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西周諸侯之長衞國為何會衰落?最後一個被秦國所滅,享國907年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經典

提起春秋戰國的國家,很多人會想起戰國七雄(齊、楚、燕、秦、趙、魏、韓),或者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或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實在它們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在之前還有十二個有影響力的諸侯國:魯國、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宋國、衞國、陳國、蔡國、曹國、鄭國、燕國等等,這十二國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大國。有誰能想到,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之長是衞國,衞國從衞康叔被分封算起,到衞君角被秦二世胡亥貶為庶人,衞國真正滅亡,共享國907年,衞國是秦國統一戰爭中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國家,也是享國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

衞國是周時的諸侯之長,世代方伯,曾顯赫一時,到春秋時期卻衰落下來,成為大國侵伐的對象,歷經幾次復國後,最終被滅亡,衞國為何會衰落滅亡呢?筆者通過詳述衞國的發展,深度剖析衞國滅亡的原因。
根據《史記》,記載的西周時期衞國世系,衞康叔、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貞伯、頃候、釐侯、衞武公等共十世。
西周初年,康叔輔佐周公東征有功,被分封為殷商舊都之地,周成王和周公都重用康叔,康叔作為西周重用朝廷大臣,這當然就提高了衞國的政治地位。
衞康伯是西周成康之世一個重要軍事統帥,曾率領周王室臣服東夷、北征戎狄,為西周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衞康伯之後的五伯,政治實力和軍事力量都非常強悍,使得衞國成為西周“諸侯之長”,能夠代天子出征。
雖然到了衞頃侯時期,衞國實力曾一度下降甚至喪失了方伯之位,但到了衞武公時期,衞國實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達到了衞國曆史上的政治頂峯。

西周時期的衞國相當輝煌,曾為“諸侯之長”,但到春秋時期後,衞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逐漸下降,不僅沒有參與爭霸中原,還差點一度被滅國,雖然在其他諸侯國的幫助下得以富國,但元氣大傷,直接淪為弱國、小國,直至被秦二世胡亥所滅。
春秋時期,衞國朝政混亂,父子爭權,君臣爭權,君位頻繁更替,在春秋戰國時期的500多年的時間裏,衞國共換了33位君主,大約10年換一個國君,政治極為不穩定。
衞武公死後,衞莊公自立,後發生州籲之亂,州籲又弒殺衞桓公自立,州籲之亂後,衞國禍亂連綿不斷。州籲自立為國君後,不得國人認可,州籲為了轉移注意力悍然對外發動戰爭,勾結鄭國叛亂者伐鄭,導致人民被戰爭所迫,困苦不堪,最後州籲被大臣石蠟設計殺死,立桓公弟弟為君主,這就是衞宣公。

衞宣公是一位淫亂的君主,衞國上行下效,從此淫樂之風蔓延於整個社會,衞宣公不僅荒淫無度還殘殺太子,最後立庶子為太子,即為後為衞惠公;而衞惠公得位不正引起左右公子作亂,改立黔牟為君,衞惠公被迫出奔,齊襄公率領諸侯伐衞,幫助惠公復位。
從衞桓公到衞懿公的80年的時間裏,衞國更換君主達7次,這樣殘酷的內部鬥爭,使得國家沒有和平發展時期,無暇進行經濟、軍事建設,國勢必然衰敗。
從外部環境看,春秋時期衞國外患不斷,衞國首先攻打鄭國,成為戰爭的挑起者,鄭莊公奮起反擊,在十年之內,鄭國、衞國交戰5次;在春秋初年,鄭國實力最為強大,甚至不把周室放在眼裏,即使衞國聯合宋、蔡、趁等四國攻鄭也難以取勝,衞國遭到沉重打擊,國力被削弱。
當鄭國、衞國、宋國、陳國、蔡國等混戰時,齊國抓住時機發展實力,擁有了稱霸的實力,在齊國的調和下,鄭國、衞國、宋國等三國在温地會盟,局勢稍微緩和;此時,衞國竟然攻擊魯國,出於復仇的目的,魯國則聯合齊國、宋國、蔡國、陳國聯合攻打衞國;此後,衞國又與齊國開戰。

