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苦口婆心勸告李鴻章改革,李鴻章的回答亮了

1895年3月19日,中日甲午戰爭的銷煙還瀰漫在中國遼東戰場上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就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率領100多名隨員抵達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和談。
伊藤博文
這一年,李鴻章72歲。
第二天,李鴻章一行顧不上舟車勞頓,前往雙方談判的地點:一家頗有名氣的料理旅館春帆樓。在20多天的時間裏,雙方進行了六輪會談。對於談判的內容,中國和日本的速記員都進行了記錄。其中,中方記錄收錄於《馬關議中之伊李問答》。100多年過去,我們回頭來翻閲這份《馬關議中之伊李問答》,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細節。
伊藤博文苦口婆心勸告李鴻章改革,李鴻章的回答亮了
資料圖《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相信大家很熟悉李鴻章,那麼伊藤博文是誰呢?簡單介紹一下,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元老人物,曾經出任日本首相,奉命組閣。中日甲午戰爭,就是伊藤博文一手策劃實施的。
這次馬關談判,並不是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第一次見面。事實上,他們早在1885年2月就在中國天津有了一面之交。當時李鴻章已62歲,而伊藤博文才44歲。他們雖然有着18年的年齡差距,但卻一見如故。在那以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長期保持書信來往,儼如一對老朋友。
馬關談判的第一天,雙方簡短地寒暄了一陣,互相核查了全權委任狀。之後,就可以結束了。第二天才會正式開始第一輪談判。不過,由於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是老朋友,他們敍了好一會兒舊。
李鴻章此次來日本,心裏很清楚日本將要“獅子大開口”。為了避免中國利益受到太大損害,李鴻章大打“感情牌”,極力稱中國與日本是鄰居,又有相同文化,應該和睦友好,像歐洲那樣,不要動不動就打仗,“如我兩國使臣彼此深知此意,應力維亞洲大局,永結和好;庶我亞洲黃種之民,不為歐洲白種之民所侵蝕也。”
對於李鴻章的用意,伊藤博文馬上就看穿了。他借李鴻章這段話,説:“中堂之論甚愜我心。十年前我在津時,已與中堂談及;何至今一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歉!”
伊藤博文苦口婆心勸告李鴻章改革,李鴻章的回答亮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10年前,伊藤博文在天津時,就勸告李鴻章改革內政,李鴻章頗為心動。但就如李鴻章所言,“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洋務運動最終成為一場幻影。以至於10年過後,中國還是老樣子,沒有絲毫進步。
伊藤博文趕緊安慰李鴻章:“天道無親,惟德是親。貴國如願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貴國如願以償。蓋天之待下民也,無所偏倚;要在各國自為耳!”
其實,在10年前,伊藤博文還對李鴻章提出了很具體的改革建議,如撤去都察院。李鴻章回答:“以都察院之制,起自漢時,由來已久,未易裁去。”
在李鴻章看來,都察院是漢朝時就建立起來的制度,有着悠久的歷史,不能夠輕易裁撤。
伊藤博文説:“都察院多不明時務者,使在位難於辦事。貴國必須將明於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律撤去,方有轉機。”
伊藤博文一針見血地指出,都察院都是一些不明時務的庸人,他們在位置上就會使國事難辦。中國只有大膽起用學習西方、年富力強的人才,委以重任,將所有舊制度都要撤掉,才有希望。
雖然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但這一段話勸告中國進行改革,仍然不失為苦口婆心。那麼,李鴻章是怎麼回答的呢?
伊藤博文苦口婆心勸告李鴻章改革,李鴻章的回答亮了
李鴻章回答:“現在中國上下,亦有明白時務之人,省分太多,各分畛域,有似貴國封建之時,互相掣肘,事權不一。”
在這裏,李鴻章將中國沒有推行改革歸咎於有關部門各自為政,互相制衡。他多少有些忘了,自己身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應該承擔的責任。事實上,李鴻章在推動洋務運動時權力極重、威望極高,特別是在慈禧太后、恭親王等人的支持下,並沒有遭遇到什麼阻力。否則的話,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將會一事無成。
只是,李鴻章本身見識有限,並沒有意識要推動制度層面上的改革,而是以“裱糊匠”自居,在清朝這座年久失修的老屋裏縫縫補補、敲敲打打,自然難以逃掉失敗的命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7 字。

轉載請註明: 伊藤博文苦口婆心勸告李鴻章改革,李鴻章的回答亮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