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大概依然記得,乾祐三年(950年)11月28日,“河北諸州馳報,契丹深入”,後漢樞密使郭威奉命率大軍北征,當軍隊到達州時,郭威發動兵變,然後打道回京,自立為帝。趙匡胤及其謀士們大多親身經歷了這一事變,對此自然不會陌生,於是他們選擇了同樣一種方式,奪取後周政權。其經過,完全是郭威當年行動的翻版,只不過是時間、地點有所不同罷了。趙匡胤的謀劃
建隆元年(960年)陰曆春節,朝廷接到來自鎮、定兩州的報告,説是遼和北漢聯合南下,入侵邊境。宰相範質、王溥未加核實,急忙商議,決定派趙匡胤率殿前司軍北上抵禦。所謂遼兵入侵,遼史上並無記載,它不過是趙匡胤集團製造的謠言,作為實現自己陰謀的一個步驟罷了。
這是因為,開封作為後周的都城,其勢力不可小視,加上尚有侍衞司的龐大兵力,如果在京城舉事,萬一遇到侍衞司部隊的抵抗,鹿死誰手不得而知。而離開京城,所統轄的部隊已被自己控制,不會有什麼阻力。經過權衡,趙匡胤決定離開京城,奪取政權。
與此同時,趙匡胤又派人到處散佈“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和上次流言不同,上次是為了除掉政治上的對手張永德,而這次卻是為了自己奪取政權制造輿論。一時間,將要改朝換代的消息四處蔓延,傳遍京城每一個角落,只是瞞住了高牆深院之中的內宮,他們還矇在鼓裏,對此懵然無知。
老百姓不辨真假,10年前郭威兵變進入開封后縱兵大掠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於是本該是喜氣洋洋,充滿歡慶祥和的傳統佳節,卻是滿城風雨,人心浮動,從小市民到士大夫,搬家的,逃難的,早已亂作一團。
事態演變至此,趙匡胤的圖謀已昭然若揭,即使是三尺童子,也知道大變將至。但是,最有力量制止事變發生的韓通,卻依舊不相信趙匡胤敢犯上作亂,對於充斥耳邊的傳言,置若罔聞。趙匡胤率軍出發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晚上,到韓通府上辭行,韓徽獻計,懇求乘機幹掉趙匡胤,但被韓通阻止。後周政權喪失了最後一次機會,趙匡胤代周自立已無法阻止,勢成必然了。
正月初二,趙匡胤率領大軍,浩浩蕩蕩開出京城。由於趙匡胤加意約束,軍紀肅然。見此情景,浮動的人心,逐漸安定下來。走出城門,有一個名叫苗訓的軍校,號稱通曉天文,宣稱看到東方天邊太陽下面又長出一個太陽,相互搏鬥了很久,新生的太陽終於戰勝了原來的那個太陽,於是,上天授命,趙匡胤天命所歸的輿論,迅速在軍中傳遍開來。
大軍慢吞吞地行至開封東北40裏地的陳橋驛,已是黃昏時分,便就地安營紮寨,歇息下來。晚上,整座軍營,亂成一團。
士兵們覺也不睡,三個一羣,五個一堆,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將校們也齊集一起,狂呼亂叫:“主上幼弱,未能親政。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若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趙匡胤假意出來勸阻,將校們本來早已串通好了,自然不會服從。趙匡胤心中高興,出來勸阻不過是做做表面文章,一見無效就轉身進入中軍帳,大魚大肉,直喝得兩目眯糊,醉意朦朧,呼呼大睡了。
趙匡胤不必擔心,一切事務都由一班心腹謀士們處理。主要策劃者趙光義、趙普部署停當,連夜派人馳返京城,向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傳遞消息,讓他們作好準備,一旦大軍返京,就由他們打開城門,放部隊入城。
好戲就像經過彩排,一幕一幕按計劃順利進行。次日天剛亮,一夜未睡環立趙匡胤帳前的將士們發出了“嗷嗷”的呼叫,此地呼聲一起,四面羣起響應,響聲動地,聲震原野。接着,一部分將士握刀持劍,直扣趙匡胤寢帳,守衞在門外的趙光義連忙推醒尚蒙着被子睡大覺的哥哥。趙匡胤酒意剛去,打着呵欠,不慌不忙地爬起牀來。
這時將校們個個手持兵器,立於庭前,齊聲高叫:“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不等趙匡胤答話,就將他擁至廳堂,把一件早已預備好的繡黃龍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後退至庭前,齊刷刷跪倒在地,口中高呼“萬歲”。
