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由北向南,打爛了唐朝賴以生存的南方賦税之地,轉而北上攻破長安,讓大唐威嚴再次遭到踐踏,過程中又消滅了大唐中央軍,此後各地越來越不把朝廷當回事,最終被起義軍將領出生的朱温所滅。可以説黃巢起義,就像是拔掉了大唐這個“病人”氧氣管。
大唐公元618年建立——公元907年滅亡,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從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登基建立大唐,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達到巔峯,又經歷安史之亂,開始走下坡路,直至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
其間導致大唐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又或者説是誰給了大唐致命一擊呢?有的人説導致大唐滅亡最重要的事件是“安史之亂”,最直接的人是安祿山,也有人説:朱温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給大唐致命一擊的人自然是朱温了。這些説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不是最準確的。
在下認為,導致唐朝滅亡最重要是事件是“黃巢起義”,而給大唐致命一擊的人就是黃巢。話不多説,先來看看黃巢這個人,看歷史比較枯燥啊,為了各位看官看得下去,在下儘量,幽默詼諧一點吧!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 ,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説黃巢好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那首霸氣爆炸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簡直驚為天人,情不自禁的就獻上了自己的膝蓋。言歸正傳!
黃巢唐朝曹州冤句人,按現在就是山東菏澤人。話説這黃巢是山東人啊!到這裏我不免會心一笑,常聽人説“山東自古出響馬”,“天下未亂,山東先亂。”(這兩個山東有所不同,前一個跟接近現在意義的山東,後一個可能要廣一些)。
看來這造反還是有遺傳基因的呀!當然不是貶低山東,這恰巧説明山東人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對黑暗勢力的不屈服,好樣的,點個贊!話到這裏,我發現山東還真是豪傑遍地,隋唐演義好多人都看過,山東出身的英雄豪傑真是不少,水滸傳那就更出名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而且宋江還寫了一首詩,也是霸氣側漏:“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當然這是小説加工後的效果,但事情確實存在,總之是”山東多好漢”。
黃巢出生在鹽商家庭,家裏是販鹽的,這可是個不得了的買賣,大大的有錢途,但也是個危險的行業。在唐朝鹽鐵那是國家管控物品,屬於官府壟斷的生意,你平頭老百姓想幹這個買賣?對不起,把你們家親戚朋友都組織好,洗乾淨脖子等着吧!但自古以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黃家也是有對策的。
這要從當時的局勢來説了。安史之亂髮生以後,大唐依靠各地的節度使迅速地平定了叛亂,但是這個平亂並不徹底,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軍隊又出現了各個山頭,產生了一批新的藩鎮,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各種擁兵自重,相互攻伐,各藩鎮為求自保自然是,擴軍備戰了,但是供養軍隊那是要花大價錢的,靠地裏的那點租子肯定養不起大批軍隊的,怎麼辦呢?
辦法總是有的,以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為首的藩鎮開始放開之前對商業的禁錮,提高商賈地位,大力鼓勵工商,增加税收,那就是改革開放啊!效果是也立竿見影的,李正己率先富了起來,當然他沒有先富帶動後富啊,老黃家在當時那種開放的商業環境下自然是有很多路子可走的,總之老黃家也是率先富裕了起來,而且不是一般的富,是大富。
古話説得好“窮文富武”,練武是需要有家底的,拜名師學藝,各種藥材打熬筋骨,這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銀子來支撐的,嗯!黃燦燦的銅錢或黃金也是可以的!而且這時的格局是各地藩鎮割據,科舉也是時開時停,文官上升的通道基本被堵得差不多了,整個社會大環境講究“以武為尊”,只有武將才更有前途。
我們黃巢當然是先選擇練武了,所以他弓馬嫺熟,善騎射。可能黃家長輩也是有見識的,光靠武力也是不行,又給黃巢找了先生學文,所以黃巢也是文武雙全!起碼最後就算沒弄到大將軍的名頭,還有機會得個大才子的名聲。黃巢顯然做得很不錯!
