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長給培訓機構的建議:從“網絡教學”到“網絡教育”

一位校長給培訓機構的建議:從“網絡教學”到“網絡教育”

最近大家都在聊整頓、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事,很多地方開始嚴格排查,一大批辦學條件不合規、授課內容不合理的機構已被關停。大家拍手叫好的同時,也需要理性思考:這真的解決了本質的問題了嗎?

從家長訴求,到政府行動,關停違規機構,正本清源,都是為了孩子,這沒什麼錯。但是我們回顧2018年那一場整頓情況看,並沒有起到劃時代的效果,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叢生、野蠻生長的情況依然存在,甚至日甚。是不是,我們的方向搞錯了呢?

互聯網時代,我們暫且不提那些讓孩子東奔西跑、中午只能在車上吃盒飯的線下課程,我們談一談“網上課程”。由於成本低,受眾廣,有着龐大的市場消費人羣,網絡課程對於孩子們的家庭輔導,也確實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需要做的是,排除那些粗製濫造的網上課程,提高校外培訓機構的入口和出口。

我曾經受邀參觀某個校外的培訓機構,發現在錄播網絡教學的講師,是一個從沒有登過講台的小美女,她對着提詞器,幾乎就是在讀講課稿子。我問稿子是誰寫的,她竟然回答是從類似教材詳解的教輔材料中摘錄出來的。這樣粗製濫造的課程,竟然還有不少家長埋單。這哪裏是在教學,分明是在“賣相”嘛。像這樣的網上課程,當然要嚴格審查,禁止它進場。

培訓邏輯的根本轉向

這個邏輯轉向,包括以下幾個點:

一是弱化對分數的關注,重視“過程性生成”。一些校外輔導機構為了獲得短期效益,取得家長認同,會使用“速成”的刷題辦法,甚至還有機構宣稱“學習1小時,提高1分”。

這樣的辦法和辦學理念,直接相悖於學習的規律,剝奪了學生對知識獲得過程的參與,其惡果就是導致學生們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種沒有被引領思維過程的刷題,是影響未來人才成長的極大阻礙。

二是弱化“重難點學習”,強調“系統性構建”。學習行為是需要系統構建的,一些在考試中好像被邊緣化的枝枝蔓蔓的知識,往往是輔助學生理解主幹知識的資源,而且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鏈接一些生活、生產實際對知識進行“鑲嵌”理解。

但一些機構因為授課時間短(有機構聲稱8個週末,能夠學完一學期的數學課),於是只好“刪繁就簡”,造成學習上的“缺斤少兩”,看上去學會了,但是深入不下去,對學科的整體性構建相當不利。

三是弱化對課程的關注,強化“情感性交流”。人工智能之所以不能代替現實的學校和教師面授,原因就是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成長。

網上學習中,雖然有些老師會用一些“段子”“小活動”通過“言傳”來調節氣氛,但是教師的“身教”卻很難傳遞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是片面的,不利於孩子社會化人格的養成。

另外,網上學習對自律性較差的學生來説是場災難,管不住自己、開着視頻玩遊戲、邊聽課邊聊天等等行為時常出現,這些是網絡學習中最令家長擔憂、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四是減少視屏時長,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當下的電子產品種類繁多,質量良莠不齊,又沒有國家權威部門針對中小學生特點的質量標準認證,視屏時間過長,勢必會傷害孩子們的視力。從2020年居家學習後學生返校的視力測查情況看,這種影響已經存在,這也成了家長和社會極為關注的問題。

一位校長給培訓機構的建議:從“網絡教學”到“網絡教育”

圖片來源:unsplash

培訓理念的重新定位

我們應該重新做好三個定位:

重新定位“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囿於時間、空間、同伴、教師上的有限性,必然帶來學習效果有限,而網絡教學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的上述限制。網絡技術使我們輕鬆共享最優質的數字化資源,又因為可以實現個別化利用,從而使個性化教育得以實現。當下的網絡教學,應定位在讓學生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和助力學生個別化發展上。

因此,培訓機構應該從搶佔市場的追求轉向真正服務學生髮展,開發優質課程,發展學生能力,激活學生內驅。網絡教學是剛出世的成長期嬰兒,如果當下把她定位為賺錢的渠道或手段,那麼,她也就註定成為一個長不大的畸形兒。

重新定義家長需求。教育培養的孩子必須有適應未來的能力,而未來人才所需要的六大能力(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都不是靠超前學習、超學段學習、超能力學習,靠單純的刷題拿分而能夠達成的。

當下,以家長為首的整個社會羣體都有深深的分數焦慮感,無非是當下社會的競爭基本上都是由分數決定而導致的。我們欣喜地看到,隨着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指揮棒在轉向,教育人也必須帶着家長一同轉身。

轉身不是不要分數,而是教育方式要改變。把養育孩子當作種植莊稼,遵循農時,尊重規律,讓孩子在自然、自由的環境中自覺生長,將在校的經歷當作是走向社會前的預演,既能收穫分數,又能獲得未來。

重新定義“入口審核”。教育行政部門要擔責審核校外培訓機構的辦學理念、課程方案、教學實施、效益評價等,對於網絡教學的基本點做出明確要求,對於偏離教學規律的予以干預。

家長也要擦亮慧眼,在學校老師的參與下,共同診斷孩子的弱項或者興趣,給予救援或拓展。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把個性化的孩子表現以及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和家長溝通,並參與孩子個性化成長方案的制定,如有必要,再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網絡課程。

一位校長給培訓機構的建議:從“網絡教學”到“網絡教育”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校外教育機構,尤其是網絡機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利他,才能利己。不過度宣傳造勢,不做超前課程輔導,不搞虛假招生策劃,引導家長迴歸理性,才能獲得家長認可,獲得政府默認,繼續走在盈利的路上。

從“網絡教學”到“網絡教育”

在我看來,隨着網絡教學的日漸成熟,它必將與學校的線下教育互為補充,大放異彩。同時,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能夠讓所有資源徹底數字化,讓我們克服時空限制,模糊課上課下的邊界,使無邊界立體學習成為現實。

網絡教學是一種基於數字資源的學習,沒有教室,沒有老師必須的逐字逐句的講解(需要時可以獲得老師的講解資源),一切基於學生的需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種類、多樣態的數字學習資源及助學資源,進行獨立、自主、自發的學習。基於學,產生教,這才是未來教育應有的學習樣態。所以,我們可以大膽預測,網絡教育應該是未來教育的主流教育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教育,尤其是優質的校外網絡教育,必然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與學校教育優勢補充。作為學生促優補弱、個性發展的方式,它需要社會各界共同謀劃,揚長避短,使之成為助力學生成長的積極因素。我們沒有必要恐懼、抵抗,而應該在設防的前提下積極擁抱它的到來,將這一場洪水猛獸,變成每一個孩子走向未來的“諾亞方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校長傳媒”(ID:new_xiaozhang),作者趙桂霞。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位校長給培訓機構的建議:從“網絡教學”到“網絡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