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新聞
剛剛結束的2020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大賽中,交大六個參賽項目全部入圍決賽,最終斬獲3個特等獎,2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三年內兩度問鼎“知行杯”。
本屆大賽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決戰脱貧攻堅,投身強國偉業”為主題。大賽設4個主賽道,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投身打贏脱貧攻堅戰、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
經過高校初賽推薦,來自52家高校的203個項目進行書面評審。最終,106個項目脱穎而出進入市級決賽,經過網絡答辯展示,評審出特等獎4個,一等獎11個,二等獎27個,三等獎64個。
交大獲獎團隊介紹
特等獎
畫好民生幸福同心圓
——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路徑探尋
項目介紹
緊扣“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聚焦一體化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探尋區域均衡發展解決方案,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實現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目標。實踐團通過深入政府、企業、村莊的調研,發現長三角欠發達區域面臨的四大瓶頸問題;基於區域均衡發展理論和邊緣-核心理論,建立了長三角區域均衡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和政策實施效果監測指標體系,據此對以“一嶺六縣”為代表的長三角欠發達地區提出了針對四大瓶頸問題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舉措建議並被採納推廣。
指導教師
胡昊 徐峯 張家春 梁晴雪
項目所在學院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團隊成員
荊丹悦、吳佳妮、胡喆、胡玥鵬、王文、鄧佳莉、黃宇橋、郭思清、王玉冰、馬文迪、周曉璇、黃煜傑、阮敏浩、謝存仁、陳志翀
實踐成果
實踐團成員完成了5篇調研報告;獲得了10餘次新聞報道,包括新華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投稿了3篇高水平會議論文;撰寫了11篇助力長三角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智庫徵文;為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2020年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課題——《長三角一體化城鎮建設與協調發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成果也得到了中國工程院江歡成院士的指導與高度肯定。
特等獎
新時代·新非遺·新發展
——設計力量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項目介紹
本次社會實踐緊扣“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從中國廣大鄉村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入手,確立了以非遺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方向;充分利用屬地化社會實踐的優勢,深入調研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非遺資源豐富而分散的貴州黔南與黔東南地區、葫蘆產業亟待轉型的山東聊城東昌府區,涉及9項國家級非遺、7項省級非遺;通過調研、梳理、分析、研究與設計再造,旨在降低製造成本,提高非遺產品價值,擴大市場,拉動就業,激活產業,促進鄉村經濟更高質量地發展,傳播傳承優秀中國鄉村精神文明。
指導教師
韓挺、張立羣
項目所在學院
設計學院
團隊成員
翁銘韓、陶依怡、胡睿、王樸寧、徐之淇、陳伊彬、劉盛磊、張羽欣等19人
實踐成果
系列紀錄片3部,20餘篇調研日記,累計閲讀量達十五萬,還得到了當地官媒電視台的跟蹤報道。團隊構建了非遺文化基礎數據庫,形成了大量原創設計方案、技術創新方案、因地制宜的模式探索等,完成調研報告《新時代·新非遺·新發展——設計力量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評。在實踐團的帶動促進下,設計學院與兩地政府構建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擬共建聯合研究中心,未來繼續探索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方向。
特等獎
抗疫鬥爭中的社會治理優勢
項目介紹
今年上半年項目面向全校各院系招募200位調查員,調查身邊的醫生、社區工作者、志願者講述“我身邊的抗疫故事”。結合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公共管理等學科專業優勢,項目團隊選拔35名核心成員,紮根社區開展調研,連續五十天內以上海和昆明的社區為重點,對覆蓋全國十一個省(直轄市)的35個社區、224位基層社區幹部進行了調研與調查。在此基礎上充分總結出疫情防控中社區治理的優勢所在,面對的痛點難點,以及面向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可行政策建議。
指導教師
彭勃
項目所在學院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團隊成員
趙吉、劉旭、楊銘奕、趙家鑫、吳金鵬、龐鋭、鄧雪、趙暘頔、李佳、朱琳等
實踐成果
團隊形成了42萬餘字的調研報告,對疫情防控的經驗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其中收錄了35個社區的研究案例,以及178份“我身邊的抗疫故事”。團隊相關理論觀點在《中國社區報》上刊發,並被學習強國平台全文發佈。調研情況得到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的持續報道。以調研為基礎形成的專報報送有關部門,已被採納。《我身邊的抗疫故事》音頻已經有一百篇上線喜馬拉雅電台,目前已有近12萬餘聽眾。
