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的説説姜維,這個人比較複雜。
姜維是天水郡治的冀城人,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
家中應該在當地有些勢力,因為姜維他爹原來為天水郡功曹,在羌戎叛亂時保護領導而壯烈殉國,因此為姜維搏了一個官中郎,參本郡軍事的編制,就此姜維開啓了自己軍官的一生。(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衞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
少年喪父的姜維後面還可以讀得起書,甚至陰養死士,總體而言家庭條件應該不錯。
這段他養死士的史料是“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位置在“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之後。
説明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姜維就有這個愛好了。
這個人性格、志向、氣概少年即成,眼光很遠,活就要活個轟轟烈烈。
時間來到公元228年,丞相北伐,當時姜維和領導在陪郭淮巡查,在洛門時聽説了丞相來了,太守認為姜維這幫身邊人是壞蛋,太守馬遵要跑,姜維説:領導您還是跟我們回冀城吧。馬遵説:你們都是大壞蛋。(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覆信,皆賊也。各自行)
姜維隨後回到了冀城,被冀城人民推舉出來去蜀軍那投降。(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
那一年姜維27歲,投降蜀漢後,丞相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後來又被丞相安排訓練五千虎步兵。
魏國反攻時,馬謖兵敗如山倒,蜀軍急退,姜維沒來得及接他媽。
後來身為人質的老母親給他寫信,説兒子你回來吧。
姜維説: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姜維對他的人質媽媽説:我胸有大志,對不起了您嘞。
人各有志,當然不可強求,不過姜維“少孤,與母居”,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魏國這些年最厲害的就是人質處罰制度,你在敵國當將軍,老孃給你寫了信都不理,你老孃可能會有啥好下場嗎?
有的人説姜維這是心存漢室,所以老孃什麼的就都顧不了。
在這裏要專門説一下,姜維生於202年,那一年袁紹導演都死了,大漢的牌匾早就使不上勁了,而且姜維的出生地是百年羌亂主旋律,大漢存在感最弱的隴西,姜維成長的過程也一直是在涼州大族和羌氐自治的環境中長大,所謂大漢的認同感其實真的談不上。
姜維為啥老孃不要了也不再回故國了呢?
還是説句實在的吧,這邊的發展空間,對面永遠給不了。
魏國此時已經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像姜維這種很一般的小地方出身,混一輩子也沒多大可能混成哪怕一個小地方的太守。
但是到了蜀漢這邊,偉大的諸葛丞相封我做了奉義將軍,當陽亭侯,還讓我練兵五千,這是我在魏國永遠也得不到的待遇。
再來看看開篇姜維對的那句評價:“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這是一個胸有大志的人,最在乎的是有沒有輝煌的未來!
這種人極其可怕,他自幼相依為命的老孃都攏不住他那顆狂野的心,什麼金錢,什麼親情,這都沒有我實現幹大事的抱負重要。
看明白這一點,才能捋明白他後面做所有事的抉擇算法。
丞相死後,姜維跟大哥蔣琬一路進步飛快,在243年的時候當上了蜀漢四鎮大將軍之一的唯一一個有進攻權限的崗位,鎮西大將軍。
蔣琬在的時候,姜維表現的特別好,讓咋幹咋幹;蔣琬死後一年,姜維作為蔣琬的好小弟遷衞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開始有資格參與最高級別政治了。
隨後,就有想法了。
姜維認為自己有能力和才幹,希望誘諸羌胡人為羽翼,完成老丞相未盡的事業,斷隴西對涼州開炮,經常希望興兵大舉,結果被費禕控制的每次帶兵萬人。(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魏國一直啥變化沒有,在老藝術家的帶領下連淮南一叛都是兵不血刃拿下的,就算不是刮彩票的國策問題您這時機也不對,瞎折騰什麼。
253年,風雲突變。
這一年正月,司馬師、諸葛恪兩個新上位的總理在合肥戰區展開拼殺,與此同時,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蜀漢總理費禕遇刺身亡。
費禕之死史學界一直疑點重重,姜維同志貌似有着巨大的嫌疑,因為他是巨大的受益人,而且這大哥還愛養死士,更巧的是刺殺費禕的郭修也是姜維俘虜的。(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
我在這裏表達觀點:證據不足,不好妄言。
總之,天下終於有變了,也終於沒有人再束縛姜維了。
