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郭子儀封王的原因是什麼 郭子儀為何能夠壽終正寢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郭子儀赫赫軍功被封為代國公,後被晉封為汾陽郡王。現在的人都用汾陽王代稱郭子儀,可見“汾陽王”代表着不同尋常的榮譽。關於封號的由來,沒有明確記載,猜測是以封地得名,因郭子儀的封地在汾陽,就被封為“汾陽郡王”。

郭子儀像

《舊唐書·郭子儀傳》提到因河中軍亂,皇帝進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鎮壓絳州。郭子儀到了絳州之後擒殺李國貞,讓在河東作亂的惡人都伏了法。以上説明了郭子儀的戰績,但是為什麼封為汾陽郡王卻沒有得到解釋。參照太宗的詔書發現唐朝的刺史就跟古時的諸侯一樣,唐代的封號來源於封地。那麼肅宗時代依舊依照古訓嗎?由肅宗以前給予封號的習慣來看,封號同樣來自封地,與自己的姓沒有關係。

那麼古時的汾陽現在在哪裏呢?唐宋文獻中指出郭子儀的封地就是汾州。如今汾州有關於郭子儀的民間傳説與之相吻合,一是提到郭子儀曾帶領鄉親共同退敵,二是水馬村是郭子儀當時的養馬地。查看郭氏家譜,上面明確的寫着汾陽是郭家的遷出地和世居地,汾陽也有很多關於郭家的記載。杜牧不僅去過汾陽還寫過郭子儀,因此杜牧的《雲夢澤》也是很好的歷史證據。因此,如今的汾陽是郭子儀的封地可信度極高。

郭子儀傳

《舊唐書》與《新唐書》中都錄有《郭子儀》傳。舊唐書共有200卷,記載了唐代將近300年的歷史,保存了大量原始的歷史材料,可以説寫得十分具體詳細。新唐書共有225卷,收錄了更多內容,因此每卷的內容有所減少。

郭子儀傳

《舊唐書》詳細記載了安史之亂、靈武擁立、收復二京、嚇退吐蕃的整個事件的經過和結局;介紹了郭子儀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比較有名的孫子孫女。整篇傳記之長,當中人物涉及之多,不能不説是非常具體。

《新唐書》記載郭子儀對君忠誠、對下屬寬厚,賞罰分明。遭到宦官的詆譭時,郭子儀總是自省接受;軍隊在外時,只要一接到傳召,郭子儀會馬不停蹄的上京。當時有個宦官叫魚朝恩十分嫉恨郭子儀,派人去挖了郭子儀的祖墳。郭子儀從涇陽拜見皇帝時,只説因為自己常年征戰,破壞了別的家庭不少祖墳,因此自己遭受到了報應。魚朝恩約郭子儀參觀寺廟,郭子儀被告知魚將做對其不利之事,可是郭子儀依然只帶了幾個隨從前去。魚朝恩十分感動,稱讚郭子儀是個有修養的長者。田承嗣十分囂張跋扈,卻對郭子儀十分敬重。李靈耀在汴州作亂,卻不敢扣留郭子儀。郭子儀的幕僚中有很多人成了將相。郭子儀一生富貴,為臣者十分完備。

郭子儀魚朝恩

郭子儀是唐朝一位名將,有勇有謀,英勇善戰,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魚朝恩則是唐朝的一位擅權宦官,曾已太監入宮深受唐肅宗的信任,後來任內務總管。當時郭子儀與魚朝恩都是朝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兩人中間也發生過很多事情。

郭子儀像

郭子儀是一名武將,善於領兵打仗,所以他手中掌握了朝中兵力大權。他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皇帝擔心他有謀逆之心,魚朝恩則毛遂自薦前往當監軍。郭子儀對朝廷忠心耿耿,此消息傳到軍隊之後,將士們都十分氣憤。魚朝恩壓根就不懂得兵法,他仗着皇帝的寵愛在軍隊當中胡亂指揮。當時已經收復的失地又重新淪陷,士兵們要求郭子儀將魚朝恩誅殺,郭子儀卻沒有那樣做。後來皇帝也意識到國家不保,才把魚朝恩調回京城,軍隊交回了郭子儀。

