此“走一路吃一路”的辦法,短期能嚐到甜頭,但不生產只搜刮,遲早也是坐吃山空,人心更被“吃盡”。後來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北京城的百姓都行動起來,追打李自成的士兵,佔領地的百姓紛紛響應,把李自成派來的官員殺死趕跑。如此民心喪盡,就是這“簡單粗暴辦法”惹的禍。
那不“簡單粗暴”能怎麼辦?朱元璋早就告訴他辦法了:自己種地才靠譜。
當時朱元璋的糧草困難,堪稱比後來李自成難上萬倍:地盤只有這麼點,周邊全是強敵,糧食消耗更是天文數字。但當時的朱元璋,早就有應對大招:屯田。
早在朱元璋紮根應天后,就設了“營田司”,專抓軍隊屯墾,近十萬軍隊放下兵器扛鋤頭開荒種地,拼命種了幾年,就是不停大豐收。在明朝開國前的1366年時,朱元璋麾下的軍屯收入,除了供應軍糧外,每年都可積攢近萬石餘糧。其境內的糧食價格,也是年年平穩。比如率“百萬大軍”橫掃中原的李自成來,當年朱元璋的腰包 ,卻是十分鼓。
也正靠了這財大氣粗的糧食儲備,逐鹿天下的朱元璋,打的也是土豪仗。大軍所過之處,非但不“吃大户”,還爽快的輕徭薄賦,元朝的苛捐雜税一股腦全廢除。於是惡戰之後,人心迅速安定。後來開國建設,也是不停撥出糧食發福利,一切手段鼓勵生產。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高速崛起。打江山的事業,手裏有糧才能站穩腳跟,走一路吃一路的李自成,腳跟始終不穩,於是遇上強敵,當然就被輕鬆打翻。
而比糧食生產差距還大的,就是朱元璋做到的第二件事:完備的軍隊紀律訓練。
在好些野史評書裏,李自成的農民軍,常見各種驍勇善戰。但放在真實歷史上,哪怕李自成攻克北京前夜,他親率的數十萬精鋭,竟然連萬餘明軍守衞的寧武關都攻不下來。巔峯時期的李自成軍隊,戰鬥力也就是這個水平。
而且李自成農民軍的凝聚力,比戰鬥力還不靠譜。比如郟縣之戰初期,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一度被明朝名將孫傳庭的幾萬人殺得節節敗退。李自成麾下的幾位親信將領,竟都動了抓李自成嚮明軍投降的念頭。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瞎指揮葬送好局,連戰連敗的李自成,很可能被部下捆了扭送明朝司法機關。
總起説來,別管是幾十人還是幾十萬人,李自成的部隊,始終不能稱為正規軍,最多隻是合夥的散兵遊勇。這樣的戰鬥力,後來被清朝八旗追着打,絲毫不奇怪。
那同是“散兵遊勇”出身的朱元璋呢?早年他還是個農民軍中小軍官時,就看夠了農民軍各種“統御無法”的糟爛表現,後來扯旗拉隊伍,更是堅決對“散兵遊勇”説不。朱元璋的部隊,從一開始就建立嚴格的紀律與管理條令。甚至他最親信的徐達常遇春等名將,早年都曾因違反紀律,當着三軍將士的面揍得皮開肉綻。李自成農民軍在北京城燒殺搶掠的場面,要是換成朱元璋的部隊,早不知多少兵痞人頭落地了。
擁有嚴格紀律的朱元璋部隊,在逐鹿天下的年代裏,更有高強度的軍事訓練體系。以朱元璋的話説“克敵在兵”。其軍隊每年都要有嚴格的檢閲,將領們必須每天親自帶領士卒操練,嚴格的“訓練考勤”,貫徹其麾下每支部隊。每逢重大戰役,軍隊更要提前舉行軍事演習,並獎賞演習中的有功將士。
於是,哪怕在朱元璋“高築牆”的發展年月裏,戰事並不多的朱元璋軍隊,戰鬥力卻也默默增長,這支淮北農家子弟組成的隊伍,終於如鋒刃出鞘般,將兇悍的元朝騎兵打的嗷嗷北逃,一舉完成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大業。
以這個場面説,馬上皇帝朱元璋,堪稱中國古代頂級練兵強人。
對於任何帝王來説,強大的軍隊,就是披荊斬棘的利刀,比起朱元璋來,李自成的“刀”,顯然不靠譜。最後大敗虧輸,看似十分意外,其實是正常表現。
不過,比起上面這些能力差距來,李自成比朱元璋差距最大的一條,卻是理想。
苦出身的李自成,不能説沒有理想,“均田免糧”的口號,打天下時也喊得十分響。但前後表現呢?在西安開國,就先把西安的有錢人搶了個精光,進了北京後更花了眼,有錢沒錢的,都慘遭兇殘橫搶。一度紀律嚴明的農民軍,在北京城內外撒開了燒殺搶掠。
後來敗退到西安時,歇口氣準備繼續跑的李自成,還打算一顆糧食都不給西安百姓留,差點把西安城所有的糧倉都燒光。從頭到尾,他的“理想”,就是走一路搶一路。
而比起短視的李自成來,野史裏常被塑造成野心家的朱元璋,追求的卻不止是那君臨天下的權力慾。登基的前十年裏,他每到生日那天,想到當年飢寒而死的父母,就心痛的拒絕任何壽宴。直到明朝經濟開始好轉後,才開始高興做壽。
平日給官員説的最多的,不是元末“蠹政害民”的敗壞吏治,就是“務欲使民豐衣足食”的目標。滿懷這樣信念的朱元璋,才以空前的狠手整治吏治,又以空前的錢糧投入狠抓農業,“抓”出“宇內富庶”的洪武盛世。
因為無論昔日刀山火海打天下,還是用盡權謀治天下,朱元璋從沒忘的,就是打造一個盛世強國的理想。自然,也就在扛過無數大風大浪後,造就中華歷史上又一輝煌時代。
這樣的境界,恰恰是李自成一輩子征戰,從沒有到達的:這樣一個沒有長遠理想,缺少發展眼光與團隊紀律理念的領導者,就算好運碰上崇禎這樣的“豬對手”,再給一千次機會,終於也難免敗亡。如此差距,任何行業的奮鬥打拼,誠可引以為戒。
參考資料:《國初事蹟》、《明季北略》、《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