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將於1月5日開幕,2021年是“雙減”元年,在此背景下,眾多政協委員帶來的提案都與“雙減”有關。
2021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校內教育提質增效、校外教育規範管理,“雙減”成為公眾關注的重要議題。校內教育如何繼續提升質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家長的焦慮情緒如何緩解、家庭教育應如何與學校教育協同?“雙減”後的教師負擔問題要如何解決?1月4日上午,多位政協委員提出相關提案、建議。
在老師帶領下,一羣學生在公園開展課外活動。圖/IC photo
校內教育:提質增效、關注個性化需求
“‘減’是策略,不是目的。‘減’是為了未來孩子們能在發展的綜合性上有所突破,讓他們更健康地成長。”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陳麗表示。她今年帶來的提案是有關“雙減”後,北京基礎教育如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採訪中,陳麗提到北京市自2016年開始推行的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項目。記者瞭解到,該項目由北京市教委委託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搭建平台,面向全市中學和教師研修機構在職在崗的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教師進行招募,對初中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問題需求進行免費在線輔導。
北京市政協委員陳麗。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等於我們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把教師的智力資源流動起來了。這樣北京市的優質資源也可以服務郊區,一下就解決了公平和個性化的問題。”陳麗建議,未來繼續加強該項目的建設,探索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解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難題。
如何尊重教育教學規律,讓學生健康持續發展?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沈傑分享了“附中特色方案”,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滿足各層次學生個性發展。
“在課後服務方面,學校設計了包括基礎通修、興趣選修、專業精修、自主研修四級課程。目前,學校共開出50門以上的課程,確保學生學足學好。每位學生可以自主/自願選擇參加相關課程,學校教師分時段全員參與課後服務,為學生提供差異化需求服務。”沈傑説。
在作業方面,學校嚴格落實作業時間不超過90分鐘。在作業設計時,教師為學生制定個性化高質量作業,避免重複的機械性作業。通過備課組、年級組、學校三方聯動,為作業提質增效保駕護航。
家庭教育:緩解焦慮、家校協同
《家庭教育促進法》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依法帶娃”成為熱點。家庭教育對於“雙減”政策能否落實至關重要。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閆永紅透露,自己在調研時發現,很多家長提到“雙減”第一反應是“焦慮”,原因是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不明朗。因此,怎麼讓家長更充分地理解,更有信心、也配合落實好政策是比較重要的。
在閆永紅看來,很多家長都是十幾年、二十年前接受的教育,接受的還是應試教育,因此,家長不能再拿原來的觀念來教育現在的孩子,新時期的教育目標應該是讓家長知道,哪些要放手、哪些要配合、哪些需要言傳身教,否則家長們會更焦慮。
“一個抓手是家長會。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家長會上到底講什麼?”閆永紅認為,教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要內涵發展,家長會的內容、渠道、家長體驗也應該發生變化,不能再像原來那樣單純講“誰誰誰考了第幾”,而是讓家長能夠和學校協同、達成共識,更好地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1月4日下午,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徐凡向記者表示,無論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還是“雙減”政策的發佈,二者的初衷和共同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受畸形的壓力,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家庭生活,有更多的機會和父母相處,能夠均衡、正常地成長。
徐凡認為,《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順利實施以及“雙減”政策的落實,較為重要的前提是學校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家、校兩方面教育的協同。同時她認為,《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順利實施和“雙減”政策的落地,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現實情況和不同家庭的具體差別。
在沈傑看來,家庭教育作為“雙減”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家校共育應受到每位教育人及家長的重視。“只有家校合力對孩子尊重、愛護、保護,才能讓他們真正做到身心健康並且快樂地成長。”
關注教師羣體負擔:凸顯教育人的本分
“北京‘雙減’政策已經出台,如何真正落實還需要持續關注。”北京市政協委員、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劉飛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調整教師的身體負擔、心理負擔,讓教師們更快度過適應期,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是其目前最關心的問題。
北京市政協委員劉飛。受訪者供圖
劉飛提出,2018年後,國家出台一系列相關意見方案,對於這些政策精神,教師們是不是能夠很好地掌握、內化,這可能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政策的落實。如果教師心理負擔過重,也無法很好地落實好“雙減”政策,因此,如何緩解教師心理壓力也需要關注。
對於教師輪崗,劉飛表示,輪崗是大勢所趨,教師要調整好心態,積極去適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教師最重要的是先融入新學校,更好地跟學生、本校老師形成好的交流氛圍,真正凸顯教育人的本分,把教師對教育的追求通過學生個體表現出來。”
在劉飛看來,教師輪崗可以讓小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老師、不同背景文化的教育資源,“這對孩子來説恰恰是一件好事。”同時,劉飛表示,輪崗對教師也有好處,“因為有教無類,教師需要適應不同的學生,通過更多樣本瞭解孩子的特點和教育規律。”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把孩子真正培養成孩子,把教師真正培養成教師,把學校真正辦成學校,迴歸教育的本來面目。”劉飛稱。
教育改革體系化:從大學視角反觀基礎教育
“‘雙減’要落實好,很關鍵的兩點,一個是家庭和家長能不能跟得上,第二是教育改革要系統化體系化,建議從大學視角反觀和指導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閆永紅説道。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因此教育改革也需要系統設計,“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很難解決根本問題。因此,閆永紅建議,北京可以嘗試高校和中小學結成聯盟,以大學教育的經驗來賦能中小學階段的人才培養。“因為大學更加知道基礎教育培養出的人存在什麼問題,但是到了大學再發現問題已經來不及了,畢竟馬上就要和社會接軌。”閆永紅指出,從大學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到,幼兒園、中小學的人才培養到底應該如何發力。
同時,針對教育評價改革,閆永紅表示,目前提倡注重“形成性評價”,評價標準和內容都更加豐富多元,“有了這樣的評價形式後,還要更加關注如何讓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延伸:
不建議用分值、考試去框定孩子的學習興趣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巖今年仍舊關注教育問題。“在‘雙減’背景下,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如何讓舞蹈、音樂等藝術教育更好地發揮作用,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我關心的問題。”
北京市政協委員劉巖在談自己關於教育和殘疾人的兩個提案。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劉巖認為, “藝術教育可以發揮很好的效益,但要‘潤物細無聲’,這是藝術教育特別強調的。我不希望把藝術教育做成活動似的,幾次或者一次性就結束了,藝術教育應該是持續性的。此外,也需要為孩子們提供好的藝術教育資源和環境,才能讓藝術教育發揮作用。”
此外劉巖表示,不希望用分值、考試來衡量孩子接受藝術教育的效果。“這不利於藝術教育本身的健康發展,也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壓力。我希望藝術教育能滋養他們,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孩子真正地健康成長,而不是用分值、考試去框定他們對藝術的興趣。”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楊菲菲 胡閒鶴 王景曦 千龍網記者 杜錚
攝影記者 浦峯 楊菲菲
見習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