戲劇進入高潮,作為主角的趙匡胤,不能總是躲在幕後,該是自己登台亮相的時候了。趙匡胤及其謀士們深知,單靠玩弄迷信符命那一套把戲,只能矇騙一時,不能“維繫人心”於持久。士兵將校今日擁立自己,他日又可能擁立別人,這樣的事例太多了。如果不嚴明軍紀,那麼將士們就會恃功傲,驕橫難制。這樣即使得到天下,也不會長治久安。
於是,趙匡胤高聲宣佈:“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將齊聲高呼:“唯命。”
趙匡胤見目的已經達到,就不再客氣,當即“約法三章”:“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
趙匡胤率師離京,就是為了黃袍加身。如今目的已達到,本就子虛烏有的遼漢聯兵入侵的消息,自然也就無蹤無影了。於是,趙匡胤勒轉馬頭,迴轉京師。早已等候的石守信、王審琦,打開城門,趙匡胤一路毫無阻擋地進入城中。開封的百姓,飽受歷次兵變的苦痛,有如驚弓之鳥,聽説大軍去而復回,不免擔驚受怕。
等到部隊入城之後,秋毫無犯,解甲歸營,一顆顆提着的心才放了下來。有幾個市井無賴,想趁機劫掠,發上一筆橫財,不料被巡邏的士兵捉住,作了刀下之鬼。京城的秩序,很快安定下來,趙匡胤也回到了殿前都點檢的公署。
這時,正是早朝時分。後周的宰相大臣們,聽説兵變的消息,一個個大驚失色,手足無措。只有韓通一人,從朝中飛奔回家,企圖組織抵抗。行至中途,被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發覺。
王彥升躍馬隨後追趕,韓通剛進家門,還來不及掩閉大門,就被王彥升闖入府內殺死,那個曾勸説幹掉趙匡胤的韓囊駝,也一併命歸黃泉。宰相範質,緊緊抓住另一宰相王溥的手,痛悔不已地説:“倉猝遣將,吾儕之罪也。”
正當範質、王溥等一班文臣長吁短嘆之時,士兵們衝了進來,逼迫範質等人來到趙匡胤的都點檢公署。趙匡胤見到範質等,表面上倒也浮現一絲羞愧,擠出了幾滴鱷魚眼淚:“太祖對之嗚咽流涕,具言擁逼之狀。”範質正待上前答話,硬起頭皮斥責趙匡胤一番,軍校羅彥環持劍上前,厲聲喝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一見這等陣勢,範質、王溥等人面面相覷,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應對。終究是自己的性命要緊,遲疑片刻,王溥首先退至階下,倒身下拜。
範質勢不得已,也只好跟着跪下,口呼“萬歲”。世宗臨終顧命的大臣,就這樣改換了門庭。剩下宮中的寡婦孤兒,唯一能做的就是拱手讓出江山。
事態的發展,出人意料的順利,趙匡胤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政權。於是,趙姓集團忙碌地籌備着禪代大典。夜長夢多,事不宜遲,當天下午,開封城中鑼鼓喧天,旌旗招展。
崇元殿上,百官齊聚,站定班次,隆重的禪代儀式開始了。宣徽使引趙匡胤跪倒龍墀、北面拜受。
然後,後周宰相扶掖趙匡胤升殿,換上龍袍,接受羣臣拜賀,趙匡胤至此正式即位,成為皇帝。由於所領的歸德軍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大宋開國,趙匡胤後被尊稱太祖。這一年,趙匡胤年僅34歲。後周勢力的強力反抗
通過“合法”手續坐上龍庭的趙匡胤,面臨的首要課題是鞏固新生的宋政權。要鞏固宋政權,最為迫切的是穩定朝中文武百官,使他們甘心為趙家王朝效勞。
1、對於朝中大臣的安撫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匡胤畢竟棋高一着,他沒有采取簡單而極端的方式,將原後周舊臣統統掃地出門,而是採取了籠絡的手法,封后週末代皇帝宗訓為鄭王,尊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宮,在生活上盡力予以優待和關照。郭氏、柴氏的後代,也封官進爵。
原來的文武百官,一般原封不動,照舊錄用,範質、王溥仍任宰相。這樣,就減少了由於大換班所帶來的衝擊和解蕩。當然,對於擁立自己當皇帝的有功之臣,趙匡胤也沒有忘記,給他們加官進爵,授以實權。
