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天氣轉涼,山村裏的早晨如果不披上一件長外套,很容易感冒。清晨5點,李為平就起了牀,倉促做好早餐,一般是稀粥或者頭天晚上就準備好的麪條,吃完後,她就騎着今年新買的二手電動車,送小兒子到鄉里的初中上學,幾十分鐘後再返回家,收拾收拾就往學校趕。李為平是一名代課教師,在河北省阜平縣崔家莊中心小學任職,今年是她任教的第31年,仍未轉正,一個月工資1210元。今年教師節,李為平又一次被評上縣優秀教師,在表彰大會上接受獎評。中心小學是崔家莊附近唯一的小學,周邊鄉里的孩子也會送到這裏上學,很多是留守兒童,李為平以前不是沒想過換個職業,但孩子們都和她親,她説,“我這輩子都是教師了”。
51歲的鄉間代課老師李為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31年,一直是代課老師
崔家莊中心小學裏分幼兒園和小學部,由李為平和另一位老師分管大班和小班。大小班一共有36名孩子,李為平是大班的老師,前不久,另一位老師還沒到職的時候,兩個班級一直都是由李為平負責。
“大小班的孩子們都和我親,他們都聽我的話。”李為平説。
作為一名教齡31年的代課老師,李為平並非一開始就教幼兒園。
1990年,19歲的李為平從中專學校畢業,進入當地小學任教,教過語文,也教過數學。2012年,李為平送走了她的最後一屆畢業班,調往崔家莊中心小學幼兒園,成為幼兒園的代課教師。
幼兒園上課時間稍晚些,9點開課,李為平總會早到10分鐘,在門口迎着被家裏大人送來的孩子。村裏的孩子多為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帶着,李為平和每個孩子的家長都很熟,會在碰面的時候聊上幾句。
“很多老人疼孩子,想知道孩子在學校裏都幹些什麼,我經常和他們一塊聊天,多講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是想讓他們放心。”李為平説。
“孩子很喜歡李老師的。”一名送孫子來上學的老人説,“李老師很有耐心,把小孩子都管得乖乖的。”
李為平帶着孩子們上課,後面的板報也是她畫的。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李為平的課上,孩子們都很聽話,很少吵鬧。一天幾節課的時間,她會帶着孩子們讀書、唱歌、做遊戲,也會給班上的孩子留出一些時間,在座位上玩玩具。李為平説:“對幼兒園的小朋友,最主要的是耐心,他們不需要學多深奧的知識,我們老師就是做些引導,音樂、美術、舞蹈這類的,多讓他們體驗,培養興趣。”
王梓諾是李為平班上繪畫學得最好的一個小女孩,開學第三天,她在紙上畫了學校,並拉着給李為平展示,她晃晃頭上的兩個小辮兒説:“我喜歡李老師,因為她好。”平日裏,李為平都會給班裏的小女孩扎頭髮,為此,她還特地買了一堆綁頭髮用的髮圈放在教室裏,“孩子們都要我幫她們綁辮子,有的還會故意把自己本來綁好的拆掉,就我要來。”李為平説起這些,笑得很開心,手上還不忘替班上的小女孩扎着小辮。
51歲,一直沒能轉正
代課教師,指的是在公立學校中沒有事業編制的臨時教師,多分佈在比較貧困的鄉村地區。不少偏遠地區因為資金和編制名額問題,公辦教師少之又少,代課教師就來填補空缺。通常情況下,代課教師無法享受和正式教師一樣的薪資待遇和福利,更沒有晉升的通道和可能。
李為平告訴記者:“我教師幹了31年,工資從最開始的一個月70元,到後面150元、300元、600元……現在是一個月1210元。”
在李為平過往的履歷中,她曾多次獲得縣優秀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但由於代課老師的身份,她不得不面臨着與在編教師收入的巨大差異。李為平説:“每次發工資我都躲在角落裏,生怕他們問我,每次聽他們説又拿了多少工資,又得到了什麼補貼,我心裏就很難受。”
