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的分工越來越精細,而對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就隨之水漲船高,對於那些招聘者來説,他們無法直觀地瞭解到一名求職者的專業素養以及學習能力,這時,一張強而有力的學歷證明就起到了參考作用。
因此,如今不管出去做什麼學歷都是十分重要,有了一張好看的文憑,不光是能夠證明自己的才學,更是能在將來起到提供方便的作用。
在中國幾十年的義務教育推行下,現如今大學生文憑也就是學士學位的人已經絲毫不稀奇了,這時候,如果手上有一張碩士甚至是博士的文憑,那無疑可以給所有者帶來巨大的競爭力,尤其是博士文憑,幾乎意味着所有者站在了學術界的頂點,是各大公司企業所競相培養的對象。
那麼,有着如此高的榮譽,這些各行業的佼佼者如今又去了哪裏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在以前是沒有學位這種東西的,一直到1935年4月,民國政府為了模仿英美的體質,才第一次頒佈了“學位授予法”。
然而這一次推行由於民國政府缺乏一套完善的相關體制,使得最後得到了這份榮譽的人寥寥無幾,等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全國也僅僅只有232名碩士,這對於建國初期的建設來説,也是十分不利的。
新中國成立後,領導者們很快地意識到了我國教育普及率不足的問題,於是民生以及教育就成為了當權者們首要考慮的問題,他們更是十分重視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1950年開始對研究生政策進行了大力推廣,同時進行一定的擴招。
這項政策推行以後的十五年期間,中國就一共增加了22700名研究生,與此同時,國內教育形式也是生機勃勃,一片大好。
然而,接下來的中國卻因為文化大革命運動而再次錯失了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機會,無數的學生拋棄手中的課本,貶低講台上的教師,走上了大街,成為了紅衞兵的一份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有志向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的人也便是屈指可數了。
甚至,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在這個時期一度中斷,文革期間高等教育不得不停滯下來,這麼一停就是12年之久。
等到文革結束後的80年代,中國再次重新啓動了幾度停滯的研究生教育,並且通過一系列條例以及辦法,嚴格制定了學士、碩士以及博士的三級學術標準,首次建立了屬於中國自己的學位制度。
於是,就在1982年,中國的第一批博士生也便誕生了。作為中國的第一次博士論文答辯,到場的無不是學術泰斗,他們也要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在這次畢業答辯上,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一些新中國重要科研項目的研究人員就混雜在這個隊伍之中,他們組成了一個總共7人的小組,來對博士生們的論文品頭論足,並決定好壞。
這一次答辯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經過幾名資歷豐厚的博士導師的審查,最終一共有13名博士生成功獲得了博士學位,這便是我們中國的第一批博士。
而馬中騏就是這第一批博士的13人中的一人,他的博士證書是由知名學者錢三強所頒發的,尤為幸運的是,他是第一個通過畢業答辯的,博士證書上的編號是10001,也就是博士001號,他是中國的第一名博士!
這本畢業證書無疑見證了中國歷史新篇章的開始,具有獨特的紀念意義,因此,現在這本畢業證書已經被放到了國家博物館,進行展覽保存。
能夠成為一名博士,或許需要先天擁有聰明機智的頭腦,但後天的汗水也同樣必不可少,馬中騏的求學之路也是同樣充滿着汗水與苦難。
他早在1964年就一腳踏入了研究生的門檻,進入了北京大學攻讀物理系研究生,每天都在廢寢忘食地學習,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一畢業就被原來學士時就讀的蘭州大學相中,成為了一名大學講師。
馬中騏的求知慾促使他奮發圖強,他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然而,命運卻同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就在他考上博士沒多久,文化大革命運動就開始了,無數的教師以及學者都受到了嚴重的批判,紅衞兵每隔一段時間就將他們拖出去批鬥,馬中騏也混雜在這些人之中,被迫做起了苦力,原本應該繼續的學業也自然是不得不中止。
本想繼續深造的馬中騏每天都是筋疲力盡,哪怕自己手邊的學術研究也變得難以進行,儘管他學習仍舊刻苦,想着終有一天會脱離苦海,卻在學業上始終收穫慘淡。
所幸的是,在這段動盪的歲月中,馬中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開始了一段婚姻,不過,哪怕是在這段幸福的歲月中,馬中騏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學業,如果有個機會,他一定要繼續深造。
這一等就是12年,文革結束後,曾經被迫害的那些知識分子終於得以重見光明,馬中騏也終於能夠脱離原來的那些苦力勞動,重新從事自己嚮往的學術研究。
或許是長年勞動的疲憊,他對於原來的研究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因此馬中騏想要繼續進行自己曾經的博士學習,然而,他看過北大的招生信息後發現,這竟然有年齡限制,因為這段耗費掉的光陰,他已經超齡了。
為了完成自己的願望,馬中騏找到了自己曾經的博士生導師胡寧,在胡寧的幫助下,他得以進入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但這一次是從研究生重新開始的,而胡寧依然是他的導師。
馬中騏當然依舊像原來一樣刻苦進行學習,四年後,他成功畢業,獲得了博士生文憑,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名博士,並且,他選擇了此後留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胡寧共同研究。
此後的馬中騏一直留在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在1988年的時候還被晉升為了研究員,他持續從事着理論物理的研究,也曾和楊振寧教授共同合作過一段時間,並且受到了楊振寧教授的高度讚揚,他一生中一共發表了190多篇相關論文,並且得到了多項相關榮譽。
1990年,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他被評價為了“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馬中騏的事業也得到了成功,他被提升成為了一名博導,此後以教師的立場,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達給了更多的博士,他本人也是相當熱衷於將自己的知識傳達給更多的人。
馬中騏的故事令人感慨,作為第一名中國博士,他既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一名博士生的教育者,他承前啓後,培養了無數的物理學人才,為理論物理的大廈添磚加瓦。
2005年,馬中騏退休了,從此退居二線過上了悠閒自得的生活,不過他也時不時地會教授自己家的孩子一些知識,並督促他們學習。
回顧他的一生,他的成功毫無疑問是由他的刻苦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所帶來的,不管是考上研究生的春風得意,還是大動盪時期的灰頭土臉,都沒有使他的求知慾蒙上半點灰塵,也讓我們明白,奮鬥與求知永遠是人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