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沒多久就學會了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估計每一位“負責賺錢”的爹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卻很少有家長能看得清。
當牛爸給牛弟修遙控汽車的時候,阿牛和牛弟帶着好奇和崇拜幾次湊到老爸面前,可令人失望的是,根本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於是,孩子們失望地轉向了電視。而老爸只要張開嘴,和孩子們説説自己的修理方法,請孩子們幫個忙,就能產生多少“神級”的效果!和多數父母一樣,牛爸不知道,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中,有個叫作“指導性參與”(Guidedparticipation)的專業術語非常有價值,它指的是孩子在有指導和支持的情況下完成成人世界的某項任務。
我個人倒是傾向於翻譯成“在指導下的參與”。孩子通過指導性參與可以非常快速而有效地學習。我還對這個術語進行了一些改造一對父母而言,我們也要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我稱其為“參與性指導”。我想我幫助阿牛玩拼裝玩具的過程就是“參與性指導”不論你懂不懂理論,生活就在那裏,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關鍵是缺少那麼一點點意識。
當老爸的還要努力增加自己的透明度。如果生活中的本山大叔和舞台上一樣,他一定是一位好父親,因為他至少精通當好父親的第一條技術:會聊,能忽悠。有時候看着毛爸牛爸和“某爸”們,我都“急”不打一處來—也不知道是爹的問題還是兒的毛病,總而言之就是沒話説。恨不得都把對方當室氣,何來的敬畏、崇拜可言?如果有個會聊又愛聊的父親,孩子的作文基本是不用愁的。在人們還寫信的年代裏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上大學的兒子生活費花完了,就給老爸寫信,一封信總共就仨字—“爸:錢!兒。”我常想,為什麼兒子跟爸沒話説,可能是因為爸從第一天起就跟兒子説得太少了。
現在已經不是農耕時代,很多時候,老爸都在外面艱難打拼,而孩子對其“默默奉獻”並不領情。在阿牛眼裏,他老爸只要“飛來飛去”就“賺大錢了”,孩子看不見老爸的辛苦,怎麼能懂得去體諒老爸的難處。
要想做到透明,其實真不難——一是交流,二是真誠,三是快樂。當老爸的對孩子一定要真誠,真誠地交流,真誠地跟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錯了就道歉、就改,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些比買什麼玩具都有效。最後一條“快樂”,也是目前看起來最難的。從我的經驗來看,在絕大多數家庭裏,父親的情緒決定家庭的情緒,當然也決定孩子的情緒。父親的臉一沉,整個家庭就陰天。孩子身上的很多東西都是大人的折射,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快樂,而自己卻快樂不起來。請記住:快樂是最能感染人的,孩子的心田很需要快樂的滋潤。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天價培訓機構的推介活動,其中講“開心才會開腦”,還是有道理的。
當老爸的要善於自省和學習。説個看電影的故事吧。有一次我帶孩子們去看《馴龍高手》。看完電影,父母們趕來和我們一起在外面吃飯,我們這些大人邊吃邊聊。孩子們吃得快,有的吃完就跑出去玩了唯獨小白鼓搗起餐具來——他把一雙筷子並排橫在筷子架上,做成了一個小天平,然後試圖把茶杯和餐碟放在兩頭追求平衡。
我心裏知道他成功的機會不大,但他專注的眼神感染了我。他的行動還引得阿牛和小青也找到了娛樂項目——用空杯子搭高樓。下大上小,像金字塔的樣子。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絕對不能在餐桌上做這些事情的,如果沒有做這個老師,我也許會立刻喝止孩子們的行動。但那一刻,我心裏完全沒有任何的反感,而是滿懷期待地看着他們鼓搗。這就是這幾年發生在我身上的轉變,這種轉變得益於“代理老爸”的身份。我想,當我們成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無論從身份上,還是從內心深處都會發生類似的轉變,它將決定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也將決定孩子的未來。
那麼發生在我身上的轉變靠的是什麼呢?自省和學習。對中國的多數父母來説,做到這兩點很難。我們太固執,我們太自負。尤其是父親,在我認識的家長中,讀教育書籍的父親最多隻能佔二成。
我們的文化特別推崇三角穩定結構,其實一個基本的家庭單元父親、母親、孩子,就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個人感覺,這種穩定的結構無論對家庭關係,還是對孩子的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沒有父親的引導就容易迷失方向,沒有父親的權威就容易放縱,沒有父親的榜樣就少了一半可以模仿的對象,尤其是男孩。就如同牛媽擔心的那樣,男孩子會模仿母親和女老師的氣質……
其實不用外國人研究,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況了家庭教育的真諦—養不教,父之過。無論是先賢的教訓,還是別人的學術研究成果都表明,若要扭轉目前家庭教育的頹勢,若要收穫孩子更加美好的未來,父親必須迴歸家庭,迴歸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