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門歷經幾百年風雨,巍然屹立,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幾乎是無可替代的。多少非北京人都曾經夢想在天安門前照一張像,如果有這樣的一張照片,簡直是不虛此生。天安門確實是少數能夠代表中國符號的幾個地方之一。但是,如此雄偉壯觀的成為大家照相背景的天安門到底是何人所建呢?
據考證,天安門的設計者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他曾經被明憲宗成化帝稱之為“蒯魯班”。
這位蒯祥大師是蘇州人,祖籍在吳縣香山,香山一帶有專門從事營造業的農村工匠,技藝精湛,名聞遐邇,後來稱為香山幫,這個香山幫是個行幫,當然不是黑社會的幫會,香山幫在皇家建築及江南園林宗教建築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卓越的貢獻,而蒯祥是香山幫的頭領。
蒯祥的繪圖能力被傳得神乎其技,據説能夠“以兩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所以在永樂皇帝建造宮城的過程中,他的圖樣完全合乎皇上的要求。於是,北京的宮城按照南京宮城的規模,午門前設端門,端門前設承天門,而這承天門也就是後來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的天安門了。
蒯祥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任務,皇帝很滿意,還給他官當,讓他當工部侍郞,他從此吃上了一品的俸祿!
正統五年,他又受命營建乾清和坤寧宮一帶的建築,並重建外朝三大殿。直到近代,香山幫還保存着蒯祥的畫像,他的身後所繪的就是以承天門為前導的北京故宮的宮殿和門闕。
蒯祥晚年還參加了承天門的第二次建造,此時他已經是八十歲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執技供奉”。成化皇帝還召見了他,據説當面稱他為“蒯魯班”!皇上金口玉言,這對於一個工匠來説,應該算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了。
蒯祥死後,北京還有一條蒯侍郎衚衕,那是營造業工匠們聚集的地方,也是後人對他的紀念。清順治八年,就是1651年,皇帝一拍腦門把承天門改成了天安門,這個名字就一直用到今天,整整365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