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現在高考什麼最強,肯定是考上清華北大最強。但是在古代,在科舉裏面考上進士和高考裏面考上清華北大到底哪個更難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恐怕是科舉更難。
根據統計,我國古代每三年才能錄取488個進士,但是我國一年就可以錄取6500多個清華北大的考生,也就是説考上進士的可能性比考清華北大還低90%。
可見考上進士有多難,但是有趣的是,在古代,經常出現一家人裏面很多進士,甚至父子三人都是進士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以明代江西為例,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科舉可是要選地區的
要説古代科舉那可是一項全國性的考試,但是這個考試錄取率不同地區可是天差地別。以江西為例,江西在科舉考試方面自宋以來就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宋代及明清時期的進士總人數均排在全國第二,且成績優異,名人輩出。有明一代,江西共有2719名進士,其中17名狀元、18名榜眼、22名探花。
甚至出現過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均來自江西的盛況,如建文二年及永樂二年的殿試前三名都是江西人。以此可見,在明代全國15個直省中,江西科舉考試不僅在數量上取得了相當的成績,質量在全國亦名列前茅。
根據統計整個明朝,江西的狀元佔到了總數的19%,接近五分之一,榜眼探花也都分別為20%,24%。幾乎位居全國第一,也就是説如果你生在了江西,那麼恭喜你,你科舉考試的成功率可比其它省份的人高多了。
而且就算在江西省內,這個人數也是相當不平均的,明代江西進士分佈的不平衡性首先體現在地域分佈上,吉安府、南昌府考中進士人數在全省瑤瑤領先,兩地考中進士人數達1443人,佔全省的53. 07%,超過全省錄取人數的一半。
撫州府、饒州府、廣信府、臨江府、建昌府作為第二梯隊依次排列,人數均超過100人,考中進士人數總共976人,佔全省35. 9%。作為第三梯隊的瑞州府、九江府、南康府、袁州府、贛州府、南安府人數均不超過100人,人數總和僅佔全省11. 03%。
這也就是説,如果你要是江西吉安和南昌人,那麼就要恭喜你了,你的科舉成功率又上升了一大截,堪稱考場精鋭中的精鋭,考試精英地區出身。大致和今天的超級中學有一拼,那麼科舉對於你來説就相對容易多了。
二.科舉投胎也是一項技術活
明代江西的進士還有個特點,就是家族化。即為一家人裏面經常出現進士,比如説父親考上了,兒子考上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經過統計可以得出結論。明代江西進士家族中,只有兄弟進士的一代進士家族共27個,佔22. 3%,二代進士家族達77個,佔63. 6%,超過明代江西進士家族總個數一半,而後隨着代數增加,家族個數鋭減,三代進士家族共14個,四代進士家族2個,六代進士家族1個,明代江西進士家族中無五代進士家族。
另外,筆者發現,除去一代進士無斷代情況外,其餘代數家族出現了或多或少的斷代情況,並不是所有的家族都能連續每代都出現進士。
這些進士家族也呈現出極強的地域分佈性,比如説明代江西進士121個家族中,共有18名榮登鼎甲,14個家族出過一甲進士。
二甲進士130名,三甲進士155名。其中吉安府共有11名一甲進士,其中4名狀元、2名榜眼、5名探花,如此成績讓無論進士人數還是進士家族個數均在第二位的南昌府亦望塵莫及。
二甲進士50名,亦排全省第一,只有三甲進士人數被南昌府超過,共41名。南昌府雖在一甲中無任何領先之處,甚至沒有出過一名狀元,但其二甲和三甲人數是其他地區無法超越的。其他地區中,廣信府、建昌府分別有一個進士家族外,進士人數均無法和吉安府、南昌府相提並論。
在明代的江西吉安,出身於進士家族的進士人數佔到了進士總人數的12.47%,出身南昌則為14%,其餘地區也都在13%上下。
可以説如果你家族裏面出了一個進士,你就比其它家族裏面沒出過進士的人考上的幾率高了好幾倍都不止。
那麼為何明代江西的進士集中於南昌和吉安,又為何家族裏面有人中了進士就容易產生家族進士呢?其實這和五個因素都有關係,我們下面不妨繼續分析。
三.人口 資源 傳統 教育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在筆者看來主要和以下的五個因素有關係:
(1)進士家族是在進士的基礎上產生的,進士人數的多少以及密集程度直接決定了進士家族的地域分佈,吉安府及南昌府在明代共出1443名進士,佔全省人數的53. 07%,進士家族共有73個,佔全省家族個數的59. 83%,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中進士的人多,自然進士家族多,很好解釋。
