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精通日語,且掌握德語和俄語,為何最重要的英語卻不懂?
蔣介石是個進取心很強烈的人,在語言方面同樣如此。他熟練掌握日語,也懂得一些德語和俄語,唯一遺憾的就是不會英語。因此,他日後與美、英等國打交道的時候,往往要配上翻譯,這讓他十分不舒服。
世界上説英語的國家很多,在一些國家裏,英語雖不是母語,但作為第二語言被廣泛使用,有的還是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此外,在國際航空、航海、郵電、體育、旅遊等領域和行業,英語是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可是,蔣介石因其受到自身條件和視野的限制,尚沒有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蔣介石執掌國民黨最高權柄後,開始同英、美等發達國家打交道。因為不懂英語,在外交、軍援和其他禮儀場合難以溝通和交往,使他感到很不方便。這時,他才真正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其實,蔣介石身邊並不缺少英語人才,尤其是那些留學英美者,個個都是英語高手。蔣介石曾屈尊求教,也學到一星半點,但仍無濟於事。1920年代後期,蔣介石遇到一位熟識的英語老師,即浙江寧波人董顯光,他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回國後任英文《北京日報》主筆,是響噹噹的英語專家。
董顯光得知蔣介石有意學習英語,遂給他做了幾個月的英文教師。哪知專家級的教師也不行,蔣介石實在沒有耐心,更沒有時間堅持學習,單方面終止了英語學習。董顯光對此解釋説:“蔣公因政務繁忙,很快放棄了英語。”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娶了第四任妻子宋美齡,不僅實現了“中(中正)美(美齡)結合”,也促使蔣介石改變了外交路線,放棄了原先親德親日而改為親美。這一改變,使蔣介石更加感受到學習英語的重要,而這一樁轟動一時的婚姻,正好彌補了蔣自身不懂英語的缺憾。
宋美齡的英語幾乎無可挑剔,這得益於她在美國接受良好教育。這位宋家三小姐出身於完全西化的家庭,一家人都能講英語,讓她從小就有學習英語的良好環境。
宋美齡11歲那年,與二姐宋慶齡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皮德蒙特學校、維斯里安女子學院和威爾斯里學院。8年的留美經歷,使她受到了良好的美國教育,能説一口嫺熟、純正的美式英語。
1917年8月,宋美齡返回上海後,先後任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英語教師、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審片英文翻譯。她的英語水平不僅在上海是一流的,放在當時中國依然屬於頂尖水平。為了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抗日情況,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支持,宋美齡走進國民政府的廣播電台播音間,客串中國戰時“國際播音員”,以其標準的美式英語和甜美動人的聲音,引起國際人士的極大關注,贏得了“重親玫瑰”的美好讚譽。
蔣介石雖然不懂英語,但他身邊有很多英語翻譯人才,不過要想在蔣介石身邊擔任一個合格的英語翻譯真是不容易,就是精通英語者往往也會退避三舍,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他平常説的多是“奉普”,口音很不好懂,有時講起寧波話也不標準,切語速很快,難以完全聽懂。再者,蔣介石的脾氣暴躁,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尤其如此,身邊的英語翻譯膽戰心驚,一旦出了差錯,有可能遭到訓斥,甚至被炒魷魚。
最關鍵的一點是,蔣介石講話時喜歡引用中國古書詞句、典故,讓人防不勝防,一般翻譯難以勝任。宋美齡作為蔣介石的夫人,在一些場合兼任夫君的英語翻譯,這使得蔣在與西方人打交道時多了可靠的耳朵與舌頭,掃除了同歐洲和美國人溝通時的語言障礙。
宋美齡由於近水樓台,逐步熟悉了夫君的口音和講話用語習慣,也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古詩詞句和成語典故,翻譯起來也就從容不迫,極少出現差錯,是蔣介石意旨最好的詮釋者和傳聲人,當然也是蔣的最佳英語翻譯。
蔣介石生性倔強,不願服輸,認準的事情會一直堅持下去。但學習英語卻半途而廢,此事倒也情有可原:一是因為夫人作為翻譯,沒有必要再去學習英語;二是蔣介石的年齡已經過了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加上軍政繁忙,實在沒有時間。可是,他有難以割捨的英語情結,於是便把這樁未了的心願交給了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