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標準像顧名思義指的是作為標準的孔子像,孔子標準像是在原來吳道子版本的基礎上經過修改後的孔子像。比起吳道子版本的孔子像,孔子標準像顯得更為慈愛和藹。
孔子標準像
2006年,即孔子誕辰2557年紀念日的前夕,在曲阜的新聞發佈會上,孔子標準像正式出現在全世界人民的眼中。孔子標準像的主要工作人員對外解釋他們主要從孔子的形象與氣質等方面重點作了修改,使得孔子像能夠更加體現出孔子主張的仁和禮的思想內涵以及他的學識淵博。在制定孔子標準像的過程中,有眾多歷史學家、各種行業的專家等參與設計方案,甚至還有孔子後裔加入其中。標準像的由來並不是隨意決定的,而是根據歷史依據,並且大量吸收那些關於孔子長相的作品中的精華部分後設計而成。
然而關於孔子標準像這件事的爭議卻不斷。有人認為,孔子作為一個擁有偉大成就的歷史人物,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時代,沒有人指導他到底長成什麼模樣。並且每個人對於孔子的理解不同,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都不同,這樣又怎麼能把孔子的長相標準化。
也有認為把孔子相貌進行統一是需要的,孔子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於宣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那種各地的孔子像相貌不同的情況下,孔子標準像的出現是需要的。
孔子家訓
家訓,對於如今人來説,是個比較專業的説法。但在古代時期,卻是家喻户曉的,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人的家訓智慧,自古及今,源遠流長。
少年時的孔子
家訓是用來指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用來指導後代為人處事方面的活動及行為。關於家訓的內容,在古時後也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是一樣的,他們根據自身的行為規範來要求並制定相應的家規,家法,便於後代的成長。
關於家訓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家訓”。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孔子以及他的兒子孔鯉之間發生的小故事。説是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裏,而他的兒子“趨而過庭”,也就是他的兒子見父親站在庭院中,於是低着頭小步快走。這是孔子瞧見了他被,便叫住了他説:“學詩了嗎?”他的兒子孔鯉回答説:“沒有”。孔夫子似乎有些不悦:“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説話?”於是孔鯉應了一聲“是”就退了下去學詩。
又一次,孔子再一次站在了庭院當中,碰巧的是,孔鯉又是低頭而過。於是孔子叫住了他:“站住,你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説:“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孔子説道。於是孔鯉再一次退了下去,學習“禮”。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故事叫做“過庭語”。作為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這個故事一直被流傳下來,直至今日還有重要的啓示和指導作用。
孔子殺少正卯
關於孔子的生平事蹟一直是眾人所好奇的事物,孔子曾做過小司空這個官職,但是時間很短,也沒有做出什麼事情來,就被任命為大司寇。説起大司寇,那就有意義了,至少有一件事情是我們疑惑的地方,那就是孔子到底有沒有殺過人,而此人就是少正卯,針對這個公案,至今都是糾纏不清,無人給予明確的答案。
影視版少正卯形象
記載這一案的源頭,就是荀子的《宥坐篇》,之後在《史記》描述孔子的傳記中也都曾出現,甚至其他書當中也都有記載,可見對其議論熱鬧恆久不衰。其中記述到孔子當上大司寇之後,沒過七天,就把少正卯給少了,並且把這起案件給證實,還寫到很多其中的證據,甚至還找出了很多孔子為何將其殺害的理由。説到:次二人在平日裏就有矛盾,在孔子講學的時候,少正卯恰好也在講學,而且到來的學生還不少,曾導致去孔子的門生很少,出現“三盈三虛”的局面。對於兩個大學問家來説,這無疑是打自己的臉,讓自己難堪,日益積累,孔子也就有了對少正卯的殺機。
現代學者認為荀子是離孔子最近,並且兩個人的思想是最為接近,他的記載也應該是最忠實的;漢朝的學者也做出了以上判斷;梁啓超是一個清末時期的人,他對孔子的尊重可謂是五體投地,但也認為這是孔子一個污行;在《左傳》中是這麼認為的,認為兩個不僅僅是教書上的敵人,在思想上也是互為矛盾。根據眾多議論,足見孔子殺人確有其事。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大概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至於孔子究竟是什麼家?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工作,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偉大教育家孔子雕像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者。關於他的祖先,曾是宋國的貴族,那時由於遭到遭難,遷居到魯國。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讀自修,好學的他還拜了好多個師傅,所以不論是禮儀還是音樂、射箭,他都是樣樣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沒有較多的貢獻,年輕的他做過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才當上了魯國的宰相一職。可惜光景不長,由於政治上意見不統一,於是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行。近十年的時間才回到魯國,埋頭於講學和正立古書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時提倡“愛人”,要求統治者相親相愛,愛惜民力。其次,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之後周朝就利用這“禮”的原則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在教育這方面,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推出私人講學的風氣。還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今天的教育意義是極其大的。
孔子簡介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畫像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着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讚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蹟得以一直被流傳。
孔子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將仁的原義結合當時的社會的秩序風氣,通過不懈的努力,把“仁”發展成一種思想學説,成為自己成就的代名詞,對我國社會發展及後世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愛人”。他要求大家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孔子思想表現的一種大愛。孔子把“愛人”做為社會的準則和人們約束自己的規範,在這個統籌範圍內,建立了以“仁愛”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符合春秋時期的人民發展,也符合春秋時期的社會秩序發展,十分貼合實際。
孔子的仁還注重道德的修養。仁愛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道德是存在內心的素質,仁愛的要求可以更好的發揮一個人的品德行為。為仁由己,既自我約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養君子的德行。古代,作為一名君子,必須德行兼備。温文爾雅,謙謙君子,有學識內涵,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這個“愛人”的基礎上,仁還存在着等級分明的關係。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血緣關係,孔子提出的社會要以親情血緣關係為奠基,在此奠基層面上建立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仁要求的不僅是個人、家庭,還有社會,要求的是整個國家。這也是仁學最初建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