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位於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起源於唐,建立於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如果從881年李思恭拜定難軍節度使算起,這個位於西北邊陲的李氏政權,一共延續了346年。在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以後,西夏迎來它最為輝煌的歷史。這個新生的政權,連續對北宋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多場大規模戰役,殲滅北宋西北軍精鋭數萬人。1044年,遼興宗御駕親征,率領十萬精鋭遼軍征討西夏,但卻在河曲之戰中被西夏軍擊潰。
連續擊敗宋、遼兩大強敵以後,西夏軍力來到鼎盛時期,總兵力超過五十萬,且都是能征善戰的精鋭士卒。然而在鐵木真崛起以後,西夏卻在與蒙古的決戰當中節節敗退,最終被蒙古人滅亡。我們不禁發問,在和蒙古的決戰當中,西夏的五十萬大軍哪裏去了,熬死了遼國的西夏,為何在面對蒙古人時不堪一擊?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有三個。
一、內鬥不斷,國力內耗
李元昊稱帝初期,勵精圖治,指揮得當,多次取得大勝,使得西夏的軍力進入巔峯期。然而西夏的巔峯期,如同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大敗宋遼以後,李元昊驕傲自滿,開始窮奢極欲,愈發荒淫無道。李元昊強行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惹怒寧令哥,最終被寧令哥揮刀削去鼻頭,流血過多而死。這場皇宮裏發生的弒父慘案,為西夏的未來蒙上一層重重的陰霾。此後,西夏內鬥不斷,政變頻發,母黨專政,外戚專權,使得朝政混亂,社會動盪不安,國力內耗嚴重。
二、君主昏庸,頻出昏招
在這種情況下,西夏急需一位雄主,來力挽狂瀾,然而可惜的是,西夏在蒙古來襲,國家危難的時候,卻屢立昏君,昏招頻出。西夏的外部環境,決定着它不能窮兵黷武,多面樹敵。李元昊在大敗宋遼以後,西夏兵力強大,但國力衰微,就是例證。西夏以一小國身份,夾在眾多大國當中,還能存活上百年,依靠的就是靈活的外交政策。在遼國強大時,西夏向遼國稱臣,藉助遼國威勢,制衡北宋;遼國滅亡以後,西夏又依附於金國,儘管兩國戰事不斷,但金夏聯盟依舊存在,而這也是西夏能夠保證自己不被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可是,由於西夏政變不斷,皇權更迭頻繁,國策也在不斷髮生改變。西夏對遼、金、宋都是時戰時和,這使得三國都與西夏存在很深的怨仇。蒙古崛起以後,西夏又成為蒙古的附庸,攻打金國。《金史》評價西夏是“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金史》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率軍圍攻西夏中興府以後,西夏朝堂上的許多大臣都主張連金抗蒙。然而神宗遵頊猶豫不決,搖擺不定,既和金國進行和談,惹怒了蒙古人,又因畏懼蒙古,始終沒有和金國確定盟約。1223年,神宗強迫太子德任率軍攻金,然而德任寧願被父親關押,都不願再替蒙古人打金國。蒙古軍再次襲來時,神宗想到的不是抵禦外敵,而是連忙退位,將皇位傳給德旺,自稱太上皇,以逃戰亂。德旺繼位以後,是為夏獻宗,他和金國約為“兄弟之國”,共同抗蒙,但在蒙軍襲來以後,他立刻向蒙古人乞和。可是當蒙古人同意以後,獻宗又準備舉兵抗蒙。獻宗的出爾反爾,既讓西夏孤立無援,又惹怒了蒙古人。獻宗以及阿沙敢不等人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但必須要指出,他們反覆無常的外交政策,是對局勢的錯誤判斷,而西夏最後的機會也隨時消逝。
三、國力有限,軍力衰微
儘管西夏人勇猛善戰,但西夏畢竟是一個西北邊陲的小國,它國土狹小,人口稀少。《宋史·夏國傳》載:“諸軍司駐防兵力總計五十餘萬,另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這樣算來,西夏的常備軍數有七十萬左右,這是一個龐大的數量。然而要知道,西夏實行全民皆兵的軍制,戰時“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以行”。所以,根據常備軍數可以推測出,西夏的總人口不到三百萬。
《宋史·夏國傳》
除人口稀少以外,西夏的經濟發展艱難。西夏的青鹽、礦產等資源豐富,兵器製造業也比較領先,但它缺乏可以貿易的通道。北宋關閉互市以後,西夏的經濟遭受重創。
西夏國力的侷限性,使得它儘管數次大敗遼、宋,甚至還多次擊敗蒙古軍,但它依舊沒有主動權。只要發生大規模戰爭,西夏不論是輸是贏,國力都在下降。西夏錯誤的依附於蒙古以後,成為蒙古人的兵源地,不計其數的西夏人被迫替蒙古人打仗,這使得西夏的人口驟減,軍力進一步衰微。
所以,儘管西夏在和蒙古決戰以前,還有數十萬大軍,但西夏朝廷腐敗,社會動盪,財政不足,軍力衰微,自然不是新崛起的蒙古人的對手。保義二年(1227),中興府在被蒙古軍圍困半年以後,糧草不濟,城內又發生瘟疫,夏末帝見大勢已去,只能投降蒙古,西夏滅亡。由於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時去世,蒙軍為報復,攻陷中興府後展開屠殺,將宮室、陵園全部付之一炬。西夏,這個延續了將近兩百年的國家,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