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及時評上高級職稱、評上名師,不是教師不優秀,而是另有原因。
因經常要出外講課講座,也就跑了好多的地區和學校,接觸了許多不同地方不同類別的老師,和一些教師也就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對他們的工作狀況、所思所想有了一定的瞭解。
那些教師對我除了羨慕,更多的是對自身教學生涯的感嘆。他們羨慕我30出頭就評上了高級,40出頭就評上省特級和正高級;這些對他們來説有點高不可及。難道這些地區的教師自身素質就這麼弱嗎?非也!
和我保持良好關係的幾名教師,我覺得他們對教育教學充滿着熱情,而且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很是獨到,教學科研、課堂教學、教學質量在當地都是響噹噹的,可惜年齡和我差不多,卻至今仍然是一級職稱,甚至有二級職稱的。他們對此很是感嘆,更多的是失落。
我問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裏?他們説,職稱名額實在太少,學校可參評教師多,基本在符合條件的教師中論資排輩,輪到自己估計都超50歲了。至於各級名師的評審更是難於上青天。比如大市級名師、省級特級教師等榮譽稱號的評選,基層學校教師有時連報名資格也不給,怎麼評?
要想評上高級職稱、要想評上好一點的名師稱號,除了自己條件要好,還得有關係;否則就只能熬,等熬到一定年齡,高級職稱還是想評的,至於名師稱號也就算了。那麼地方教育局為什麼就不能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不拘一格降人才”呢?以便讓更多有才華有活力的教師脱穎而出,而不是讓這些教師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沉淪?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詢問過接觸過的幾位當地教育局的有關領導。教育局領導説,我們是一直非常注重年輕教師的培養的,對師資隊伍建設也是花足了功夫。但是,教育局也有非常大的苦衷,而又不能明説。
到底是怎樣的苦衷?有一位蘇北小縣城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的解釋也許是一個很好的答案。這個小縣城地方經濟比較差,教師待遇自然要差一點了。但蘇南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大量招聘各地名師,只要有高級職稱的,有名師頭銜的,當然是越高越好,只要符合年齡要求,經過考核都錄用。
當地教育局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名名師,一旦稱號落實不出三年,那名名師就跑到蘇南去了,前些年幾乎是評上一名就跑掉一名。當地政府覺得教育局總是為他人作嫁衣,對教育局很有意見。
教育局也沒法,只得在高級教師評審和名師選拔上有意識地卡年齡,年輕一點的允許申報但評審過的幾率很小。當地教育局並不是不承認那些教師優秀,而是害怕他們年輕有優勢,評上就跑路。等到那些教師年齡漸大,即使評上也跑不出去了。
原來如此!但這絕對不是合理的方法。為什麼一拿到高職稱、名師稱號就要跑路?難道怪那些教師嗎?當然不是!這個涉及教師的待遇了,而這個待遇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這裏不便論述,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