就這樣,春秋初年,衞國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四處樹敵,國際形勢嚴峻,同時衞國敗多勝少,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受挫,戰爭後的賠償也是衞國一大負擔。衞國到了衞懿公繼位時,荒唐昏庸,好鶴誤國,使得民心不向懿公,最終造成當戎狄入侵時,民拒不出戰,分崩離析的局面。
衞國曆史有一個奇特的現象,經歷了幾次國滅而復立,復國後也出現過短暫的中興局面。衞國被戎狄打敗後,衞國遺民及國君被齊桓公救助,幫助其重新立國,使衞國免於被戎狄趕盡殺絕,老對手鄭國也曾派兵駐紮在黃河岸邊,幫助衞國抵制戎狄再次入侵。
衞國復國後,衞文公勤政愛民,發展生產使得衞國國力得以迅速恢復,隨着國力的增強,衞國在諸侯國的地位得以提高,到了衞文公晚年時,衞國還滅了邢國,國力進一步增強。
衞國復國後,在衞文公的帶領下國力有所恢復,但與以往的諸侯之長還不能相提並論,衞國徹底淪為一個小國,衞文公之後,衞國統治者並沒有吸收衞國滅國的教訓,又開始了內部爭權奪利,外加衞國統治者暴虐無道,奢侈腐化,政治上的因循守舊,外交上的屢屢失誤,衞國逐漸淪為列強諸侯國壓榨、瓜分的對象。
齊桓公死後,晉文公成為霸主,在晉文公流亡沒落之時,衞國的無禮接待使得衞、晉兩國關係出現縫隙。當晉文公向衞國借道攻擊曹國時,衞國竟然不趁機與晉國修好,反而拒絕了晉國,使兩國矛盾加深。

當晉楚爭霸發生城濮之戰時,衞國竟然捨近求遠,聯楚抗晉,當晉國打敗楚國後,衞國的命運可想而知,衞成公被迫逃亡後,得益於踐土之盟,衞國才免受晉國的滅國之災,但衞國也付出了巨大國土面積為代價。
元晅為成公復國做着努力,而衞成公卻聽信讒言殺死了元晅的兒子,衞國又陷入內鬥中,直到宛濮之盟,衞候得以復國。
春秋中後期,衞國君權旁落,權臣執政,爭奪多利更加激烈,父子矛盾、君臣矛盾、以及國外勢力對衞國干涉等原因,使得衞國君主易位十分頻繁,國政一塌糊塗,國家毫無發展時機,這一時期,諸侯大國對衞國欺凌壓榨更為苛刻,衞國逐漸走向覆滅。
戰國時期,經過諸侯之間長期爭霸的過程,形成了齊、楚、趙、魏、韓、秦、燕等戰國七雄,他們在完成本國變法圖強後,為開疆拓土再度開展兼併戰爭;衞國國力弱小,不是列強直接攻擊和重點爭取的對象,但也無法擺脱戰爭的破壞,只能在夾縫中苟延殘喘於亂世中。戰國時期,衞國已經淪為小侯國,成為三晉的附庸。
然而,即便如此,衞國仍然內鬥不斷,從宋懷公,到宋慎公,最後衞國被貶為候,到了嗣君時更被貶號為君,領土只剩下了濮陽一城。到了元君時,秦國兼併六國戰爭已經接近了尾聲,秦始皇貶濮陽為東郡,到了秦二世時,胡亥非國君角為庶人,衞國滅亡。

在西周和春秋時期,顯赫一時的衞國迅速衰落,最終滅亡。我們如果仔細研究衞國曆史和當時的國際局勢,就會發現衞國的衰亡有着各種各樣的原因。
筆者認為,首先,衞國在政治上的保守,因循守舊是其衰弱的重要原因,在新興地主階級崛起新的統治秩序形成的時代,衞國並沒有順其時代潮流進行變法改革,它反而不斷髮動戰爭,破壞經濟發展,反觀,秦、齊兩國順應潮流,對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使國家變得富強。
其次,衞國多次在外交策略上出現重大失誤,加深與周邊大國的矛盾,這也是衞國快速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周衞國實力強大,如果能認清形勢,趁機吞併周邊小國,就能擴充版圖,增強國力,即使不能稱霸也足以自保,但外交上屢屢失誤,葬送大好局面。
衞國第一場戰爭是不自量力攻打當時實力最強的鄭國,十年五次交手,使衞國遭受沉重打擊;隨後企圖依靠齊國,又是外交上失誤,遭到齊國攻擊;對晉文公落難時的無禮,使得晉國與衞國矛盾加深;晉楚戰爭時,衞國卻聯楚抗晉,楚國大敗後,晉國報復衞國。
衞國竟然幫助鄭國攻打自己的友國魯國,又聯合陳國攻打鄭國,總之,一系列的巨嬰式的外交失誤,導致各諸侯國都對衞國交向侵伐;衞國這種把握不了時局,外交上敵友不分,盲目出擊,結果四處樹敵,造成自己沒有立足之地,外交策略的失誤是衞國由強轉弱的重要原因。

