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近來持續關注的“雙減”終於落地。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公佈,引起巨大反響。
《意見》明確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的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一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二是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三是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四是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五是強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如何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對全面規範校外培訓提出了哪些要求?培訓機構還有哪些生存空間及發展機遇?如何根本解決家長們的“教育焦慮”“等問題?新京報採訪多位權威專家進行解答。
明確學校育人主陣地 多項剛性要求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雙減”工作的總體目標分為兩個方面。在校內方面,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佈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後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地迴歸校園。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全面規範,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訓熱度逐步降温。
對於減輕校內負擔,《意見》提出的重大措施之一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對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張志勇指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為了讓學生享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這是結構調整的問題。“把過多的上課負擔、作業負擔、考試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降下來,孩子們才有時間從事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同時他指出,減輕作業負擔並不是一味減少作業的量,而是要提高作業的質量,這是作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減輕校外負擔方面,如何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意見》主要提出了以下舉措。
一是堅持從嚴審批機構。《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對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意見》要求各地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
二是嚴禁資本化運作。《意見》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三是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意見》要求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依法依規堅決查處超範圍培訓、培訓質量良莠不齊、內容低俗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據悉,教育部將出台《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對培訓材料管理提出要求。
四是嚴控學科類培訓機構開班時間。《意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五是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後,對其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由各地政府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準,首先在試點地區實行,之後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指出,《意見》對於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呈現明顯的問題導向。例如,針對過度廣告營銷的問題,明確了對廣告的監管;針對短視化、功利化培訓問題,對培訓內容作出監管;針對資本裹挾,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不能上市融資,強調公益性和非營利屬性;針對培訓時長過長、負擔過重,限定了培訓時間;針對加重家庭經濟負擔,在試點城市執行收費政府指導價……每一項措施都是剛性要求,回應社會關切。
而當校內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都“減”掉之後,會有家長提出:學生存在的教育需求誰來供給和滿足?對於這一問題,曲一帆表示,《意見》強調了學校是育人主陣地,教育需求應由學校來滿足。
如何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教育部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解釋稱,一要擴大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二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三是降低考試壓力。四是嚴肅查處教師校外有償補課。這些在《意見》中都有相應的明確規定。
曲一帆進一步指出,“雙減”將通過提升作業管理的水平、提升校內課後服務的質量、提升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公共線上資源的質量等舉措,解決校內供給是否充足、優質的問題。
建議機構擺脱原有商業路徑依賴 發揮有益補充作用
為什麼要規範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因為校外培訓機構在增加學生負擔上,推波助瀾,違背教育規律,衝擊學校教育,破壞教育生態。”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説道。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首先是校外培訓機構規模總量龐大。據統計,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十分巨大,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果任其發展,將形成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不僅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還會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同時,校外培訓機構違法違規情況突出。由於違法違規成本較低,導致無證無照機構屢禁不止,虛假宣傳、超前超標、亂收費、與中小學招生入校掛鈎等違法違規行為依然存在,機構倒閉、捲款跑路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人民羣眾合法權益。
此外,資本裹挾狀況嚴重。近年來大量資本湧入培訓行業,展開“燒錢”大戰,廣告鋪天蓋地,對全社會進行“狂轟濫炸”式營銷,各種販賣焦慮式的過度宣傳,違背了教育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
“當然,嚴格規範校外培訓並不是不支持學生的校外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鍾秉林指出,嚴格規範校外教育培訓,同時也要注意發揮教育培訓市場的有益補充作用。
鍾秉林認為,校外培訓機構在興趣愛好類的校外教育供給方面具有優勢,在學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補差,但不能違背規律超綱教學、應試教學。校外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應以其豐富的素質教育內容、靈活的形式、新穎的方法,吸引學生和家長的關注,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聖足建議,各地在落實“雙減”文件精神時,可以強化素質導向,引導(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發展。引導和鼓勵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轉向素質教育題材,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後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同時,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存量培訓機構剝離學科類培訓業務,探索實行職業技能培訓乃至學歷性職業教育,並可與公辦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實施委託管理。
“對於機構來講,這意味着一次重生。”曲一帆指出,在新形勢下,國家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廣泛統籌各方社會資源,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為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提供了諸多機遇。同時她強調,培訓機構一定要擺脱原有商業路徑的依賴,降低經濟利益的預期,迴歸教育的初心。
對於校外培訓機構的未來發展機遇,曲一帆提供了七個參考方向。一是助力校內教育。“可以看到,多個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教育新技術對教育的賦能,而很多在線教育培訓機構本身在科技賦能教育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這是未來可以轉型的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是,加強素質教育,解決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更多去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三,指導家庭教育。“這並不是説讓培訓機構變相地去給家長補課,而是從販賣焦慮轉向治癒焦慮,從培養優秀學子轉向培養合格的家長,幫助家長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優勢、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等”。曲一帆還提供了服務職業教育、發展終身教育、助力鄉村教育振興、擴大教育開放等轉型發展思路。
“校外培訓一定不能夠再造一個教育體系,只能是有益補充。如果全體焦慮、全員內卷,導致所有家庭都把校外培訓作為教育消費必需品,顯然不是一個正確的邏輯。”曲一帆強調,機構要戒除僥倖心理,真正去轉型。“如果還是依賴原有路徑,換湯不換藥,從大方向上來講,是背道而馳的,終究是在火線上跳舞,隨時都會面臨被監管的風險。”
家長鬚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綜合施策才能根本解決焦慮難題
曲一帆指出,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中,家庭教育是相對薄弱的一環。家長要如何配合做好“雙減”工作?
