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德育狀況監測結果報告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孫競)記者今天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日前發佈了《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德育狀況監測結果報告》。報告客觀呈現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德育發展狀況,分析了影響相關學科領域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同時回應了教育熱點和難點問題。

記者瞭解到,按照《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0年是第二週期監測的收官之年。本次監測以國家德育相關政策、品德課程及相關課程標準等為依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重點測查學生的價值觀狀況、學生行為規範的日常表現狀況、學生對國情常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瞭解狀況、學生的法律素養狀況。

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德育狀況監測結果報告發布

德育狀況監測指標與監測工具。圖片來源: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抽樣有關要求,此次監測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取了331個樣本縣(市、區)、6535所中小學,對近20萬名四、八年級學生進行了現場測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監測現場測試時間由5月底調整為9月底,實際監測對象為五、九年級的學生,監測內容仍為四、八年級內容),對6千餘名中小學校長,近8萬名班主任、學科教師開展了問卷調查。

根據德育狀況監測結果,學生普遍具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認為“個人努力”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在勤勞節約、誠實守信、團結友善、遵守公德等日常行為規範方面,超過85%的四、八年級學生表現較好,各項指標相較2017年上一輪德育監測均有所提升。

監測結果顯示,當前,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師數量大體能滿足教學需求,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認為自己需要補充法律、心理健康、地理、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從學生與家長的相處方式和親子關係來看,88.5%的四年級學生和78%的八年級學生對自己和家長的關係感到滿意。

同時,監測結果報告也指出,當前,學校在開展校外德育實踐活動時,仍存在學生安全保障責任過大、與社會資源缺乏有效合作機制、社會資源不足等主要困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31 字。

轉載請註明: 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德育狀況監測結果報告發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