當年夏天,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響應諸葛恪的東方戰區。
隨後,司馬家開始了各種各樣的處理內患,天下年年都有大新聞,結果姜維這也年年不閒着。
253年,姜維軍數萬出石營,軍糧盡退。
254年,姜維率大軍出隴西大勝,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255年,姜維出狄道大勝,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殺數萬人。
256年,姜維升為大將軍,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沒來,姜維在段谷被鄧艾大敗,星散流離,死者甚眾,把去年贏得那些又賠進去了。
257年,諸葛誕反淮南,姜維數萬出駱谷,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後來姜維聽到諸葛誕兵敗,引兵回成都。
連着五年,姜維年年大兵出擊,算是過足了征戰的癮,兩次大勝,一次大敗,總體來講戰績算是説得過去。
但是,姜維這些年理論上就輸了一次,卻已經鬧得民怨沸騰,逼得姜維引咎自貶平眾怒。(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不僅如此,每次幾乎均有斬獲的姜維在蜀中已經悄然成為了反面典型。
因為一個文化人。
蜀中第一半仙,譙周。
譙周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隨着年頭活的越來越長,成為了蜀中的文壇領袖。
在姜維段谷大敗後,譙周於轉年257年,寫下了著名的《仇國論》。
這部論文一經發表,開始迅速激起千層大浪!
這部論文原文很精彩,在這裏非常有必要挨句給大家翻譯一遍。
有個小國叫“因餘”,有個大國叫“肇建”,兩國世為仇敵。(因餘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
因餘國人高賢卿者問伏愚子:現在國家上下勞心,擱過去那些以弱勝強的案例都有啥先進經驗呢?(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如何?)
伏愚子説:我聽説呀,大國往往懈怠傲慢,小國處於憂患所以往往勵精圖治,比如周文王養民,所以以少取多;勾踐體恤民眾,所以以弱勝強。(伏愚子曰:“吾聞之,處大無患者恆多慢,處小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高賢卿説:當年楚強漢弱,打了好多年,項羽打算分鴻溝為界休息百姓,張良説一旦老百姓歇下來再收拾項羽就沒戲了,於是窮追猛打,終於幹掉項羽。(賢卿曰:“曩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
這一路折騰也是取勝方法,為啥要用周文王那套呢?(豈必由文王之事乎?)
況且現在“肇建”國有病,咱得趁他病,要他命啊!(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
伏愚子説:殷、周時代,王侯世尊,君臣階層上千年固化,在那個時候造反,哪怕漢高祖也沒戲。(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策馬而取天下乎?)
一定得是秦朝把天下折騰壞了,土崩瓦解了,統治者走馬燈天天換,老百姓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才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誰能折騰誰吃肉,誰擱那猶豫誰吃屁的時代。(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搏者獲多,遲後者見吞)
現在我國和肇建都已經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末天下鼎沸的時代,而是六國並立的形勢,所以還是要用文王的方法,漢高祖那套就沒戲。(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
如果老百姓疲勞,那麼不好的情形就會出現,上層傲慢,底層暴烈的土崩瓦解之勢就又該興起了,老話説的就很好,“射多次不中,不如瞄準了再打”。(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
所以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才出動,所以商湯、周武能不戰而勝。(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
如果窮兵黷武,土崩瓦解的勢頭出現,那麼有智者也沒戲了。(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至於那種大力出奇跡,鐵掌水上漂,渡河不用船的超人們就要另當別論了,那種牛X人就不是我這種大傻子所能評論的了。(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這篇論文引經據典,譙周虛構了兩個人物和兩個國家,寫出了一段治國理政的思路方針,是篇好論文。
不過這篇學術論文卻成為了網紅之作,在蜀漢整個國家引起了巨大轟動。
為什麼?