及密集程度直接決定了進士家族的地域分佈,吉安府及南昌府在明代共出1443名進士,佔全省人數的53. 07%,進士家族共有73個,佔全省家族個數的59. 83%,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中進士的人多,自然進士家族多,很好解釋。
(2)明代吉安府、南昌府經濟發達,人口亦多於其他地區。“南昌府、吉安府的應徵糧税分別為50萬石、44萬石,在全省排一、二位,且糧額數在全國也居於前列。”
從納税來看,南昌和吉安的水平僅次於明朝的蘇淞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三角洲),另外,當時“吉安府人口超過200萬,撫州府120萬,南昌府110萬,排在全省前三位,撫州府排名第二。”
人口基數大,為科考提供了強大人力資源,而經濟的發達為學子的科考提供了物質基礎。這也是吉安府、南昌府進士及進士家族數量遠超其他地區的基礎條件。沒糧食誰能讀書啊。
(3)南昌府作為江西的省會地區,大量的官僚、貴族聚集此地,且經濟支持和教育支持優於其他地區,這些人為了將來家族能夠長盛不衰自然要督促子弟讀書了。
(4)教育重視程度的差異。學院是進士的搖籃,明代幾乎所有的進士都來自地方書院。《明史》中記載:
“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薦舉榜招之,銼選以佈列之。天下人才盡於是矣”。
據統計,“明代江西共有書院326所,吉安府88所,南昌府42所,饒州府41所,排全省前三位。”甚至在全國範圍內密度都算大的,自然教育質量高,進士多也不足為奇。
(5)進士及進士家族的反哺。進士在考中功名後,往往會更加推動家鄉地區的教育發展,而
在進士家族中,則會形成族學,把自己考中進士的經歷和經驗傳授給後人,帶動後來人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的良好的氛圍,沉澱為文化底藴,並不斷的良性循環。
不過這裏大家肯定會產生疑問,科舉不是素來以公平著稱的考試嗎?為何感覺是達官顯貴容易中舉,而凡夫俗子市井小民不容易呢?這裏就得談談科舉背後的經濟因素了。
四.窮人的科舉和富人的階梯
縱觀江西的那些進士家族都有一個特徵——有錢。有錢有勢是進士家族最基礎的特徵,它表現為:進士家族的先輩們通過一定的手段,改善自身的經濟條件,以此為基礎參加科舉考試並致仕,支持後代家人或族人的學業。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是否要有經濟條件為基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參加科舉可是一項燒錢的活。
科舉考試是集中考試,鄉試要集全省生員到省城,而會試則需天下舉子集聚京師,士子趕考,不僅需要車船之費,還需要食宿之費,貧苦之家是難以承受的。
且不説駒子赴京,即使在本省之內趕考,也不是容易的事。若家族的經濟條件不好,不説進京趕考的路費、飲食,就連本省內的參試費“10兩銀子”都承擔不起,故貧苦之家很少出進士,當時的10兩銀子大致相當於普通農民一整年的收入,所以説科舉的費用可是非常高昂的。
這裏有個故事:循為員外公之仲子,自幼從其大父經歷公授尚書,員外公素貧,不能得師。循自奮力自學,府君因羣從往來,遂留為諸生,……楊一清為提學金事,識之,後舉鄉試第三,上春官不第,楊公延為其子師,己未遂成進士。
這個故事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己未年進士羅循,自幼聰穎且奮力自學,但因其父……貧窮,請不起老師,上不了學堂,若由此發展下去,必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而後,羅循因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受到岳父的重視,為其找老師,並給與經濟支持,後參加科舉考試鄉試第三,終成進士。
由此可見,參加科舉考試沒有家窮力貧的學生,只有在不斷的改變經濟條件的前提下才能通過科舉考試這座獨木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其實這裏面還有個隱藏條件,羅循的這位老師可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內閣首輔楊一清,他能夠高中估計也和這位老師不無關聯,要是沒有楊一清的栽培只怕他也無法考取功名了。
五.總結
古人科舉可不是看起來那麼公平的事,從上面大家可以知道,古人科舉投胎可是很關鍵的。實際上古代除了科舉以外,還可以廕襲官位,所以有個好父親基本上距離成功就前進了一大步了。
不過科舉成功的誘惑還是非常大的,畢竟考中科舉就是改變命運的事。然而富不過三代,要想家族長盛不衰,可不能指望代代出現天才,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家族一直興亡呢?也許這是全世界富豪貴族共同思考的問題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