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陸遜為何能超越周瑜等人,被稱為東吳的“擎天柱”?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經典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東吳四英將”之一,他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成為東吳第四任大都督,有東吳

“擎天柱”

之稱。

對陸遜其人,他的前任呂蒙曾有這樣的評價:

“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三國志·陸遜傳》)

孫權也清楚地認識到了陸遜的這個特點,因此,總是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把他推上前台,小説《三國演義》也抓住了這個特點,較好的塑造了陸遜這個智謀超羣、勇挑重擔的書生拜將形象。

當年在周瑜聯合劉備擊敗曹操南侵的赤壁之戰後,荊州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孫、劉兩家矛盾的焦點。

呂蒙認為關羽素懷兼併江南的野心,對東吳有很大的威脅,力主消滅雄踞荊州的關羽,以除後患。

但是,關羽

“軍馬整肅,預有準備”

,呂蒙一時想不出好的辦法,只好“託病不出”。

孫權聽聞都督呂蒙有病,十分擔心,而此時只是一介書生的陸遜卻看出了呂蒙的“病因”,因此,他前往軍營探望,並給呂蒙獻上了一個

“驕兵之計”

,讓呂蒙

“託疾辭職”

,以驕關羽之心。

呂蒙經過一番交談後,發現陸遜是可用之才,立即向孫權推薦,由陸遜代替自己執掌帥印。

按照預定方案,陸遜一上任,就

“呈書備禮”

來向關羽祝賀,他抓住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

“書詞極其卑謹"

,使關羽看後

“仰面大笑”、“無復有憂江東之意”。

隨後,關羽帶着防守荊州的一大半兵力主動去攻擊由曹仁鎮守的樊城,從而給東吳造成了可乘之機,陸遜抓住戰機,

“白衣渡江”

後,一舉擊敗關羽,奪回了孫權夢寐以求的荊州。

呂蒙之所以舉薦陸遜,是因為他

“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

,正好可以用來矇蔽關羽。

而陸遜也充分利用這一點,使剛剛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的關羽完全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

在之後爆發的劉備親自帶領蜀漢大軍為關羽報仇的夷陵之戰中,陸遜仍以

“年幼望輕”

麻痹了劉備,在劉備看來,這個

“黃口孺子”

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因此,對陸遜的驕兵之計也是不加防範,結果被

“火燒連營七百里”

,征戰一生的劉備,居然在這個年輕的書生面前吃了一個大敗仗!

對陸遜來説,夷陵之戰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同時,他非凡的指揮才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劉備率70萬大軍壓境,

“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號哭”

,東吳先期失地折將,節節敗退,欲戰不勝,欲和不能。

在這種情況下,陸遜臨危受命,總督軍馬以破劉備。雖然孫權對他極其信任,但滿朝文武仍然非議頗多。

當闞澤舉薦他為帥時,張昭、顧雍等文臣都一致反對,理由是:

"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

在前方迎敵的東吳老將韓當、周泰等也有

“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

的疑問。

因此,陸遜剛到時,

“眾皆不服”

。面對內憂外患,陸遜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職責、申明紀律:

“主上命吾為將,督軍破蜀。軍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違者王法無親,勿致後悔。”

第二天,陸遜傳令各處牢守隘口,

“眾皆笑其儒,不肯堅守”

,以韓當為首的眾將則堅決要求出戰,於是,陸遜

“掣劍在手,厲聲曰:‘僕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險要,不許妄動。如違令者皆斬!’”

再次搬出軍法,維護了自己的權威。

在以軍法約束部將的同時,陸遜又與部將在戰爭過程中溝通。他將自己對戰爭形勢的分析、判斷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與諸將交流,從初到任時韓當等對他的分析

“心中只是不服”

,到劉備移營後諸將對他判斷的

“歎服”

,陸遜以理服人,向手下眾將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

陸遜正是因為得到了部下一致的信服,他才能激發出東吳軍隊潛藏的全部能量,最終打敗了劉備。

陸遜的另一個特點是胸懷全局,能審時度勢,及時改變戰略。《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題為“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陸遜在火燒七百里連營之後,一路追趕劉備到魚腹浦,左右將領都認為

“劉備兵敗勢窮,因守一城,正好乘勢擊之。”

但陸遜卻下令班師,他的理由是:

“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詐與父無異,今知吾追趕蜀兵,必乘虛來襲。吾若深入西川,急難退矣。”

眾將多以為他是被諸葛亮的“八陣圖”嚇住了,但事實證明陸遜所料不謬,魏軍果然

“三路兵馬數十萬,星夜至境”。

陸遜傑出的洞察力使東吳免去了一場覆國之災。在勝利面前有如此清醒的頭腦,比眾將棋高一着自不待言。

陸遜不僅能連續兩次擊敗蜀漢的關羽和劉備,有他鎮守在東吳,強大的曹魏也只能碰壁。

黃武七年(228年),在石亭之戰中,孫權再次拜陸遜為都督,帶兵迎戰魏國曹休的10萬大軍,結果陸遜大敗魏軍,一路斬擒魏軍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曹休病死後,魏國也一直未再南侵,直到24年之後,也就是在陸遜死了7年後,才再次發起大規模攻吳的東興之戰。

陸遜的軍事能力,在東吳集團中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尤其是在他死之後,他的兒子陸抗又繼承其父之志,保護東吳政權不受曹魏及後來的晉國的威脅,稱陸遜為東吳的“擎天柱”是毫不為過的!

本文參考自:《三國閒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