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在雄偉的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着二通唐代名碑,兩碑文與碑額相對排列,左右對稱,鑲嵌於佛塔,史稱“二聖三絕碑”。“二聖”指的是兩位皇帝,“三絕”指首先是御撰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和太子李治撰《記》之威名;二是玄奘及聖教讚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之偉業;三是當朝宰相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寫之神名。從此長安城內最大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的莊嚴神聖之地,是國寶中之瑰寶。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二聖三絕碑”的第一塊碑就是序,唐太宗李世民為唐玄奘翻譯的佛經撰寫的序文。序碑的題額是隸書:“大唐三藏聖教之序”,碑文書寫順序從右向左,一共21行,每行42個字,共821字。

第二塊碑是唐高宗李治撰寫的記,記碑的題額是篆書:“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書寫順序從左到右,一共20行,每行40個字,共計642字。

兩塊碑均由褚遂良書寫,石碑建成的時間是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藝術賞析

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兩碑都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褚遂良當時任唐朝中書令宰相,其書法遒勁有力、瘦勁流暢,如鐵勾線、如錐劃沙,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碑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雁塔聖教序也被稱為“二聖三絕碑”:兩位皇上唐太宗唐高宗撰的碑文,褚遂良的書法,所寫的又是唐三藏玄奘西天取經的內容,在該碑中間有一行字稱“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高度讚揚唐僧的豐功偉績和非凡精神。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兩碑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梯形,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釐米,碑面上寬86釐米,下寬100釐米,兩碑規格形式相同,碑頭為園首,“序”碑額為“大唐三藏聖教之序”八字隸字,“記”碑額為“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八字篆書,分別與碑文同向對稱排列,碑兩邊為蔓草波形連續花邊,上方闢佛龕鐫刻有一鋪七尊佛像,即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其中佛祖身著袈裟,正身倚坐,各有圓形火焰紋頭光、身光,弟子肅立,菩薩身姿優美,扭曲而立於蓮座之上,金剛力士手執鋼叉畫戟,一手叉腰,身着鎧甲戰袍,腳踏夜叉惡鬼,虎視猙獰,他們各據身份頭光各異,其排列與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一鋪彩塑造像的安排完全一致,十分精妙。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碑文下方雕刻有衣帶飄逸,舞姿飛動的舞樂天人,細看“序”碑樂師所執為管樂器,而記碑樂器為絃樂。看到她們在蓮座上表演的天樂舞姿,似乎把人們帶到那奇妙無比的佛國仙境之中。加之,此碑從建塔時既安置在塔壁龕內(深達2.8米),避風遮雨,又有門欄防護,既使在多年戰亂浩劫中也得以妥善保護,所以此碑碑文字跡清晰,雕刻如初。

作者簡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稱褚河南。主張維護禮法,定嫡庶之分。後因反對高宗立門第低微的武則天為後,被貶職而死。其書法繼二王(羲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以後,別開生面。晚年正書豐豔流暢,變化多姿。對後代書風影響甚大。後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碑刻有《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等。著有《晉右軍王羲之書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0 字。

轉載請註明: 大雁塔下“二聖三絕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