一等獎
“滇南馥郁雲果香”
——雲南普洱野生果樹資源及果業發展調研
項目介紹
項目針對鎮沅縣水果產業發展桎梏,以農業與生物學院果樹團隊博士生為核心力量,前往當地開展實踐調研。項目團隊翻越哀牢和無量兩座大山,登頂三千米高峯,採集40餘份特色野生果樹資源。走訪恩樂鎮、九甲鎮、勐大鎮等地的種植加工基地,形成了《葡萄一年多季栽培管理》等三份技術手冊。
指導教師
鄭浩 張才喜 熊峯
項目所在學院
農業與生物學院
團隊成員
劉勳菊、呂俊瑤、孫菀霞、王繼源、劉璐瑤、徐巖、李勇鵬、胥傑明、韋凌波、張俊愛
實踐成果
團隊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科學、合理的《葡萄一年多季栽培管理手冊》、《葡萄病蟲害防治辦法》以及《柑橘栽培管理手冊》,為普洱市乃至雲南省未來多年的葡萄、柑橘栽培管理提供技術指導;梳理了當地未開發的野生果樹品種,形成資源名錄,併發佈線上資源庫平台。與鎮沅縣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形成上海交大-雲南普洱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並建立市級專家工作站,農生學子可為當地打贏脱貧攻堅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持續助力。
一等獎
長三角地區上岸漁民
人居環境現狀語文未來發展調研
項目介紹
實踐團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指導下,選取長三角地區的浙江嘉興、上海青浦、蘇州吳中三個不同類型的代表性漁村,對其上岸漁民的生存現狀與問題、漁村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調研期間實地勘察240餘處漁民住房,深入訪談30餘户漁民,拍攝2000餘張照片。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的科研實力,與政府部門合作,發現上岸漁民與漁村的現存問題,為漁村構建了詳細、創新性的人居環境發展譜系,並針對上岸漁民的基本民生問題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引導漁民參與漁村建設,政府指導漁民進行產業升級,漁村共建,達到“漁民城市漁民建”。同時,構建了江浙滬漁村的圖像資料庫、航拍照片庫和空間分析數據集,整理了當地漁民的口述史,留住了獨特的漁村文化,為漁村設計文創產品,鼓勵更多地人瞭解漁村,參與漁村發展。
指導教師
陸邵明 陶聰 聶唱
刁嘉輝,李煥陽,魏怡文,孫文書,陳月瑩,李韻怡,張春雨,鄭弘濤,朱張淳,張金典,鄒雨泓,李修傑
實踐成果
實踐團在實地調研中拍攝航拍圖600張、風貌照片1614張,漁村相關老照片60張,構建了漁村風貌圖像數據庫;與29位本地居民進行2000分鐘的訪談,瞭解各地上岸漁民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的期待;通過江浙滬三地較有影響力的公眾號發放並收取有效問卷78份。對回答分佈進行了分析、對開放問題進行了整理,整合成一份對漁村未來發展的建議提交給了有關部門。針對漁村現狀與問題,選擇於城為例,完成於城設計方案,保留了漁村原有肌理,又提升了漁村宜居度。設計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同,並確認開展長期合作。還初步完成了對澱山湖一村與漁港村的設計方案,與於城方案一起,製作出漁村百景圖,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和線上APP等,引導漁民就業和轉型。
二等獎
西南脱貧記憶
——馬邊彝族自治縣財政轉移支付調研報告
項目介紹
項目以馬邊彝族自治縣脱貧攻堅中的財政績效為中心,以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小切口”着手和考察,“以小見大”,聚焦分配正義原則、財政平等思維和法治治理理念三個方面的理論實踐價值開展調研和分析。由專業教師帶隊,以凱原法學院碩博研究生為主的實踐團希望通過對馬邊的實地調研,從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出發,關注財政轉移支付帶來的“輸血”“造血”功能,運用專業知識總結馬邊脱貧經驗,發現制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指導教師
王樺宇 謝煥
項目所在學院
凱原法學院
團隊成員
馬逸璇、金琪睿、劉雨銘、陶思圻、陳敍言、劉璐、馬夢婷、程園、何海霞、李星翰、徐薇、朱可鈺
實踐成果
團隊整理了馬邊脱貧攻堅的歷程與成果,並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脱貧攻堅中的系列問題總結為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收”“支”“管”三方面。實踐團將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整理成完整報告,報送至四川省財政廳、馬邊縣委、縣政府和財政局等部門,相關的建議方案獲得各部門的充分認可。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總體形勢下,今年的暑期實踐組織嚴格按照共青團中央、共青團上海市委的相關規定要求,屬地實踐,就近就便,加強動態安全管理。
在2020年暑期社會實踐中,全校共有735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超過7200人分佈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不同形式的屬地實踐活動。
學校不斷完善實踐理論課程建設,講座類、勞動類課程凸顯價值引領;結合時代主題優化社會實踐板塊設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立體感知扶貧脱貧的偉大成就,以實際行動助力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刻認識抗擊新冠疫情的中國行動和中國經驗,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學生行萬里路,知中國情,以實踐育人為抓手,在學生價值引領,就業引導方面做出新的突破。
讓青春向山向海
交大實踐,助力人民城市建設
交大實踐,助力全面脱貧攻堅
交大學子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把小我融入大我
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河
來源 | 校團委
素材|上海學聯、各實踐團
編輯|林筱萱 王佳禾顧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