在當地,正式的在編老師,教齡25年以上,一個月的工資是4000多,就算是新入職的教師也有2000-3000元的月收入。“心裏還是不痛快吧,就覺得自己做同樣的事情,付出同樣的心血,卻沒有得到一樣的對待,覺得很難過。”李為平説。
在李為平從業的31年間,一共遇到過三次轉正的機會,可是出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199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通知》,要求全面貫徹“關、轉、招、辭、退”五字方針,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開始通過轉正或者辭退的方式,結束“民辦教師”的歷史,不少民辦教師得以轉正,成為在編教師中的一員。但即便是擁有教師資格證、學歷證明等資料的李為平,卻因為沒有代課教師轉為民辦教師的相關通道,失去轉為在編教師的機會。
和孩子們在一起很幸福
據李為平估計,河北阜平全縣可能有200多名尚未轉正的代課教師,他們都面臨着轉為在編教師的困境,李為平説:“我今年已經51歲了,再過幾年就退休了,只求退休後能有個生活保障。”
李為平也動過轉行的念頭,“也想過就辭不幹了,現在外頭給人打工多少都能拿個2000多,但只是想想,心裏從沒有真正放下過教師這個職業。”李為平説,“我覺得我這輩子就是教師了。”
崔家莊中心小學是崔家莊附近唯一的小學,周邊鄉里的孩子也會送到這裏上學,幼兒園的門在小學大門的左面,需要拐進一條石子路,一道鐵門後面,便是學校的操場。
崔家莊中心小學。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李為平説自己很喜歡小孩子,平時總愛帶着他們唱歌、做遊戲,有時也會帶着孩子們在操場跑一跑。剛開學,李為平就帶着孩子們復習了上學期新教的舞蹈,這是她用兒童歌曲《小燕子》編的一段舞,班上的孩子聽着李為平的口號起立、排隊,“我覺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看着他們天真的笑臉,我感覺自己也變得年輕了,和他們在一起我感覺到很幸福。”李為平説。
下一週,李為平的班上還會發放課本供孩子們學習,“到時候就又要忙起來了,這些小繪本里的知識怎麼傳遞給小孩,我得提前多做做功課。”
等豐收,也等轉正
李為平的丈夫和大兒子在外打工,平日家裏就她和小兒子兩個人。她的家就在學校不遠處,順着一個小土坡爬上去,就能看見一座一層的平房,房是2016年翻蓋的,當時有農村危房改造的政策,李為平家的老房子早就四處漏水,符合政策,翻蓋新房,可以獲得2萬多元的政府補助。這些補助讓她下定決心蓋房子,“當時實在住不下去了,一下雨房頂就漏水,我在屋裏拿鍋碗瓢盆接水。”
比起公路對面的大樓和庭院,李為平的家顯得十分質樸,因為資金的問題,李為平到現在都沒能修上大門和院子。“圍牆、大門、院子這些以後再説吧,現在經濟條件還不行,小兒子快上高中了,到處都需要錢,哪兒有錢修這些。”李為平説。
下午4點半,李為平下班了,她把電動車停在門口,這是她在同村人那裏買來的。“電動車也貴,但要送孩子上學沒辦法,我花幾百塊錢買個二手的,人家不要了,我拿來換個電瓶接着用。”
李為平家的前面是一片小菜園,種着花生、番薯和幾棵果樹。李為平説:“自己種點菜,便宜也方便。”門口趴着家養的一條小黑狗,見人也不大鬧。它很喜歡圍着李為平,總在她腳邊打轉。她還喜歡在家門口養上幾盆花草,家門前最多的是大麗花,這會兒開得正豔,紅色映襯着李為平逐漸濕潤的眼。
説着説着,李為平的眼眶濕潤了。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夕陽斜照肩頭,李為平的聲音有點哽咽,她説:“我也快退休了,也想過不同的結果,總之到現在了,希望能夠等來一個機會吧。”
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