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五丈原星落,諸葛亮魂散,蜀漢面臨分裂。主要人物:魏延,楊儀。主要矛盾:諸葛亮死後誰説了算。從絕對實力上來説,“善養士卒,勇猛過人”的魏延無人可擋。但是,楊儀握有諸葛亮的授權加持。在這種情況下,誰可以改變雙方力量的均衡?答案是:王平。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1、一句話改變三國曆史走向在蜀漢建立後,從來沒有一個人如王平一樣,兩次出現在關鍵轉折點上,以一已之力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魏延之變,正是如此。諸葛亮死前,已秘密安排好後事,把大事託付給楊儀、費禕、姜維。對於魏延,諸葛亮判斷“或不從命”,有可能不服從軍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軍使自發”,軍隊按既定方案行動,不必理會魏延。諸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派費禕打探魏延的態度。果真如諸葛亮生前所料,魏延反對退兵,不肯接受楊儀的指揮。楊儀時為長史、費禕為司馬、姜維為護軍。長史是幕僚謀士,司馬負責後勤糧草,護軍負責中軍護衞,3個人的實力相加,與魏延相比差距巨大。因為,魏延早已升為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他有資格質疑諸葛亮死後的軍事部署,也有能力不服從楊儀的軍事指揮。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楊儀等人此後行動讓事態激化,他們按照諸葛亮的生前計劃“軍使自發”。魏延得知,搶先一步率部南歸,所經之處把進蜀棧道全部燒燬。楊儀率部歸來時,魏延已佔據南谷口,不許楊儀等人通過,雙方只好兵戎相見。任由事態發展,必將引發一場內戰。更重要的是,參戰雙方都是諸葛亮北伐時,所率的蜀漢精鋭部隊,無論誰打敗誰,註定都沒有獲勝一方。此時,王平出現了!他被楊儀派去抵抗魏延。王平因街亭一戰立功,已被封討寇將軍、亭侯,儘管與魏延尚不是同等量級,卻是楊儀能拿得出手的最佳人選。王平也深知自己與魏延的差距,因此他採取的是——智取。兩軍對峙,王平沒有拔刀揮劍,只説了一句話:“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丞相歸天,屍骨未寒,你們竟敢如此作為!搬出諸葛亮來,舉起道德和公義大旗,王平只一句話就瓦解魏延所部軍心,“莫為用命,軍皆散”——不再聽從指揮,軍士都散夥了。最終結果就是,魏延被馬岱砍了腦袋。王平,阻止了這場蜀漢分裂戰爭。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2、鎮守漢中,為蜀漢續命魏延之變被平定後,王平得以升任安漢將軍,1年後就進封安漢侯,任漢中太守。作為蜀漢都城的門户,之前一直由魏延鎮守漢中,這個位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後來,王平又升任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這個大字不識10個的平民,由此成為蜀漢政權後期不可或缺的人物,與馬忠、鄧芝同為“國之柱石”。距蜀漢政權滅亡19年時,曹爽大舉進攻漢中,10萬人馬兵臨城下。不過,這場戰爭似乎是一場鬧劇。當時,曹爽與司馬懿共執朝政,而曹爽除了是曹操養孫這個身份之外,軍功、名聲遠不如司馬懿。於是,下屬就攛掇着他伐蜀,畢竟蜀漢人才凋敝,似乎不堪一擊。於是,曹爽一時興起,不顧司馬懿的勸止,帶着人馬就上路了。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事發突然,漢中蜀軍守備不足,兵力不滿3萬人。怎麼辦?有人提議:放棄陽平關等各處關隘,退守漢樂二城,坐等涪城援軍。收縮兵力,放棄外圍陣地,困守孤城……未戰先退!這實在不是一個好主意。但在兵力絕對劣勢下,也不失為一種戰術。決策權交到王平手裏。王平聽後,大聲説“不”!他認為,漢中離涪城1000餘里地,曹魏軍隊佔據陽平關,對漢中有極大威脅。王平拿出來的辦法是,派兩路人馬靠前據守,自率後備軍。兩軍接戰時前後呼應,對峙幾天涪城救兵就能趕到,合兵一處就可抵抗曹魏軍隊。王平説:“此為上策!\"不過,對這個部署只有護軍劉敏表示贊成。但軍令如山倒,心懷疑慮的其他將領最終也分頭行事了。此時,曹魏大軍內部發生爭執。起因是蜀道行路難,軍需運輸難上加難。尤其是蜀漢涪城援軍到來,大將軍費禕也率兵從成都趕來,各關隘山口均有重兵把守,曹魏軍需運輸寸步難行。對此,曹魏營中分“撤軍派”和“進攻派”,兩幫人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曹爽聽取“撤軍派”的意見宣佈撤軍。結果被以逸待勞的蜀漢軍隊一通伏擊,曹爽率部數次苦戰才撤回……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王平鎮守漢中的策略大獲全勝。如果王平的舉措失當,結果會是什麼?也許,蜀漢提前19年就滅亡了。3、王平的存在感為何較差儘管兩次出現在轉折點上,直接改變了三國曆史的走向,有一個事實卻不容否定:作為蜀漢政權後期的重要將領,王平的名聲似乎趕不上張翼、廖化,也趕不上同期擔任相同責任和任務的馬忠、鄧芝。是什麼原因導致王平存在感較差呢?先通過王平的出山之戰來找一下原因:228年諸葛亮北伐,馬謖被派去守街亭,作為降將的王平出任先鋒。馬謖舍水上山佈陣,王平規勸未果,此後馬謖兵敗。王平鳴鼓虛張聲勢,造成伏兵假象,率部安全返回。在這個過程中,王平似乎已盡到責任,規勸馬謖,安全自保,戰後得以升職。不過,總感覺少了點兒什麼。王平曾是曹魏名將夏侯淵的屬下,戰敗後被劉備收服出任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當年趙雲賴以起家的位置。這説明在蜀漢陣營裏,王平最初就受到劉備的信任,況且還是名將夏侯淵的屬下,居然無法成功勸説一介書生馬謖?究其原因,是馬謖背後站着諸葛亮。這才是王平規勸未果的根本原因——王平是唯上的人,並且不自信。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設想,如果王平的性格多些魏延式的果敢,加之自帶的忠勇性格,將是什麼樣子?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王平如此“低調作人”的呢?原因是文化水平太低。王平出身平民,自幼投軍,“生長於戎旅,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這樣看來基本就是文盲。儘管“口授作書,皆有意理”,通過口授發佈的軍令都在情在理,而且“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説不失其指”,讓人讀《史記》、《漢書》中的人物傳記,聽後就能明白其中大意,論説起來也不失主要意思。但是,自知以這樣的文化水平,是無法同其他將領相提並論的,因此王平“為人自輕”,異常低調,如此一來就存在感較差了。曾在蜀漢任職,對各將領均有所瞭解的陳壽,在寫《三國志》時評價王平大局觀較差,性格多疑。大局觀較差,也是受限於文化知識水平較低,性格多疑自然不相信他人,在後繼人才的培養無法盡心盡力……這就是王平。兩度改變三國曆史走向,存在感又較差的蜀漢名將。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14 字。

轉載請註明: 蜀漢後期名將王平,兩次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為何存在感仍較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