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瘋狂的學科培訓

別了,瘋狂的學科培訓

■ 專欄

公立學校和政府積極補位,“雙減”政策在中國社會的認同度達到了新高度。

“破局2021”——沸騰年終策劃系列①

2021年4月初,聚焦教育競爭的電視劇《小捨得》開始上線熱播。荒誕的是,《小捨得》試圖告訴我們教育競爭和過度雞娃是錯的,但很多觀眾反而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不讓孩子參加校外培訓和“教育軍備競賽”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風險。

今年5月,幾乎就在《小捨得》迎來大結局的同時,“雙減”這個關鍵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公共輿論之中。5月21日,《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審議通過。7月24日,《意見》全文公開,標誌着“雙減”政策的正式落地。《意見》明確指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當天,相關企業股價大跌。

事實上,“天下苦學科培訓久矣”固然是一個社會共識,但“中國家長”從來都不是一個集合概念,在共識之中也隱含了無數相互牴牾的利益訴求。因此,在作為普遍性的“雙減”政策背後,如何接受和容納這種多樣性,考驗着一個社會精細管理的能力。

在“雙減”政策剛剛出台之後,很多家長最關注的其實還是校內教育如何“補位”以滿足學生多樣性需求的問題。隨後,除了延遲放學時間外,很多地方出台了“暑假託管服務”,指導學生在校完成暑期作業的同時,開展閲讀、美術、書法等活動。在公立學校和政府積極補位的情勢下,至此,“雙減”政策在中國社會的認同度達到了新的高度。

“雙減”政策應當是一個進行時,在落實推進中不斷髮現問題和自我進化,不斷回應中國社會不同羣體的“精細化需求”。從這個理念出發,我們可以關注的事情還很多:當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大量轉業,社會如何更加妥善地解決他們的工作問題,而不是嘲笑他們入錯行;取消校外培訓是一個國家大政,但像俞敏洪他們這樣的從業者,公共輿論是否應當為他們的體面退出和尋找新方向鼓更多的掌,而不是嬉笑和譏諷;對於天賦過高或跟不上學校教育的孩子,“雙減”政策能否滿足正常輔導的多樣性需求,比如,北京最近就建立了公辦老師網上輔導平台。

此外,我們固然要為公立學校積極補位喝彩,但老師們由此多出的負擔和減少的休息時間如何妥善對待;是否要支付合理的“加班費”;同時以更大的力度擴招老師……在長期堅持“雙減”政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讓“雙減”變得更有包容性,容納更豐富的多樣性。如此,當我們在2021年歲末向瘋狂的學科培訓説再見之時,我們的揮別姿勢會更加堅定、自信與勇敢。

□張明揚(媒體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4 字。

轉載請註明: 別了,瘋狂的學科培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