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團隊作家 朝文社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歷史提問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答:雖然説起清代做官的“油水”,後人常津津樂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台”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比如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説《故鄉》裏,男主人公“迅哥兒”的老鄰居楊二嫂,顛顛跑來揩油順東西時,就拿“道台”造謠:“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還説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説不闊?”
魯迅寫《故鄉》時,“大清”已亡了有些年頭了,可在楊二嫂這等“草民”心目中,堂堂“大清道台”,依然承包了他們對“有錢人”的所有想象。可見“人氣”之高。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而放在“買官生意”持續火爆的晚清年間,“道台”這個官職,行情也是一路看漲,甚至到了“有價無市”的地步。好些個有錢人一擲千金,也只能買個“候補道”,也就是“等補缺”的“替補道台”。然後就一天天板着手指頭熬,死也要過把“道台癮”。多少清末民初諷刺小説裏,那些懶饞奸滑的角色,常見是“候補道”,惹得多少讀者連笑帶氣。
這“道台”的誘惑力,咋就這麼大?
道台,在清代又被稱為“道員”。在清代的官制體系裏,“道台”是介於省(巡撫)與市(知府)之間的官職。清初時還只是臨時性的兼差,乾隆年間正式固定下來,成為正四品的地方長官。個別崗位的道台,也有“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特例。甚至清代有些時間段裏,道台們還手握“密摺封奏”的大權。比起擁有“十萬雪花銀”的地方知府們,顯然權力大得多。
但“道台”之所以有這麼高“人氣”,還不止因為這官夠大,而是夠肥。
(清末官員)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以《光緒會典》記載,清代的道台,分為“分巡道”與“分守道”。學者梁元生,則是將其分為“民事行政道台”和“具有特殊職能的行政道台”,前者是省級督撫和地方府縣官員的“中間人”,既要“觀察”(監督)地方行政,也要署理軍事、水利等地方事務。後者則專門負責特殊事務,比如“糧道”“河務道”“提學道”“茶馬道”等。
可以説,在清代的地方行政體系裏,“道台”既肩負着監督責任,又負責多項關乎國計民生的事務,堪稱地方行政的樞紐,意義十分重大。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一個清初的“兼職”,發展到乾隆年間,會終於變成“全職”。參考其工作內容,樣樣都馬虎不得。
當然,隨着清王朝的日益腐敗,意義重大的“道台”崗位,在很多清代文人的筆下,也是壓力山大:比如陝西的“糧道”,每年最繁忙的工作,還不是運糧,而是承辦陝西官府每年的各式宴席。上等的宴席,要備足燕窩燒烤,就算一般的宴席,也得湊齊白鱔等珍貴食材。這類規格的宴席多久一次?大宴會每個月都要有,小宴會天天有,每隔十天半個月,糧道還要組織宴會,把藩台臬台各衙門都叫來聚一通,變着花樣吃。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為何“壓力”這麼大?以《道鹹宦海見聞錄》的哀嘆説:一是為了“以聯友誼”,就靠着飯桌上觥籌交錯,打通各類關係。二是面子問題,你不這麼吃,就説明你窮酸。丟了面子,可就不好辦事了。
那這麼“有壓力”的工作?為何大家還削尖了腦袋搶,甚至不惜花錢買?《道鹹宦海見聞錄》作者張集馨的遭遇更是縮影:他作為陝西糧道的“道台”,每年要給西安將軍送五次禮,每次禮金800兩以上。每個季度還要給陝西巡撫送禮,每次白銀1300兩。至於給門包等人的“禮金”,那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説,“道台”任上,單是送禮的錢,就算把道台們的“合法收入”全搭上都不夠,那為何還照送?因為沒有一分錢是自己買單。
看看道台們的“工作內容”就知道,無論是“糧道”“鹽法道”還是“河道”,都是彼時大清朝最“花錢”的項目,既然“花錢”當然也就有錢撈。另外諸如“觀察”等工作,權錢交易更是日常,幾乎使個眼色,錢就滾滾而來。想把這“肥缺”坐穩,上下關係更要打點好。於是,本是大清朝地方運轉樞紐的“道台”,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也就悄然變身,成了清王朝的“腐敗樞紐”。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這“腐敗樞紐”的破壞力有多大?不用説清代道台們形形色色的把戲,就看看大清朝“最不能省錢”的項目:河務。在“治河”這事兒上,清王朝從來不惜血本,僅看康乾盛世時期,清王朝每年花在“河工”上的錢,幾乎佔了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可為何越是花錢,水患越是不斷?晚清很多官員就怒揭其中奧秘:每次要動“河工”,朝廷撥下的錢,基本都被“河務道”拿去組織吃喝,其他的錢,也在吃吃喝喝裏被分光。
晚清《見聞瑣錄》裏更做過統計:每次清王朝治河的經費,“河督去十之一,河道、河廳、師爺、書辦、青役以次亦各去十之二。”基本啥活沒幹,就給分個精光。《清俾類鈔》也記載,只要有“河工”,“河道”必然組織宴席,一頓宴席要吃三天三夜,宴席上雲集各種奇珍。類似“折騰”裏,“道台”們都是其中連接各方利益的“中堅力量”。
如此特殊角色,也就不難理解“道台”們為何受歡迎,甚至惹得晚清有錢人們砸錢買。晚清小説《官場現形記》裏更有辛辣一句:“江南有三多,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
(清末官員)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從早年的“朝廷樞紐”,到與“婊子”“驢子”齊名,大清“道台”們的墮落,何嘗不是晚清王朝衰亡的縮影?其醜陋模樣,百多年後除了博人一笑,更有多少發人深思。
參考資料:《道鹹宦海見聞錄》《清俾類鈔》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王振忠《河政與清代社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07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