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戰役前,毛澤東為什麼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

1948年5月初的城南莊會議,毛澤東同意粟裕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江北打大仗後,在5月21日給陳、粟和劉、鄧等的電報中這樣明確:“以殲滅五軍為夏季作戰之中心目標”,“粟裕全權指揮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縱之作戰,並指揮許、譚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劉、鄧擔負鉗制十八軍使不能東援”。電報還特別指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

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的電報為何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呢?

豫東戰役前,毛澤東為什麼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

一是毛澤東早在城南莊會議上,即明確表示華野由粟裕“來搞”,陳毅雖仍掛名華野的職務,但必須去中原局。

原本上,毛澤東的大戰略是準備派粟裕率三個縱隊先行過江,之後再第二批跨入,組建東南野戰軍。而同意粟裕的戰略建議後,原來的大戰略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對人事上的調整,以適應新的任務變化。基於此,毛澤東在城南莊會議結束時,找粟裕談話時明確指示:“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

儘管粟裕再三請求讓陳毅仍回華野,毛澤東還是堅定地説:“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志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軍區、中原局工作”。 最後在粟裕提出“陳毅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要繼續保留”時,毛澤東雖然同意,但還是表示“那邊工作很需要他,現在必須馬上去”。

透過毛澤東與粟裕的談話,可以看出,不管陳毅掛不掛華野的職務,中央已決定調派他到中原局工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參加自此之後粟裕所組織指揮的戰役,自然也是題中之義了。

豫東戰役前,毛澤東為什麼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

二是針對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領導力量薄弱實際,劉伯承、鄧小平曾電請中央派陳毅加強到中原局,以便“建立起經常性工作”。

劉、鄧自千里躍進大別山後,我南線的戰略重心也隨之轉向中原。隨着劉鄧、陳粟、陳謝大軍成品字型戰略攻勢,中原地區雲集了我數十萬大軍。這就有個地方工作、財經工作、支前工作等一攬子工作需要統籌的問題。

早在1948年2月,劉、鄧即向中央建議華野的鄧子恢“主持中原各區,首先是三部分野戰軍的財經事宜”。而據《陳毅傳》記載:在城南莊會議之前,“劉、鄧來了一相應的大動作:發電中央請調陳毅到中原工作。劉、鄧稱:中原轄區甚大,領導力量極嫌薄弱”。

我們很難界定,毛澤東派陳毅到中原局工作,是根據劉、鄧的請求決定派去的,還是毛澤東本身早就有了派陳毅到中原局的考慮。但至少在這一問題上,毛澤東和劉、鄧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5月30日,陳毅與鄧子恢帶領4700名幹部離開濮陽前往中原履職。自此,陳毅便離開他一直戰鬥的華野。

豫東戰役前,毛澤東為什麼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

三是毛澤東雖同意粟裕三個縱隊暫不過江,但給他賦予了很重的殲敵指標,既然是粟裕立的“軍令狀”,那麼便放手讓粟裕來獨立完成。

粟裕在他的《戰爭回憶錄》當中,提到毛澤東採納了他的戰略建議後時説:“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採納了關於第一兵團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議,陳毅同志又要暫時離開華野,我深感自己的擔子沉重,覺得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戰場上的勝利來回答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殷切期望。”

的確如此,毛澤東雖同意了粟裕的戰略建議,但同時也給他賦予了相當高的殲敵指標。這一指標是“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當時國民黨一個旅相當於整編前的一個師,大約在8000人左右,十一二個旅大約10萬人,相當於粟裕當時指揮的部隊總數。可見,毛澤東賦予給粟裕的作戰任務到底有多麼重。

為給粟裕創造一個更好的指揮環境,毛澤東決定陳毅不再參加粟裕指揮的作戰,以便讓粟裕徹底放手去籌劃和指揮。一如東北時的林彪一樣,將黨政軍大權一攬子交給林彪。毛澤東在用人方面常有大手筆和超常之道。何況,古今歷來如此,誰立的“軍令狀”,那麼就由誰來擔綱領命。這一次調開陳毅,給粟裕壓擔子,激發粟裕的激情與鬥志,同樣也是如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3 字。

轉載請註明: 豫東戰役前,毛澤東為什麼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