寫實且反諷。
寫實是他寫的那個故事確實有理有據,也確實適合當前蜀國的發展方針。
別折騰了,蜀國是小國,當年丞相時代尚且不敢年年出兵,現在真禁不起你姜大將軍年年這麼折騰了。
不過古往今來我們是從來不缺好思路和好奏章的,為啥這篇《仇國論》成網紅了呢?
因為他運用了文學創作中的反諷和落差。
先來説他的反諷。
“因餘”國是啥意思呢?
剩下來的國。
“肇建”國是啥呢?
新建立的國家。
剩下來的小國叫“因餘”,説的就是蜀。
新建立的大國叫“肇建”,説的就是魏。
“因餘國”提問的那個叫高賢卿,又高又賢。
各種機智回答的叫伏愚子,趴下的傻子。
那個“又高又賢”説誰呢?
主戰派唄,再縮小點,説姜維唄!
那個“趴下的傻子”説誰呢?
他譙周唄!
通篇文章,總嚷嚷要打要殺的“又高又賢”被“趴下的傻子”給教育了。
最後這句“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是最後的總反諷,不用船就能渡河,這麼能的人,我這種二傻子實在是比不了。
通篇的整體內容是教育蜀漢別瞎折騰了,老老實實待着吧。
實際上內在的深意是:你這個老不死的小蜀國是比不上新出生的大魏國的,你這個國家立國之本的北伐討賊叫做逆天而動,實在不值一提。
這樣一篇通篇反動卻無證據,通俗易懂寓意深的政策論文,開始叩開了一個個蜀漢高層的心。
是啊!我們就是四百多年來剩下的那個小國家啊!
是啊!對面的那個國家確實是新建立的大強國啊!
是啊!我們這麼牛的先總理都出師未捷身先死了啊!
是啊!此時此刻天下已經穩定了,卻一直有人在窮兵黷武啊!
是啊!老百姓們被這連年的征伐累的直不起腰來啊!
這一切最終彙集後產生了一個想法:我們這個國家沒戲了。
這種思想開始由高層,蔓延到中層,再蔓延到所有讀書人那裏,最終傳到了田間地頭。
《仇國論》不光從心氣上瓦解了蜀國,從合法性上,也瓦解了蜀國。
譙周用“天下已穩而並立”偷換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個蜀漢政治上必須堅持的概念。
因為北伐不僅僅是軍事行動,更是政治符號。
你蜀國立國的根本,就在於別人給大漢的天命奪走了,你名義上接過來了,但正主還好好在那了,你們要討伐那個竊取天命的國家。
蔣琬和費禕為啥總讓姜維去刮彩票?
就是因為討伐他,你才有合法性。
雖然每次都意思意思,但政治意義產出比相當高,姜維錯並沒錯在他不該打,而是錯在打的規模太大了,頻次太多了。
結果你這論文認為應該徹底歇了,接受並立了,也就説明你和他都是天命,那麼他待着的中原就不再是漢室的天下了,你蜀漢作為漢室的繼承者,對於中原也就沒有合法性了,而自古以來,中原才是天命所在。
那麼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講,天下合法的那個法人,是肇建的魏國。
至此,“因餘”的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支柱也被鑿塌了。
這樣的一篇論文,將蜀漢的政權合法性與國家自信心全部瓦解了。
最可怕的事情出現了。
劉璋時代,哪怕這位爺闇弱,哪怕他的“東州兵”擾民,在劉備打進來後,即便兵臨成都,還是羣情激奮,意志頑強的。(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
這裏面有劉備不是個東西的原因在。
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整個蜀中,是認可你劉璋做主子的。
你在老百姓看來,是合法的。
但自打《仇國論》發表後,蜀漢開始了一種自上至下的信心崩塌。
這個國家的合法性,已經堪憂了。
257年《仇國論》發表後,258年諸葛誕兵敗後,姜維罕見的從前線回到了成都。
260年五月,曹髦在大街上被捅死,天下震動,最頂級的天下有變出現了,姜維卻沒有出兵。
姜維自回成都後,連續四年沒再出兵。
《仇國論》已成為蜀漢的主流輿論。
按理説軍人是渴望戰爭的,因為自家的富貴全是要從打仗中得來的。
但當公元262年,姜維時隔4年再次出兵的時候,資歷相當老的廖化已經公然反對姜維北伐了。
廖化説的很難聽:用兵不知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説的就是他姜維啊!智謀超不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完沒了,這樣怎麼可能還能立國下去啊!(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這就是《仇國論》的忠實讀者。
諸葛瞻,這個蜀漢圖騰的兒子,也認為姜維窮兵黷武窮折騰,在姜維此次出征後,決定奪姜維的兵權。(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一個有粘性的好作品威力是有多麼巨大啊!