再次,地理形勢也對衞國產生不利的影響,衞國地處於中原中心地區,介於魯國、齊國、晉國、鄭國、宋國等諸侯國之間,這樣的地理地緣對衞國向外擴張空間有限;而且衞國周邊國家,比如齊國、晉國時強國,鄭國也是當時一流強國,魯國、宋國經濟文化也比較先進,衞國要攻伐它們,難度可想而知,反而,常常遭受這些國家干涉朝政。
衞國居於黃河南北,是齊國、晉國、楚國、鄭國出入要道,是個具有戰略地位的交通樞紐,在諸侯爭霸過程中,誰控制此地,誰就佔得了先機,當四周國家強大後,衞國就成為他們競相爭奪的對象。例如,衞國擋住了晉國稱霸東進的道路,楚國要進軍中原也必須奪取衞國,因此處於大國包圍之中的衞國很難獲得發展。
衞國國土面積小,領土分散畸零,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犬牙交錯,在春秋初年,諸侯相互兼併爭霸的年代,衞國這樣的地形沒有天險屏障,簡直就是無險可守,是一個易攻難守之地。

此外還有最關鍵的一個原因,也就是本篇文章重點討論的國君昏庸是衞國衰落最根本原因。
衞國君主多暴虐無道,奢侈腐化,造成朝政矛盾重重,父子之間,君臣之間,臣臣之間爭權奪利,導致頻繁內亂使得國家長期處於動盪之中。
筆者例舉幾個衞國荒淫無道之君,首先是衞莊公,外退賢者,教子無方,導致州籲之亂,自此以後衞國始終處於內訌之中;衞宣公是淫昏無道的最典型代表,他上娶庶母,下奪子妻,聽信讒言,違反祖制,殺嫡立庶,造成皇室內亂;衞惠公為了爭到儲位挑撥是非,造成左右二公子之亂,為了奪取君位竟然聯合五國之兵伐自己的國家,可謂失策至極。
衞懿公更是荒唐無度,僅僅因為愛鶴,竟然封給鶴爵位,與狄作戰時“不去其旗”,喪失民心,大敵當前,國民拒絕出戰;衞獻公更是暴虐無比,竟然沒事的時候拿大臣取樂,羞辱大臣。衞靈公靠廢嫡立庶得位,儘管地位不穩固,但仍然不思進取,繼承傳承家族的昏庸淫亂傳統;衞出公、衞莊公父子爭奪君王,上演了史上一大奇葩之事。

衞悼公陰謀篡國,攻打君主而自立,到了戰國時期,衞國在君位繼承上,互相殘殺多位的不時出現,衞國君位頻繁更換,內亂不斷,使得衞國喪失發展時機,也使得之前的諸侯之長的政治地位優勢喪失殆盡。
衞國君主與其他諸侯國相比,安於享樂,對治國理政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主要體現在對外戰略上和對人才的使用上,特別是對人才的利用,簡直就是漠視。衞莊公時,大臣石蠟是一位敢於“大義滅親”的賢臣,但衞莊公不重要他,反而讓他告老還鄉;寒士甯戚在衞國沒有受到重用,去了齊國,被齊桓公任為管理農業的“大田”官,這也為齊國稱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衞國外交策略失誤遭到晉國討伐,衞候不採取亡羊補牢的措施,反而為自己開脱,將賢大夫孔達押送到晉國,任其處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晉國認為孔達是賢臣良才,反而赦免了他。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都重視良才,愛惜良才,爭奪良才,衞國國君卻漠然對之,可見衞國國君的眼光是多麼短淺。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國語》、《左傳》、《春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