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迎來4000餘名新生,校長丁曉東開學典禮寄語:來一場學習方式的華麗轉變

上理工迎來4000餘名新生,校長丁曉東開學典禮寄語:來一場學習方式的華麗轉變

“今天,你們推開了高等教育的大門,學習這一多年以來的主業,或許會變成你們‘最熟悉的陌生人’。”9月18日,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在2022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為4000餘名新生“解鎖”大學學習的專屬“打開方式”,並回答了在大學“為什麼學”“學什麼”“怎樣學”這三大核心問題。

他從廣受年輕人喜愛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講起,劇裏第一集裏的場景,正是在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國際文化園取景和拍攝的。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進步新青年心懷報國。

丁曉東表示,“你們正值新時代的新青年,是肩負重任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你們現在在大學汲取養分、積蓄力量,不僅在於錘鍊成熟的身心、遇見更好的自己,更要繼承烈士遺願、追尋先輩足跡,心懷“國之大者”,把自身發展匯入民族復興的洪流,為國之富強而學、為民之幸福而學。”

上理工迎來4000餘名新生,校長丁曉東開學典禮寄語:來一場學習方式的華麗轉變

他認為,同學們要找到與大學同頻共振的頻率,實現三個轉變:從被安排學習向自主學習的轉變;從“老師説—學生聽”的單向學習向探究性學習轉變;從知識學習向能力提升轉變。

對於大學“怎樣學”的方法論,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在問題求解中學。大學教育的邊界已經突破校園,延伸進了社會,你們將來要從事與社會發展新動態新需求相匹配的創造,就要從大學開始立足於真實場域“解決真問題”。

二是在溝通交流中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就是在溝通、協商、合作的社會交往中不斷成長的。在一所理工科高校學習,尤其要摒棄“低調內斂、悶聲幹事”的風氣,注重在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跨學科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提高溝通表達、團隊協作、解決衝突、自我宣傳、組織管理以及對美的感悟等能力。

三是在學科交叉中學。解決複雜系統問題不能僅憑單一維度的知識,而有賴於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集成。

他希望,同學們珍惜這承載青春與夢想的大學時光,把國家需求、時代使命、人生理想交匯於你們的大學,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樂土,積聚“成人的力量”,從上海理工大學出發,走向更大的世界。

上理工迎來4000餘名新生,校長丁曉東開學典禮寄語:來一場學習方式的華麗轉變

以下為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在2022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爭當心懷國之大者的新時代學人》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金秋九月,美麗的上理校園迎來了4000餘名“萌新”,你們歷經數年寒窗,衝破疫情變局的重重考驗,終於邁進大學校園。我首先代表學校,向全體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同時,也向承擔新生軍訓任務的74名退伍大學生表示衷心的感謝,你們辛苦了!

過去的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擾讓你們在人生關鍵階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挑戰,不僅犧牲了大段在學校的學習時間,而且經歷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大遷徙”,對於如何在變化交織的外部形勢下適應學習新形態,你們有着更獨特的體驗。我一直強調“學生以學為主”,今天,你們推開了高等教育的大門,“學習”這一多年以來的主業,或許會變成你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比如,學習就是在教室上課嗎?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嗎?完成了所有課程就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嗎?……因此,今天我試圖為你們“解鎖”大學學習的專屬“打開方式”,回答在大學“為什麼學”“學什麼”“怎樣學”這三大核心問題。

一、心懷“國之大者”,為民族復興而學

1915年的一天,一羣中國留學生聚集在日本早稻田大學,陳獨秀在李大釗的追問下發表了對祖國局勢的觀點,引發衝突——這是電視劇《覺醒年代》第一集裏的場景,可能很多同學沒有想到,這一場景是在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國際文化園取景和拍攝的。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進步新青年心懷報國之志,以所學啓發民智、傳播思想、求索出路,他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革命面貌為之一新。

如今,我們已處於無數先輩用血淚換來的和平年代,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我們剛剛隆重迎接第九批88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英烈魂歸故里,是告慰更是傳承。當你們離開故鄉來到心儀的大學,當你們在今天這充滿儀式感的典禮中迎來人生新階段,在稀鬆平常的靜好歲月裏,你們應該感到幸福。

正如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説:“請你們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在朝鮮奮不顧身的原因。”我們不管走多遠,都不要忘記為什麼而出發。我們黨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達成這一偉大目標的征程中,你們正值新時代的新青年,是肩負重任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你們現在在大學汲取養分、積蓄力量,不僅在於錘鍊成熟的身心、遇見更好的自己,更要繼承烈士遺願、追尋先輩足跡,心懷“國之大者”,把自身發展匯入民族復興的洪流,為國之富強而學、為民之幸福而學。

