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金秋九月,對於當時的中華人人民共和國軍旅政團來説,是一個並不平凡的日子,因為正是在這一天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佈為 數十位新晉的將軍授銜,其中就恰巧包括了大將粟裕。
“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可以領元帥銜。”授銜前,毛主席如此感嘆。粟裕的將軍之位並不是浪得虛名,但是若真要論其粟裕的貢獻,便不得不提起軍中另外一員虎將,此人便是解放戰爭中赫赫有名的陳毅。
陳毅粟裕之關係,如同伯牙鍾子期,互為知己,軍事方面齊頭並進,一起創造了不少戰爭的勝利。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是複雜,和平年代,兩人之間不合的傳聞依然愈演愈烈,令人不禁費解,陳毅粟裕二人,究竟是敵是友,是知己還是對手?
一、合作高手
1945年,一封電報連夜加急發往了華東野戰軍軍區,這是來自毛澤東主席的指令,他詳盡的指出:“在陳毅的領導下,司令、政委由陳毅兼任,戰役指揮由粟裕副司令負責。”
這是中央指揮部與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而在這封電報發出之前,解放戰爭的局勢並不算樂觀。八月十五日日軍投降之後不久,委員長的百萬大軍便如同豺狼虎豹一樣撲向瞭解放軍軍區,此時敵眾我寡,形勢危急。
無奈之下,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五大野戰軍來應對此次餓狼反撲,而這次交由陳毅和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的前身,就是山東野戰軍以及華中野戰軍的合併體。
接到電報後,粟裕的第一反應是驚訝,很快又轉為平靜,他用久經沙場的沉穩語調迅速表現出了一名大將的穩重和骨氣:“現在中央要我負責這個重任,我決心竭盡全力挑起這個擔子,使得陳毅同志使用更多的力量抓住全局。”
面對中央軍委的派遣和指認,陳毅也做出了最適合當下局勢的反饋:“我的目標和建議是華野和三野統一指揮,在軍事上多由粟裕下決心。”
一拍即合,陳毅和粟裕的黃金拍檔即刻產生,這恰恰印證了那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説法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叫開了。
陳毅和粟裕之間屬於互相成就的搭檔,事實上,當時軍事指揮方面,粟裕有足夠的過人之能,當時在另一方面,作為軍中新貴,粟裕在軍中的實際地位卻依然受到資歷的牽絆。
而在這一方面,陳毅的資歷足夠老,軍中威望高,正好彌補了粟裕的不足,而粟裕本身優秀的軍事能力,以及擅長的殲滅戰、攻堅戰,恰好結合起來成就了整個華東野戰軍。
陳毅和粟裕第一次並肩作戰是在宿北之戰。這個時候兩個人身上的壓力並不小,因為在宿北之戰開戰前,毛澤東特別指出,必須打好第一仗。這不僅僅是戰役勝利的問題,更是時期的問題,第一戰如果沒有卓越成效,那麼軍心必定有所動搖。
考慮到全局,兩人商量後,粟裕精心部署了戰役。第一次戰爭就大獲全勝,勝利後,國民黨軍重組69師21000多人死傷慘重,師長戴子奇自殺,副師長被俘。
毛澤東給他發電報表示祝賀:“宿北戰役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要表彰所有立功的士兵。”後又指出:“殲滅敵人2萬餘人,在全局上是有利的,這很令人欣慰。”
師出有名,配合愈發默契,因此第二次魯南之戰也取得了勝利。魯南戰役後,委員長決定在臨沂作戰。陳、粟兩人商量:這次戰役不能按照委員長的預算走,要做的恰恰相反,以求出其不意。
因此二人精心組織更大規模的萊蕪戰役,順利的摧毀了“綏靖區”以及兩個軍事總部,七個部門,總共56000多人,還活捉了國民黨司令李仙洲。
陳毅對粟裕的指揮印象深刻,不僅寫詩祝賀他,而且告訴新華社:“粟裕將軍是一位精於作戰的將領。他一直保持着勝利的記錄。他表現得越不同尋常,就越能打得好。”
他還説:“粟裕同志可以説是既理論又實踐的一些人,作戰指揮很高明,他經常在實踐中鍛鍊,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
當然,兩個人的默契配合也再一次使得委員長怒不可遏,他不滿足於全面進攻的失敗,又把國民黨軍改組後的24個師、60多個旅和45萬部隊集中在山東解放區,向縱深和集中進攻。
然而陳、粟人討論研究謹慎,粉碎委員長的陰謀,尋找關鍵攻擊,只花了三天時間,就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旗艦部隊——第74師的32000多名士兵,粉碎了委員長對山東解放區的主要進攻。
在陳毅的帶領下,粟裕的指揮總體上比較順利,沒有太大的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勝利。
但是也並不是沒有摩擦,有一次,粟裕在動員部隊,一個縱隊指揮官在電話裏和粟裕大聲吵架叫板了起來,陳毅和譚震林正在下棋,拿起電話還沒聽完過程便大聲説:“怎麼了!蘇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我們都説好過了,你們不要談價錢!”