“家長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孩子言傳身教的老師,履行好法定監護職責至關重要。”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建議廣大家長,密切家校聯繫,積極參加家長會、家長學校,主動與教師溝通,瞭解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家校聯動教育方案,構建和諧家校關係;同時,更新育兒觀念,瞭解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質和能力,理性規劃孩子未來發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參加校外培訓。此外,融洽家庭氛圍,並指導學生合理用好在家時間。督促孩子按時就寢,確保充足睡眠。適度安排家務勞動,加強體育鍛煉,開展親子閲讀等。加強孩子網絡行為監管,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孩子網絡沉迷行為等。
“當前,人民羣眾對教育的期待與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之間還存在矛盾,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子女進入優質學校,這是可以理解的。”顧明遠提出,首先要了解減負和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目的。學生負擔太重,不僅影響到身體,而且影響到學生心理健康。學生承擔着沉重的心理壓力,學習缺乏興趣,被動學習,不僅效率不高,而且會形成扭曲的心理,把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把同學作為競爭的對手,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其實,負擔減輕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心情舒暢了,學習效率會提高,學習成績會提升,學生會享受到學習的愉快,童年的幸福。
同時,顧明遠認為,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只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負擔過重的難題。
曲一帆則認為,培訓滿足多元化需求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全民都被裹挾其中,就成為了問題。在曲一帆看來,家長的需求中,有一部分是對於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需求,還有一部分是被劇場效應裹挾之下的扭曲的需求,需要家長樹立科學育兒理念,當然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校內校外綜合施策,需要社會家長協同配合。
“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升學考試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在張志勇看來,圍繞考試升學科目的上課、作業、考試、校外教育等,學生把時間空間全部放在其中,擠壓了德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的時間,這對孩子自身發展不利,對升學考試也不利。這種單調的學習,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降低了。”
他認為,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就是要讓孩子上課時有好的學習狀態和認知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校外補習負擔,實際上是保障孩子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同時也保障孩子學業的高質量獲得。
對於當下社會普遍討論的教育焦慮問題,張志勇指出,家長對孩子學業期望值以及對教育本身認識要科學、理性。“什麼是好的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要保障、積極向上的人格要健全,這都是保障孩子發展的基本前提,一個人如果沒有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能走遠嗎?”
董聖足指出,對面廣量大的校外培訓機構實施治理,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從長遠看,只有進一步均衡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縮小教育差距,同時突出素質教育導向,優化教育評價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學校教育“唯分是從”“以分取人”和“分分計較”的困局,才能從根本上紓解社會各界的教育焦慮,有效降低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在“補差培優”方面的所謂“剛需”。
9地區將試點校外培訓政府指導價 多地先行探索
《意見》強調,在全面開展治理工作的同時,確定北京市、上海市等9個地區為全國試點地區,在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強化培訓收費監管等方面進行試點探索。
記者瞭解到,9個全國試點地區分別為:北京、上海、瀋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其他省份至少選擇一個地市開展試點。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雙減”工作牽涉面廣,十分複雜,為此選取北京等九個地區作為試點。一是因為試點地區影響相對較大,關係全局成效。二是因為試點地區開展“雙減”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礎。三是先行先試有利於降低改革成本,通過部分地區的試點工作,可以積累經驗、發現問題,為後期在全國逐步推廣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
據悉,試點地區在全面落實“雙減”工作要求的基礎上,主要針對以下三方面問題進行試點。一是對現有線上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要全面排查,重新審核登記,解決過多過濫的問題;二是可探索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後服務,由教育部門負責組織遴選,供學校選擇使用,並建立評估退出機制;三是強化培訓收費監管,將學科類培訓納入政府指導價,通過第三方託管、風險儲備金等方式,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發生。
實際上,在《意見》公佈之前,北京等試點地區已經進行諸多探索。以北京市為例,今年3月以來,北京成立市級“雙減”工作專班,建立北京市“雙減”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並在市教委新設校外培訓工作處,建立市區兩級“雙減”工作舉報平台。
同時,北京市累計對90餘家培訓機構違規問題、多名教師校外兼職授課予以通報,嚴懲重罰培訓亂象,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雙通報、雙轉辦”,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對違反規定的多家企業給予頂格罰款。出台並落實《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廣告治理工作方案》,啓動試用北京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科學管理,還出台了學科類校外培訓預收費管理辦法。
此外,在校內提質方面,北京市嚴格約束規範義務教育學段的考試,通報考試內容不規範的區教委和學校。加強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已經實現課後服務的全覆蓋,課後服務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相銜接,組織校內優秀教師打破班級、年級、學段和校際界限開展答疑、輔導,暑期開展了託管服務。推進雙師課堂和線上答疑係統建設,落實《關於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的工作方案》,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宇輝在近期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下一步,將對標對錶中央的“雙減”意見,研究制定“雙減”北京方案,壓實屬地主體責任,穩妥審慎推進。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