二、來一場學習方式的華麗轉變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美國歐林工學院的故事。創立之初的歐林工學院在校園建設中出現了工期延誤,課程體系也沒有建立,使得已經招收的30名學生無法上課,學校只好將他們安置在臨時改建的教室裏。這些學生的起點和現在的你們一樣,剛剛高中畢業,沒有修過任何大學課程。他們被要求5周內製作出一台脈搏血氧儀,同學們對此聞所未聞,學校僅提供了一些背景介紹、工具、部件和可以請教的長者。老師們本以為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作業,畢竟脈搏血氧儀中的晶體管組件可是當時半導體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但不可思議的是,同學們竟然真造出了一台可以使用的脈搏血氧儀。“零基礎”學生沒有學過微積分和物理知識,卻製造出了一台機器,這是不是顛覆了你對“學習”的認知呢?

我認為,同學們要找到與大學同頻共振的頻率,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從被安排學習向自主學習的轉變。大學將曾經被老師、家長安排的事情轉移到了你們自己身上,樹立學習目標、製作學習計劃、執行學習任務全部要靠你們的自覺。

二是從“老師説—學生聽”的單向學習向探究性學習轉變。大學的學習不一定在教室或在傳統課堂,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進行探究,是大學所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

三是從知識學習向能力提升轉變。在這個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的時代,大學的學習更注重知識的遷移、運用以及知識圖譜的自主建構。學習不是學到知識這一結果,而是學習知識的過程。簡言之,大學學習就是學靈活變通、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方法、思維和能力。

三、掌握大學學習的專屬打開方式

對於大學“怎樣學”的方法論,我又有三點建議:

一是在問題求解中學。

大學教育的邊界已經突破校園,延伸進了社會,你們將來要從事與社會發展新動態新需求相匹配的創造,就要從大學開始立足於真實場域“解決真問題”。

我校材料與化學學院許燕同學聚焦於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通過大量市場調研、文獻收集和反覆實驗,研發出一種利用堅果殼纖維製作的吸管代替紙吸管,在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中獲一等獎。

在上理工,這樣的問題求解式學習機會層出不窮。近三年來,我校平均每年提供近1200個科研項目課程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項目,有1.8萬人次參與其中,平均每年有近3600個項目獲得市級以上獎,其中540多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獎。上理工也是上海市地方高校中,首個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的高校。

二是在溝通交流中學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就是在溝通、協商、合作的社會交往中不斷成長的。在一所理工科高校學習,你們尤其要摒棄“低調內斂、悶聲幹事”的風氣,注重在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跨學科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提高溝通表達、團隊協作、解決衝突、自我宣傳、組織管理以及對美的感悟等能力。

在上理工,你們可以登上諸如雙創項目的路演舞台,自信地展示創意和成果,可以在計劃書、項目書、論文寫作的字斟句酌中構建理性思維,可以三五成羣地在智慧教室、學思空間裏來一場頭腦風暴。你會發現,對話、展示、碰撞的學習體驗帶來的是思想與認知的昇華。

三是在學科交叉中學。

解決複雜系統問題不能僅憑單一維度的知識,而有賴於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集成。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科特色在於,一方面以工科為主,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比如工科與醫學交叉,我們研發的手術縫合針幫助醫生輕鬆縫合皮膚,以材料創新打造的手術高頻電刀能夠防止組織黏連,混合現實手術導航系統能為主刀醫生提供血管位置精確定位導航……另一方面經、管、文、法、藝等學科都打上“工程”的烙印。比如外語與科技結合的科技德語,藝術與工程結合的工業設計,重點關注與製造業相關戰略和管理問題的管理學,等等。

學校鮮明的學科特色決定了你們的大學學習要打破專業界限,走向“大綜合”,這不僅是讓你們在多元化學科背景和思維方式中拓寬視野和思路,更能促進你們產生超出傳統學科框架的思想和非常規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跨學科學習中鍛造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説:“一所大學的理想與其説是知識,不如説是力量;大學的目標是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為成人的力量。”萬物可愛,生活明朗,唯青春與夢想不可辜負。希望同學們珍惜這承載青春與夢想的大學時光,把國家需求、時代使命、人生理想交匯於你們的大學,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樂土,積聚“成人的力量”,從上海理工大學出發,走向更大的世界!

謝謝大家!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上海理工大學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99 字。

轉載請註明: 上理工迎來4000餘名新生,校長丁曉東開學典禮寄語:來一場學習方式的華麗轉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