在那個年代的戰爭中,沒有陳毅對粟裕的支持,粟裕在軍中有再過人之處那也是行不通的。
譚震林
二、誰能擔起“元帥”名銜
民間經常有一些空穴來風的傳聞,多半是認為粟裕陳毅貌合神離,但是當時間線拉回1955年,不難發現,粟裕對於陳毅是尊重的,而陳毅對於粟裕的才能也十分的欣賞。
1955年評功論賞時,粟裕主動將元帥頭銜讓給了陳毅,民間不乏大失所望之人,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解放戰爭中擔任指揮任務的粟裕不應當屈居陳毅之下,而不會打仗的陳毅評了元帥多半有些名不副實,但是這一切卻都是粟裕心甘情願的。
而全局來看,粟裕還真不見得能夠比陳毅更有資格授帥。粟裕雖然軍功顯赫,但在資歷背景上,他仍然比不上陳毅。
粟裕的軍事成就主要集中在解放戰爭時期。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他的表現並不突出。有人評價,粟裕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他性格剛正不阿,有話就説,不會藏着掖着,屬於一個直往心底走的人,平時不怎麼説話,沉默寡言。
井岡山時期,粟裕曾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毛主席的警衞連長,但並沒有引起毛主席的注意,這説明粟裕不是那種會來事的人。
南昌起義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班長,一次在戰鬥中嚴重受傷後,連長帶着他的槍,把他在戰場上丟棄,粟裕身負重傷一路追趕連隊才最終獲救,此後粟裕便頭疼不止,直到他死後火化,才在他的頭腦中找到三塊彈片。
相比之下,陳毅資歷老,經驗深,是南昌起義的集團教官,起義失敗後,他收拾殘局,凝聚民心,帶領剩下的幾百人趕往湘南。他是南昌起義剩餘時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除此之外,陳毅也是井岡山三大巨頭之一。除了毛委員,朱老總就是陳毅。
七大會議上,陳毅取代了毛澤東成為了紅軍第四軍的最高領袖,此時的粟裕,也只是一個連長。當時的粟裕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對於陳毅屬於仰望狀態。
中央紅軍長征時,粟裕和陳毅留了下來,沒有參加長征。但值得一提的是陳毅和項英是南方八省游擊隊的主要領導人,粟裕則不是,僅僅從資歷來看,陳毅比粟裕是要高出不少的。
新四軍成立後,粟裕擔任師長,陳毅擔任第一支隊的指揮官。這時,粟裕剛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能,名聲漸漸大起來。
皖南事變後,葉挺被俘,項英、周子坤被漢奸殺害,新四軍羣龍無首。我黨重建了新四軍的軍事總部,少奇同志成為新四軍的政治委員。直到這時,粟裕才真正開始掛靠軍隊,這也與少奇同志的信任有關。這時,粟裕的軍事才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但此時,他的職位仍低於陳毅,一般情況下,都是陳毅為正,粟裕為副。陳毅的滑鐵盧出現在宿北戰役中,未能打下泗水城,人們才認為陳毅不會打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毛主席決定將陳毅遷往中國中部,但粟裕盡全力挽留:“我資歷淺,沒有陳老總扶持,我説話沒有人聽!”這的確是實話,粟裕的資歷放眼軍中,都算不得出挑,而陳毅則是軍隊穩坐多年頭把交椅的人物。華野軍官驍勇,氣血極高,很多人都不服粟裕的指揮,鬧出過不少枝節。
