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就是爆發於公元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它被賦予不同的涵義,但又與世界格局緊密相關。在中國,它被視為日俄爭奪在華權益的帝國主義戰爭;在日本,它被視為雖勝猶敗的慘痛記憶;在俄國,它被視為沙俄政權腐敗無能的證據;在英國,它被視為大國平衡戰略的遠東部分;而在全球史中,則被視為西方霸權從峯頂開始滑落的標誌。
日俄戰爭的根源要追溯到半個世紀以前,6萬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擊潰70餘萬俄軍,使俄羅斯在歐洲和西亞的擴張方向被封堵,他們只得將注意力集中在東亞。公元1895年,迅速近代化的日本擊潰了清帝國,試圖奪佔遼寧和山東。為阻止日本,俄國立即與清帝國締結同盟密約,並且通過組織“三國干涉還遼”,獲得了諸多滿洲權益,處於弱勢日本還不得不同意,將朝鮮39度線以北劃為俄國的勢力範圍。 (注:滿洲為地域名稱,包括現今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
日俄的膠着狀態很快被義和團運動打破,八國聯軍侵華前夕,正在進行布爾戰爭的英國無暇領導聯軍,便推舉日本提供聯軍主力,這一方案實質是為了制衡俄國。然而,在聯軍侵華的同時,俄國仍然派遣20萬軍隊南下,很快就全殲9萬清軍,奪佔了滿洲全境,這一地區的面積高達120萬平方公里。
此後,俄國雖然迫於英國壓力,承諾兩年內撤軍。但沙俄無意履行條約,在加固了與法國同盟關係以後,便不斷加固要塞,並且派遣總督進行直接統治。英國非常惱火,但中國的無防禦力已極為明顯。於是,英國和日本締結同盟協定,開始扶持日本對抗俄國,尤其在海軍方面予以幫助,使得日本六六艦隊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日本軍事力量的迅速提升歸功於從清帝國取得的鉅額賠償,以及國家債券的發行。得到英國的支持後,日本為了準備這場戰爭,不僅透支了未來十數年的財政,民眾還用畢生積蓄購買國債以支持政府,同時,日本引進了英式訓練方法,使海軍在大風浪的天氣裏也能有良好的炮擊命中率。
對於日本來説,這種透支未來的黷武政策必然會引起國民經濟的崩潰,無法長久保持,因此日本急於求戰,對俄國態度越來越強硬。沙皇雖然認為時間越推後,對俄國越有利,但隨着國內無級階級革命的加劇,他越來越想通過一場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伴隨着雙方談判破裂,清帝國宣佈中立,日本卻率先發動了攻擊,包圍、封鎖了俄國太平洋艦隊所在的旅順港,並發動了一次次自殺式突襲,使203高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絞肉場。當日軍以傷亡6萬的代價攻克旅順港、殲滅俄國太平洋艦隊後,意味着日軍奪取了制海權,保障了後勤運輸,可以毫無顧忌的向滿洲發動攻擊。
儘管俄軍在旅順戰敗,卻成功拖延了時間,38萬俄軍已在遠東完成集結,沿着鐵路線南下,而日本的戰略儲備即將消耗殆盡,政府和民間也早已窮竭財力,軍隊很快就要無以為繼。既然打不了持久戰, 20餘萬日本軍隊索性北上迎擊,尋求決戰。清帝國覺察到日本的困境,派遣軍隊加入日軍作戰。
隨後,俄軍與日清聯軍在瀋陽會戰,物資充足的俄軍一度看到勝利的曙光,但隨着日本機動部隊切斷俄國補給鐵路,士氣低落的俄軍不得不向後撤退,戰略優勢轉向日清聯軍。另一方面,俄國陸軍雖然陷入被動,但沙皇寄厚望于波羅的海艦隊,假如這支艦隊能夠打敗日本海軍,奪取制海權,俄軍就能切斷日軍補給,贏得戰爭。
然而,當這支艦隊遠隔重洋、繞行好望角,經過7個月的航行抵達東亞後,立刻遭到日本艦隊的猛烈攻擊。俄國海員在大風浪天氣下命中率奇低,未能在日艦轉換陣型時取得決定性戰果,當日軍成功將海戰引向T字戰時,船艦數據強於日本的俄軍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最終,日軍以損失3艘魚雷艇的代價幾乎全殲俄國艦隊。
日本在戰場上的勝利未能阻擋國內經濟的崩潰,高額的債務使得日本進退維谷——日軍實際已無力繼續作戰,而俄軍主力還在歐洲尚未行動。英國和美國不願俄國重掌主動,於是藉機出面調停。
俄國不敢與英國、美國發生直接衝突,表態願意接受英美條件,從滿洲撤軍,但對日本卻態度強硬,即不賠償,又威脅要繼續進行戰爭,以此分化日英同盟、保全帝國顏面。與此同時,清帝國的軍隊和土匪已在實際上接管了滿洲的大部分土地。日本無奈之餘,也只得接受。一年後,雙方在美國的朴茨茅斯簽訂和約,議定俄國勢力退出中國滿洲,其在滿洲的權益轉交日本。
由於日本實力不足,無法保全戰果,清帝國實質上成為最大的獲益國,幾乎兵不血刃地就收回了高達120萬平公里的土地,但日俄戰爭也給中國人民帶來重大災難,日軍缺乏補給,俄軍兇殘成性,每到一處,便將城市、村落洗劫一空。這是清軍能夠迅速填補俄軍撤離帶來的權力真空,接管滿洲的原因所在,也是國人至今將其視為國恥的原因之一。
日本雖然是戰勝國,但付出的代價過於巨大,得到的收益遠小於預期,於是引發了全國的暴亂,政府、報社、教堂,甚至六成以上警察局都遭打砸和焚燬,騷亂持續了兩個多月,舊內閣垮台,新內閣順勢推行民族主義,導致日本向軍國化的方向大步邁進,為日後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然而,儘管俄國勢力退出了滿洲,憑藉着其在蒙古和遠東的巨大影響力,隨時能夠重新介入;清帝國享有主權,卻缺乏力量維持朝廷在滿洲的首要地位;日本不僅佔據了朝鮮和遼東鐵路,還派遣先遣隊四處探礦和墾殖,已將滿洲視自身勢力範圍;英國為貫徹大國平衡戰略,繼續在威海衞租借軍港,以供軍隊投放;美國則主張門户開放,人人有份,讓滿洲形勢更加錯綜複雜。
總之,這場讓中國收復百萬國土,讓孫中山大為振奮,併成為世界歷史拐點的一場戰爭,卻由於種種原因成為了晚清國恥,不停地敲響警鐘,使得當代中國人對團結和自強無比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