就這樣我們的小黃巢一路長大,武藝和學問都做得不錯,是時候去參加科舉證明自己了!雖然當時黃巢的家鄉對商人比較開放,畢竟自古以來的歷朝對商人都是打壓的,認為他們不事生產,是社會的蛀蟲,雖然你可能很有錢,但社會地位還不如農民呢!也就和乞丐差不多,屬於被鄙視的最底層。所以大部分商人有錢了以後自然就想培養子弟,進入仕途,成為一名光榮的士大夫階層,詩書傳家!黃家自然不例外,就這樣黃巢揹負了家族的使命,向長安出發了。
抵近長安,黃巢站在馬車上看着這座歷經千年的古城:它曾經繁花似錦,來自各個地方人在這裏交匯,他曾是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最龐大的最繁華最富裕的城市,黃巢已經想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了,但現在它有點破敗,戰爭的摧殘讓它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一刻黃巢心中升起一股豪情,我定要讓它恢復昔日的榮光,不,還要比那更燦爛!
一腔熱血,報國無門
帶着對未來的憧憬,黃巢走進了科舉的考場。此時的大唐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已經大不如前,這地藩鎮聽調不聽宣,各地人事權朝廷根本插不進手,所以反射到科舉,錄取的名額自然就更少了,就這樣,也許是時運不濟,又或也許是關係不夠硬,總之黃巢又一次的落馬了。
就這樣黃巢渾渾噩噩走上了長安的城牆,這一刻他的內心是崩潰的,他想起多年的寒窗苦讀,終究是報國無門,這一刻他心中燃起一股怒火:這狗屁世道,既然沒有出路,我就自己闖出一條出路,既然世道崩壞,我就打破這世道!他隨即揮筆寫下他人生的巔峯之作《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至此黃巢徹底的放棄了科舉上進之路。回到家鄉之後,黃巢繼承了祖業,成了鹽幫大佬
大災之後,也有可能是大亂
874年恰逢大災,濮陽人王仙芝造反,聲勢浩大,一時天下側目。這裏我們説一下王仙芝這傢伙,這哥們也是個販鹽的,説來和黃巢還是同行啊,老家濮陽的,肯定也特別有錢,這別人吃不上飯和你有什麼關係啊,讓你在這出頭?説到這裏咱們山東人好打抱不平的俠義精神又上來了,反正他就是出頭了,可能是俠義精神,也可能是別的什麼原因,現在都不論了。
當時的濮陽就是現在的山東鄄城縣,也屬於菏澤市,老鄉啊!就住在黃家隔壁。這關係還挺近的,大家既是同行又是同鄉,顯然也是認識的,即使不熟也是略有耳聞吧!反正老王就率先反了,造反肯定是人越多聲勢越大,於是老王就給黃巢寫信了:“老黃啊,哥們我虎皮已經先扯起來了,怎麼樣?來吧跟哥們我一起幹吧?”
話説這無論什麼時候,隔壁老王都是要防着一手的,不然以後你家孩子長得像老王,或者你們家員工不聽你的都聽老王的可怎麼辦?黃巢接到王仙芝的信並沒有立即行動,而是觀察了一段時間,畢竟這可是掉腦袋的勾當,必須謹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黃巢發現老王這老小子打的有聲有色的,官軍似乎拿他沒辦法。於是我們的黃巢決定親自下場了。
黃巢起義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王仙芝等攻陷濮州(今範縣)、曹州,並擊敗了鎮壓的官軍。黃巢生性喜歡動亂,就與子侄黃存、黃揆、黃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千人,響應王仙芝,聲勢日益浩大。''
老王和老黃起家的地方就是中原,那是唐王朝的核心地帶,人口稠密,商業發達,當然這裏也是藩鎮集中的地方,但名義上還是朝廷的地方,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了,而且最關鍵的是,朝廷的命脈在這裏,對,就是漕運了,大家都知道,到宋朝以後關中的存在感就很低了,其實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一些端倪了。長安所在的關中已經不足以供養這樣一個王朝了,需要不斷從江淮進行輸血,但一路上並不安全,各路節度使吃拿卡扣的,雖然少了不少,但總歸還能續命。現在你黃巢要在這裏鬧,那必須得剿滅!