粟裕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拔出了國民黨全74師這顆釘子。國軍第74師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抗日鐵軍第74軍。
74軍成立於1937年淞滬會戰,曾贏得國民黨軍委飛虎旗一役,多次打擊日軍,是精兵精兵中的精兵,在抗日戰爭的勝利後,委員長將74軍隊重組轉移到南京作為一個後衞,被稱為“御林軍”。
突破重圍摧毀74師,這的確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粟裕的驍勇也可見一斑。74師的瓦解,讓委員長用藤條把湯恩伯打得傷痕累累,並且將其撤職,李天霞也被他逮捕歸案。能在千軍萬馬中拿下敵人將帥的,只有粟裕能做到。
淮海戰役最初的構想,是粟裕向中央軍委提出的。建國後,粟裕主要在東南沿海訓練,準備解放台灣。與此同時,坐在南京總統府寶座上的陳毅給毛主席打了電話,成為了上海首任市長,這一切都只有他都能做到。陳毅後來搬到北京任外交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這些粟裕都做不到。
湯恩伯
三、陳毅是“主心骨”
總之,陳毅的資質、威信都要高於粟裕,授予元帥軍銜不僅要考慮戰爭的功德,還要綜合考慮資質、威信等方面。作為華東軍的代表,陳毅顯然比粟裕授予的元帥軍銜更合格。
當然,粟裕並沒有被評為元帥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粟裕失去了元帥軍銜,卻得到了共和國第一大將的稱號,這也是極為自豪的榮譽。
1958年,陳毅在會議上批評了粟裕,因此有人認為陳毅和粟裕的關係不好。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和不完整的。陳、粟的關係,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是好的。
1938年6月,粟裕率領先遣隊在敵後進入江南,在鎮江西南與句容之間的魏崗由西向東伏擊日軍護衞隊。他擊毀了5輛軍車,擊毀了30多名日軍士兵,打破了新四軍不敢與日軍作戰的神話。陳毅一聽到這個好消息,馬上寫了一首詩祝賀,言之鑿鑿,都是喜悦與祝賀。
1940年2月7日,陳毅寫了一幅對聯,貼在粟裕家的門框上,把粟裕比作三國軍事家諸葛亮。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了著名的12月會議。中央政府決定以一、四、六縱隊的速度南下長江。
1947年8月6日,陳毅致函毛澤東,高度評價粟裕説:“我相信,我黨在過去的20年裏,造就了為數不多的優秀軍事家。最近,粟裕和陳賡與彭德懷、劉伯承和林biao合作,取得了很大進展。”
1958年,陳毅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批評粟裕。彭德懷為此還找陳毅談話。粟裕在會上回顧講話時,陳毅也鼓掌歡迎。到了晚年,陳毅和粟裕還親上加親結為親家。
粟裕的思路很清晰。他一直把陳毅看得比自己高,仰慕他。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都是如此。説:“他在陳毅的領導下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心情是最好的。”
沒有陳毅,粟裕無法鎮住華野軍的野狼們,僅僅靠着毛主席的尚方寶劍也難以做到,因此可以説,陳毅和粟裕是互相成就的,他們的關係也是親密要好的,不存在什麼元帥之爭。畢竟戰爭總要有贏家,但是和平年代,革命戰友之情不分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