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的時候,原明朝鎮守遼東的邊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三個藩王,他們投降了清朝,充當了領路人,清兵入主中原的時候,三個藩王攻打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又招降了一些漢族的地主,一直打到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為清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順治皇帝就利用這些降將鎮守南方,吳三桂鎮守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守福建。
這三個藩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兵力幾十萬,清朝對他一直都有顧忌,但是又不敢過問,清政府只能假以專制雲、貴二省的大權,凡是朝廷所選的官員派至雲南,吳三桂都要想盡一切辦法收買,為自己效力。吳三桂在經濟上也有很大勢力,他佔據明代世鎮雲南的沐氏莊田700頃作為藩莊,又和西藏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還利用西南豐富的礦產製造兵器,還囤積了大量火藥,製造火槍火炮,吳三桂想效仿明代沐氏的故事,世守雲南,所以從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勢力,吳三桂在雲南地區胡作非為,給耿精忠、尚可喜做出了樣子,他們在福建、廣東效仿。耿精忠利用沿海有利地形,與海外私通貿易,大量走私,撈取大批金錢,尚可喜在廣東大量租税。
(三個藩王照片)
三藩割據一方,已經形成獨立的王國,三藩每年要消耗官府兵餉2000餘萬兩,在經濟上成為清朝的沉重負擔,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尚可喜請歸遼東,想讓兒子尚之信繼續留鎮廣東,康熙皇帝抓住了這個機會,同意尚可喜父子撤藩。吳三桂、耿精忠便試探康熙皇帝,也奏請撤藩,然而朝廷中有一部分大臣,因為懼怕吳三桂的武力,不贊成撤藩,然而康熙皇帝毅然決然的做出決定,吳、耿二藩也一齊撤掉。
(吳三桂畫像右)
撤藩令既下,吳三桂先把雲南巡撫朱國治給殺害了,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開始反清,吳三桂從雲南、貴州起兵,很快佔領了湖南全省,吳三桂又派兵進入四川,四川的提督、巡撫、總兵先後投降,至此,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都落入吳三桂的手中。相應吳三桂叛亂的還有福建的耿精忠和廣東的尚可喜,此外,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省的軍官也相繼相應叛亂。
(吳三桂影視劇畫像)
三藩叛亂,江南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亂。那些不主張削藩的大臣們開始騷動不安起來,他們主張與三藩求和。可是主張削藩的明珠、莫洛、米思翰等怎麼也不肯退讓,他們主張平定三藩的叛亂。康熙皇帝決定派八旗軍全力討伐吳三桂,堅決鎮壓叛軍。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可以看出他的雄才大略來。
(康熙朝服像)
康熙皇帝對吳三桂堅決打擊,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對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則採用軟硬皆施,他一方面派他們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廣東勸説,並表示對他們以前的行為不再追究;另一方面,又派八旗軍去攻打他們。這軟硬皆施的辦法果然見效,不久耿精忠和尚之信就投降了。這樣削弱了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
康熙皇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重點,命勒爾錦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攻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康熙皇帝又利用漢將漢兵作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起兵六年,67歲的吳三桂,三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八月吳三桂病死,吳三桂一死,整個勢力羣龍無首,清軍攻下嶽州,佔領四川,進攻雲貴。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進入雲南省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涉及數十省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了。
由於康熙皇帝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很大而且他的處事非常果斷,因此他親自避免了一場使全國再度陷入混亂和分裂的戰爭。康熙皇帝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不聽信讒言,而且善於用兵,終於打敗了貌似強大的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穩固,對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