踩到命門了,那朝廷的動員力量是槓槓的,而且和各地的節度使也有了共同訴求,現在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迅速的給了老黃一記重擊,當然中間是各有勝負的,老王和老黃他們草創的隊伍自然是幹不過各地節度使的,就這樣被趕出了中原。
轉戰南方
這樣一路流竄到了南方,藩鎮是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還是朝廷的管轄範圍,聽着不錯,但也是有好有壞,北方各路節度使都重視軍備,實力很強,而南方軍備相對廢弛,但這對黃巢卻是個好消息,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便打下了不少地盤,但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有一個壞毛病,説是毛病,但是很致命,就是殺戮過重,所過之處十室九空,這也決定了大多數的農民起義,往往不能成事,不過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而且還有一點就是組織不嚴密,有了一點成就就開始爭權內訌,老黃和老王也不例外,這樣配合就開始出現問題,最終老王戰死了。
現在黃巢成了最有威望的領導人,先是自立為王,然後繼續帶領部下作戰,一路打進江浙嶺南,最後終於殺進長安,登基稱帝,建立大齊政權。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但是這種流寇作戰的方式依然沒有改變,大肆破壞,不事生產,沒有穩定的根據地,打下的地盤再大,依舊是後勁不足,最終在李克用,王重榮等節度使的圍剿下兵敗身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就此覆滅。
黃巢起義對大唐的影響
不好意思啊,寫的有點多了,各位能看到這裏真是辛苦了!其實認真看到這裏的人基本上都明白了,為什麼我説給大唐致命一擊的人就是黃巢了吧?
咱們快速地過一遍:大唐自安史之亂之後,因為平叛不夠徹底,導致更多的節度使不聽宣調,成為藩鎮,朝廷在北方基本上沒太大控制力了,南方雖然還在手上,但因為被藩鎮隔開了,管理起來也是各種問題,而關中地區因為千年的過度開發,產出大不如前,唐朝需要漕運從南方供血維持。
而黃巢的起義軍從中原地區起事,一路向南,然後再調頭向北,基本上把大半個中國犁了兩遍,所過之處基本十室九空,大肆破壞,朝廷的賦税重地基本破壞完了,別説給朝廷供血了,自己都需要輸血。而後起義軍又攻破了長安,建立了王朝。雖然很快被趕走了,但是政治影響力卻很大,大唐本就所剩不多的威望,基本上就清零了。
黃巢起義,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打進長安,這個過程中消滅了大唐強大的中央軍,從此大唐要錢沒錢,要兵沒兵,連威望也沒有了,後面還能活20幾年,完全是軍閥們需要有個人在那當皇帝。滅亡真是分分鐘的事情!
歷史上的評價是真實可信的麼?
所以説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徹底的打斷了大唐的根基,説他是給大唐致命一擊的人不為過。後世對黃巢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引用了各種種版本的記載來評論黃巢,比如外國人記載黃巢在廣州的殺戮,還有《新唐書》,《舊唐書》中的各種記載,來證明黃巢多麼的滅絕人性,殺人如麻,更是可惡到殺人充作軍糧。至於歷史的真假,我想説的是:歷史是沒有立場的,但記錄歷史的人是有立場的。而且歷史都是由勝利者來寫的!而那時的勝利者和黃巢存在明顯的階級對立!難免誇大其詞,不管怎樣,我們看歷史從事件邏輯的合理性出發去判斷,不能説全對,但至少會減少錯誤的次數。
不管這些事情有沒有發生過,在我心中依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俠義英雄,或者梟雄更準確一些,他的一生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快意恩仇,大丈夫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