不過,如果這些人居功自傲也不姑息放縱。一天,京城巡檢官王彥升半夜三更敲開宰相王溥的大門,要宰相接風慰勞,無非是想借機敲詐一筆錢財。王溥也不是好剃的頭。喝酒可以,錢財分文不給。第二天還到皇上面前告了王彥升的御狀。趙匡胤得知,毫不客氣地免了王彥升的職務。這一行動一舉兩得,一方面使留用的後周舊臣,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了保障,因而對新政權由心存狐疑觀望轉為衷心擁護。另一方面,也對那些擁戴有功之臣敲響了警鐘,必須循規蹈矩,否則官位難保。於是,朝中秩序很快安定下來。
接着,趙匡胤又開始安定京師以外的其他地方。當趙宋王朝建立之初,趙匡胤就派出許多使節,前往各地,傳達新朝廷的詔旨。但是,要讓那些擁有實力的節度使們俯首貼耳,恭順地接受新王朝的統治,則要比馴服朝廷內的那些手無寸鐵的文官們複雜和困難得多。
在這些強藩中,情況也不相同。有些人本來就和趙匡胤關係不錯,如正在北方巡邊的鎮安節度使韓令坤,重兵駐屯真定(今河北正定)的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都是趙匡胤往來密切的好友,他們接到新皇帝的詔書後,自然都欣然接受了。
還有一部分人,對趙匡胤建立的新皇朝不摸底,但他們信奉的信條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儘管心存猶疑,也不會貿然反對,於是便承認了既成事實,接受了趙匡胤的統治。
至於另外一些人,同後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己又手握重兵,自然不甘心趙匡胤爬到自己頭上,於是便明裏暗裏同新建立的王朝作對,甚至走上了公開反抗的道路,企圖取趙匡胤而代之。李筠和李重進就是這樣的人物。對於這樣敢於以雞蛋碰石頭的死硬分子,趙匡胤也就毫不客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斷然訴諸武力,用拳頭來教訓他們,求得問題的解決。
2、平定李筠反叛
李筠,原名李榮,因避世宗諱改名李筠,在後周時任昭義軍節度使,轄有潞(今山西長治)、澤(今山西晉城)、沁(今山西沁源)3州之地。李筠鎮守此地8年多,依恃自己是後周開國功臣,驕橫跋扈,截留中央賦税,招納亡命,擴充軍隊,其尾大不掉已非一朝一夕。就連世宗柴榮也沒放在眼內。柴榮念他是郭威舊臣,對他忍讓幾分。如今,出身低微的趙匡胤,竟然也穿戴袞冕坐起龍庭,要他屈身侍奉,俯首稱臣,自然是十二分的不情願。
建隆元年(960年)4月,李筠正式舉起了反宋的大旗,他發佈宣戰檄文,歷數趙匡胤的罪狀,拘捕宋派來的監軍周光遜等人,向北漢稱臣納款,請求派兵支援。同時派兵襲擊澤州,擒殺宋將張福,佔領州城。
北漢劉鈞得報大喜,親自出馬同李筠商議聯兵事宜。行至太平驛(今長治西北),李筠已親率僚屬迎候在路旁。劉鈞封他為西平王,賞賜他許多馬匹珍玩。
實際上,李筠不過是痴人説夢。他之起兵,本是為了實現個人野心,只以討伐叛逆作號召,但此時原後周軍隊早已控制在趙匡胤手中,所有將領也都是趙匡胤自己人,因此,李筠的號召,在朝廷內絕難得到回應,就是在其他藩鎮中,公開響應的也寥寥無幾。北漢雖不十分可靠,畢竟是可以借重的力量。
可是由於雙方矛盾重重,北漢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主力逗留在太平驛,根本未隨李筠一起行動。況且李筠集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片。部屬們對反宋,意見不一,支持者有,不以為然者也為數不少。因此,李筠基本上是孤軍奮戰,其下場早已註定,必敗無疑。
李筠磨刀霍霍,這邊趙匡胤也在調兵遣將,部署反擊。5月19日,趙匡胤下詔親征,留趙光義等人坐鎮開封。21日率軍從開封出發,24日抵達滎陽。一路急進,26日到達河陽(今河南孟縣),28日到達懷州渡過黃河,進入太行山。李筠連遭敗績,力量不足,被迫退入澤州、嬰城固守。宋軍追至城下,開始攻城。
13日,趙匡胤指揮宋軍,開始對澤州發起最後的總攻。將領馬金義率領敢死隊數十人,率先登上城頭。手臂被箭矢擊穿,血流如注,馬全義面不改色,拔出箭矢,又投入激戰,宋軍士氣大振,終於攻入城內。李筠不願被俘受辱,投入火中自焚而死。次日,趙匡胤乘勝進攻潞州,李守節見敗局已定,舉城投降。李筠叛亂,至此平定,前後時間,不過64天。
3、平定李重進反叛
當北方的李筠舉兵反宋時,南邊的李重進也在躍躍欲試,企圖同李筠南北夾攻,推翻宋朝。
