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中國古代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的人
説起管仲,他的頭銜着實很多,而且很響。他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和軍事家,並且是那個時代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因為協助齊桓公,大膽改革,使得齊國“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他被譽為“華夏第一相”。他名震古今,光芒耀映千秋,就連今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提到了他。但是,他的另一個頭銜卻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他是中國古代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理念的人。
(管仲)
1、跟錯了人,卻站對了隊。
管仲出道,不能不提他與鮑叔牙的偉大友誼。兩人因求學、經商走到一起,結下深厚的情誼,也因為才華出眾,分別被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相中。管仲跟幫公子糾,鮑叔牙服伺公子小白。各伺其主,其主對立,他們卻不傷感情,十分難得。後來,齊國內亂,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當上齊國國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矣。
齊桓公為了感謝鮑叔牙,特意委他為相。但是,鮑叔牙卻推辭説:經商,也許我還有一套,但是玩政治,有一個人比我厲害,你用了他,齊國一定能夠強大。齊王詫異,問是誰?鮑叔牙説:管仲矣。齊王驚問:他曾經差點一箭射死我,難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嗎?鮑叔牙説:治理國家,就要重用賢能,更要放下成見。齊王遲疑,但還是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管仲為相。
鮑叔牙將王令送到管仲那裏,管仲搖頭説:這怎麼可能?我應該為公子糾效忠盡節才是。鮑叔牙勸説管鍾道:成大事者應不拘小節,立大功者應不畏人言,你應該放眼天下,而不是為一個人。管仲這才接任。什麼是友誼,知人知面知心,敬畏卻能無私相助,這才是友誼。
三個胸懷寬廣的人走到了一起,何愁幹不成大事。知遇之恩不言報,要報就報在振興國家上。管仲在齊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對齊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管齊下,史上稱其為“管仲改革”,齊國漸漸壯大,直至“雄霸天下”,成為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管仲當初跟錯了公子糾,幸虧遇上雄才大略的齊桓公,一展宏圖,在相國的位置上,算是帶了個好頭,“華夏第一相”實至名歸。
(鮑叔牙)
2、以法治國,一匡天下。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張“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管子校注·明法解第四十六》中説:“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由舉措而已”。
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理念的人。他將國家治理與法家思想高度的統一起來,認為以法治國,可以有效地統一政令,無論施政、治理,都不過是“舉措而已”。
管仲提出以法治國思想,不僅是其法家思想的昇華和融會貫通,更是他洞察時代大背景下關於國家治理的深思熟慮的思想總結。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大變革時期。“諸侯不朝,王命不行”。周王朝走向衰落,諸侯國羣起,大小國之間的戰爭以及合縱連橫不斷。諸侯國之間的叢林法則就是,“適者生存,強者號令”。在這樣的一個春秋爭霸的時代,法家思想的產生及其形成為氣候,是有其根源的,以至管仲之後的孔子和孟子推行儒家“仁政”思想不為統治者所接受,也就可想而知了。統治者考慮的是,如何控制住局面,如何在叢林法則之中不僅要立於不敗之地,而且還要出人頭地,稱霸一方。
管仲順應時代,先從國內做起。一國不強,何以立身。而要國強,就需要有秩序,有制度,有法令。管仲先有理論,後有實踐,他遇到了能成大事的人物齊桓公,結果他成功了。齊國的發展,突飛猛進,一支獨秀,“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3、功成名就,終老一生。
管仲做了三十餘年的齊相,將一個二流國家治理成春秋霸主強國,後因病讓賢鮑叔牙,活到78歲,浩然辭世。一代偉相,終老一生。齊桓公感念他為國家作出的貢獻,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管仲的一世,波瀾壯闊,他遇到了齊桓公,得以大展宏圖,善始善終,功成名就。
大凡改革,皆有風險,甚至會送上舉家連族的性命。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有多少像管仲這樣,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屈原,懷才不遇,以死殉國;商鞅改革觸動貴族勢力,被車裂,全族被殺;王安石被罷相,被流放,客死他鄉……
管仲、鮑叔牙之後,晚年的齊桓公昏庸無度,沒有聽從兩位賢相的勸薦,任用小人易牙、豎刁,齊國開始走向衰弱,雄霸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頭條歷史?@今日頭條文化頻道?@頭條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