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中正劍”就是國軍在1933年至1946年間着軍官常服時佩戴的一種短劍。因為最初的這種短劍系蔣介石所贈,並在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於是久而久之便有了“中正劍”一稱。到後來這短劍愈發普及,乃至於將並非蔣中正所贈的,也都以“中正劍”稱之,於是這“中正劍”便成為民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短劍的代名詞了。中正劍起自於1933年舉辦的廬山軍官訓練團。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廬山軍官訓練團開辦時搭建的“軍人魂”牌樓中正劍又被稱作“軍人魂”,是與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團宗旨緊密相關的。蔣介石在《軍官訓練團訓練的目的和方針》訓詞中,明確説到,這次訓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尋着我們軍人的靈魂,再來挽回我們整個國家的靈魂!”鑄造軍人魂,是這次辦團的主旨。該團的一切活動,從外在的到內在的便都圍繞這一主旨進行。軍官訓練團團址海會寺前約兩百米處,專門建造了一座木牌坊,牌坊上高懸的是蔣介石手書的“軍人魂”;軍官訓練團第一期結業時,蔣為全體學員頒發的紀念章上,銘刻的有“軍人魂”;給全體參訓的軍官頒授的短劍劍身上,鐫刻的還是“軍人魂”。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左為廬山軍官團頒發之“軍人魂”紀念章,右為“軍人魂”短劍廬山軍官訓練團前三期所贈中正劍,與後來流行的中正劍有着很大的差別,從外觀上看簡直判若兩物。由於製作倉促,劍鞘就是借用了很一般的刺刀的刀鞘,劍柄也就是用兩片厚電木鉚接而成,劍身扁平,無血槽,整劍毫無美觀可言。最初給軍官頒授短劍,儘管數量奇大,但仍未能在全軍普及,且短劍的制式繁雜不一,直到1936年初頒行《陸軍服制條例》,才將短劍作為軍官(含見習軍官)和軍佐着裝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使之成為在全軍執行的硬性規定。該條例第十九條明確要求:陸軍官佐著用軍常服時,束武裝帶,帶領章,佩短劍。但閲兵或指揮時,軍常服得佩軍刀。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最初配發於廬山軍官訓練團參訓軍官的軍人魂短劍同樣是這個條例,對短劍的規格,也有了第一次明確的規定: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釐,護手厚三公釐,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釐,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公分二公釐;劍柄用玳瑁制,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上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製鍍金不鐫花紋,鞘身為魄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銅平鐫花紋,鞘口包銅長三公分二公釐,鞘尾包銅長六公分,劍刃長二十六公分,劍柄與劍鞘相連接處置彈簧開關一。規定是有了,不過事實上的情況與法規上的條文仍然有出入。由於製作單位的不同和佩劍者喜好的不同,這一時期的短劍樣式只是大體上相同,即便同是黃埔學生,各期獲贈的中正劍,其細節之處也並不一律,至於各地方軍閥製作頒授的以及由個人私下定製的短劍,就更是異彩紛呈,花樣百出。從狹義的角度講,只有在劍柄上鐫刻了“蔣中正贈”字樣的短劍才能被稱作中正劍,但實際上不論是當年還是今天,人們所稱之中正劍,其概念已經外延,即將所有這一時期軍官所佩的短劍都泛稱作中正劍了。廣義的中正劍,可以大致的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蔣介石名義頒贈的短劍,是正宗的中正劍,也是狹義概念上的中正劍。包括最初廬山軍官訓練團所贈的“軍人魂”短劍,也包括黃埔軍校及各兵種學校、各警官學校、各訓練班畢業時以蔣的名義頒授的短劍,還包括以蔣的名義個別贈予的短劍。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鐫刻着蔣中正名字的中正劍第二類,是國軍制式佩劍,也稱“梅花劍”,因劍柄上有三朵梅花而得名。此劍不論劍柄還是劍鞘均無銘文題字,也就是説它並不屬於某個人贈予。因當時國軍短劍除極少數由軍政部獎給外,並不由政府統一製作配發,而是由各單位或個人自行置備,所以它要麼是由某個部隊統一製作配發,要麼是由個人定製的。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制式梅花劍第三類,是以蔣介石以外的某個軍頭的名義頒授的短劍。有人將其稱作“亞中正劍”,有一定道理。高級將領向自己的部屬頒授佩劍佩刀等做法古已有之,此時也並沒有新的限制,因而除了蔣介石頒授的中正劍,各地大小軍頭也頻頻效法,紛紛製作類似的短劍向自己的屬下大量頒授,閻錫山、韓復榘、何健、劉文輝、馬步芳、楊虎城等,都有大量短劍贈給自己的部屬,甚至有些小的軍閥或某個師長、旅長、團長,也紛紛製作各具特色並鐫刻上自己名字的短劍下發給所屬帶兵官,因之形成這一時期的軍官佩劍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為今天的短劍愛好者提供了極大的收藏空間。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從左至右分別是楊渠統、王瓚緒、郜子舉等小軍閥贈給部屬的短劍中正劍的設計初衷便僅僅是裝飾,而非作為兵器使用的,因而絕大多數並不開刃。其材質也差,拿在手裏輕飄飄的,遠不如日本鬼子人人必佩的30刺刀那麼利市。用作近身搏鬥,估計不會有什麼自信。因有部分中正劍的劍身上刻有“成功成仁”的字樣,坊間又有人將其稱作“自殺劍”,説是蔣校長髮這把劍的目的是要佩劍者戰敗時用以自裁的。這一説法不知出處何在。當然用其自殺也許能行,但得需要有足夠的自虐心理才行,因為用它來一下便結束自己的生命,還真的不容易。國軍將領戰敗自殺,多選用勃郎寧手槍,而不用中正劍。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短劍的佩戴是有要求的。《陸軍服制條例》規定:短劍用插袋佩掛,插袋以深絳黃色細皮兩層制之,袋口上面兩邊綴小皮帶一條,兩帶帶端均具復釦針及針孔,繫於武裝帶左側之下。和當時的任何事物一樣,有章不行的現象也體現在短劍的佩戴上。可能和這中正劍的佩戴比較麻煩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中正劍除了裝飾以外並不能像勃郎寧手槍那樣具備戰鬥或自衞的功能,因而許多軍官大概是不願意佩掛,今天我們看到的歷史照片中的國軍軍官,佩短劍的卻遠遠少於不佩短劍的。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何應欽在受降典禮上,可見其佩戴之短劍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國軍軍服又一次改制,軍官武裝帶取消了,沒了武裝帶後,中正劍沒處佩掛,因而佩劍制度也相應的取消了。中正劍當年極其氾濫,遠沒有傳説中那麼稀罕。因為最初的這種短劍系蔣介石所贈,並在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於是久而久之便有了“中正劍”一稱。到後來這短劍愈發普及,乃至於將並非蔣中正所贈的,也都以“中正劍”稱之,於是這“中正劍”便成為民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短劍的代名詞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8 字。

轉載請註明: 蔣介石的“中正劍”:只是軍官配飾,當年並不稀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