魚朝恩回京之後,不但沒有回改之意,他還認為是郭子儀在後面使壞。於是又向唐肅宗進讒言,將郭子儀的祖墳挖了。當時軍隊士兵聽到這則消息之後,個個截然大怒,要求起兵回京。而郭子儀認為,如果現在回京,叛軍肯定會捲土重來,還是要先安定國家叛亂為重。安史之亂平定之後,郭子儀率領軍隊回朝,朝中大臣個個為之不平。

唐肅宗見郭子儀十分慚愧,祖墳之事已無法挽回,讓郭子儀提條件儘量滿足他。郭子儀則説,此次叛亂能夠成功是皇帝的福氣,是士兵英勇善戰的功勞。至於祖墳之事,不能責怪任何人,自己在外面打仗不知挖了多少百姓的祖墳,是上天對自己的報應。當時文武百官聽了之後都十分敬佩他,沒想到郭子儀盡有如此的心胸。


 

郭子儀單騎退敵

代宗曾握着郭子儀的手説“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亂,沒想到在晚年還要披甲上陣,為國家散發着餘熱。他是國家遇到危難、衰敗時,能帶領國家興亡的領袖,他的一生都以國事為重。

郭子儀單騎退敵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沒有力量、政治腐敗,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其中有個叫僕固懷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回訖和吐蕃的軍隊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長安的北面,當時的朝廷十分恐慌,魚朝恩甚至勸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為面子問題,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儀擊退叛軍。

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但他得知因為僕固懷恩的暴斃,吐蕃和回訖正在鬧內訌。郭子儀想着自己之前與回訖的官員保持着良好的關係,想着與回訖官員見上一面,説服他們不戰而合。郭子儀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兒子們的反對,他們十分擔心郭子儀的處境,郭子儀卻認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

原來回訖受到僕固懷恩的欺騙,以為代宗和郭子儀都已經死了,這才沒有遵守盟約來到了唐朝。郭子儀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趁機向回訖提出聯合大唐擊敗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訖的回應。後郭子儀和回訖訂立了和約。吐蕃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逃走。郭子儀不費一兵一卒,化解了這場本是贏面不大的戰亂。

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武則天在執政時期提出“忘戰必危”,興起尚武精神,武舉應運而生。郭子儀就是在那時候通過武藝和軍事理論的選拔成為了一名地方軍官。唐玄宗時期,郭子儀升為朔方軍節度使。安史之亂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場戰亂,郭子儀這個英雄不會這麼快出現。

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勢如破竹挺近洛陽。當時有很多官員跟着變節投降,不少武將趁機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滿足要求後才上戰場。身為朔方軍節度使的郭子儀被寄予厚望,沒想到他二話不説奔赴戰場。為了國家,郭子儀勇擔重任。郭子儀分析了整個戰爭形式,派兵直搗敵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營進行防守,不料節節敗退,差點被活捉。唐軍的氣焰高漲了起來,收復失地的信心開始建立。

正面戰場的失利造成潼關失守。唐玄宗帶着楊貴妃來到了馬嵬坡,肅宗卻與父親分道揚鑣在寧夏為王。當時的肅宗身邊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儀的人馬前來護衞。當時的郭子儀佔領了河北井陘關這戰略要地,為了肅宗的安危,郭子儀犧牲個人甚至軍隊的勝利,派人迎接肅宗,自己也立馬趕到寧夏。郭子儀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唐朝能夠存留。

在郭子儀打下潼關後,收復河東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郭子儀為了與郡中的原唐朝官員聯繫,親自潛入河東策反,後非常順利的收復了河東,解決了側面威脅。郭子儀為了國家,不顧個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説明郭子儀以國事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