更可怕的是,譙周不光發表論文,還大搞迷信言論。
他説:“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
啥意思翻譯下:
劉備名“備”,這是“準備好了”;劉禪名“禪”,這是“該送人了”。
連起來,蜀漢從領導人的名字上就暗示了:我們準備好了,該送人了。
262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譙周在壁柱上寫下:“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
曹者,眾也。
魏者,大也。
具者,是説劉備的那個備字。
授者,是説劉禪的那個禪字。
“眾而大”的曹魏,終將統一天下。
“具而授”的劉備劉嬋怎麼可能恢復漢室!
譙周作為蜀中的元老同志,在《仇國論》發表後再上一層樓,公然寫下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讖語,作為統治者的好朋友再次出現了。
但很遺憾,這次讖語罕見的成了胳膊肘往外拐。
我相信,丞相及蜀漢三英時代,是出現不了這種讖語和“可怕”的《仇國論》的,會把這種作品的作者扒皮抽筋。
因為這屬於妄議國家大政方針政的文學導向作品了。
他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存在着極其可怕的隱形殺傷性。
所以説,一個國家的廣電總局,其實是一個具有着巨大戰略價值的部門。
總有“眼光太短沒見識”和“揣着明白裝糊塗”羣體説,文化創作啥時候不再閹割,文化之花啥時候才能繁榮。
真到了那一天,“揣着明白裝糊塗”的羣體會“一將功成萬骨枯”,“眼光太短沒見識”的那幫則被人賣了還幫人數票子。
毛主席説過:解放軍是由戰鬥隊,工程隊,宣傳隊組成的。
這就是將事物發展規律看到本質的巨人眼光。
262年,姜維最後一次率軍出征魏國,再次被鄧艾所擊敗。
隨後,姜維退駐沓中屯田。
沓中在哪呢?
今甘肅舟曲縣到迭部縣一代,看一下這個位置。
姜維先生再努努勁就能進藏見活佛去了。
那片土地可不是什麼長糧食的好地方,而且地理位置遠離蜀漢的關鍵核心區。
姜維對外宣稱是緊貼國境線伺機出動,但你伺機出動沒問題,在漢中待着並不耽誤你發功,丞相在漢中打了不少閃電戰。
姜維在沓中的最大目的,其實史書中説的很明確:逼禍。(維説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
當時宦官黃皓已經想要廢掉姜維,培植右將軍閻宇了。(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姜維不敢回成都,卻也並沒有回漢中,而是攥着蜀國三分之一的軍力在遙遠的沓中屯田。
政治上的姿態很明確。
你們別逼我!急了我可狗急跳牆!
我們並不懷疑姜維的政治操守,但他的政治信號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姜維往沓中的這一蹦,暴露出了蜀漢的一個巨大戰略隱患。
本來漢中的守軍在姜維“放進來打”的戰略後滿打滿算此時就一萬來人!(該戰略明天細説)
結果現在你大軍屯田沓中,路途難走遙遠,支援不過來了!
這一年,是公元262年。
兩年前,司馬昭導演在露天搞死曹髦後就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僵局。
聽到姜維把蜀漢的大部隊帶到了沓中避禍,司馬昭哭了!
我司馬家雖然缺德帶冒煙,但對面的國運比我家更慘!
列祖列宗保佑,我特麼終於能甩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