李重進是後周久握兵權的宿將,又是郭威的外甥。世宗時同趙匡胤兩人,分掌內外兵柄,那時已是貌合神離,走不到一塊。宗訓繼位後,李重進被趕出朝廷,到揚州做了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知道是趙匡胤做的手腳,心中對他充滿怨恨。趙匡胤奪取政權後,也對李重進心懷戒備。
李重進明白自己不討人喜歡,因此對新政權首鼠兩端,不怎麼死心塌地。趙匡胤在加封他為中書令以示安撫的同時,又罷免了他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職務,剝奪了他的兵權。李重進心中是既恨又怕,請求入朝覲見,以試探趙匡胤。
趙匡胤自然不願意看到這個包含敵意的危險分子來到京師這個是非之地,便婉言加以拒絕。當然,覆信的措辭,出自名家手筆,其理由也正正當當:“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雖在遠方,還同一體,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圖,修朝覲之儀,何須此日!”李重進從婉約的辭令中,看到自己終將不會見容於新王朝,便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考慮。於是在揚州築城浚壕,招兵買馬,增強實力,伺機反抗。
李筠在潞州起兵的消息傳來,李重進欣喜欲狂,覺得時機已經成就,便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去,企圖同李筠建立反宋聯盟,南北夾攻,共同打擊趙匡胤。哪知身受重任的翟守珣,卻是一個早就同趙匡胤有聯繫的人物。
所以,他在去了潞州之後,又偷偷溜至開封,面見趙匡胤,將李重進的底細抖漏得一乾二淨。此時趙匡胤同李筠交戰正酣,在獲得這一消息後,害怕自己受到南北夾攻,兩線同時作戰。於是決定對李重進施以緩兵之計,先穩定南方,待集中力量幹掉李筠之後,再回頭收拾李重進。
因此,趙匡胤一面厚賜翟守珣,讓他回到揚州後,想方設法勸説李重進“稍緩其謀”,“無令二兇並作,分我兵勢”。同時又“賜重進鐵券”,表示對李重進的信任,以解除他的疑慮。
李重進志大才疏,成不了大事,果然吞下了趙匡胤的誘餌,遲遲沒有采取行動。以致坐失了良機,使趙匡胤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趙匡胤平定李筠之後,便開始從容對付李重進了。先來一個調虎離山,下令重進改領平盧節度使,移鎮青州(今山東青州)。趙匡胤明知李重進“終無歸順之志”,但表面上仍派陳思誨做特使,賜給李重進鐵券。
這一套欺世盜名的做法,無非是要讓天下人特別是後周舊臣知道:“我對周室舊臣無所猜忌,重進不體諒我這番苦心,心懷反側,自尋死路,那就怪不得我趙某心狠手辣了。”果然,李重進不願離開揚州,拘禁朝廷派來的特使。並派人到近鄰南唐搬請援兵。這時南唐國勢日衰,自顧不暇,不僅拒絕了李重進的請求,還勸説李重進不要反叛。
求人不如求己。李筠已敗,南唐不助,看來李重進只能依靠自己,孤軍奮戰了。不過,李重進來到揚州時日不久,根基未穩,所統轄的淮南,正是當年被他征服的南唐臣民,自然也不會跟着他冒抄家滅族的風險。李重進的軍中,也是四分五裂。
9月22日,李重進反叛的消息傳到朝廷,趙匡胤即部署征討事宜,10月24日,大軍從京師出發,乘船東下,經宿州、泗州,然後舍舟登陸。一路上浩浩蕩蕩,鳴鼓前行。11月11日,趙匡胤到達揚州北面的大儀鎮。這時接到石守信從前方傳來的捷報:“揚州破在旦夕,願車駕臨視”。
趙匡胤連忙下令啓程,急急趕赴揚州城下,發動進攻,當天就攻拔揚州。李重進在城陷時,全家自焚而死,落了個與李筠同樣的下場。李重進反叛至此遂告平定。
二李反叛的相繼平定,對於新生的趙宋政權意義非同尋常,它等於是殺雞做猴,明明白白地告訴那些手握兵權而又對宋猶疑觀望的節度使們,必須老老實實的接受趙宋統治,服從趙宋命令,除此別無它路可走。
趙宋王朝藉此敲山震虎,終於達到了穩定自己統治的目的。此後,趙匡胤又採取了一系列軍政措施,逐步把過去節度使掌管的兵權、政權、財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至此,趙宋政權已安如磐石,難以輕易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