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焦子宇
高考結束後,有些考生如釋重負,狂吃、狂玩、通宵不睡;有些考生失落、焦慮、患得患失;還有些考生因沒了學習動力而變得迷茫、無所事事。如何及時調整心態,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為進入大學做準備?龍華中學心理教師、國際心理諮詢師吳素娥開出了“心理調適方”,建議廣大考生適當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關注當下生活。
適當放鬆心情 方式切勿極端
考試結束後,高強度的緊張狀態會鬆弛下來,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學生無法適應。吳素娥認為,此時的考生可適當放鬆心情,但放鬆方式不宜極端。
“考完最後一門,考生在體力上會有很強的疲憊感,需要補充睡眠、補充營養。而在娛樂活動上,應選擇一些適當、積極宣泄緊張情緒的活動,比如爬山。不建議一整天或通宵玩電子產品。”吳素娥説。通宵會讓學生日夜顛倒,不利於身體健康。“有些學生認為高考是為家長考的,考試結束就意味着自身責任結束,假期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無限放鬆,這就導致暑假結束、大學開學時收不迴心。”
通過梳理考生的心理諮詢,吳素娥發現,隨着高考結束,以前安排得滿滿當當的生活忽然變得茫然無措,沒了作業和課程表,學生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對此,她建議,高考是“中點”而非“終點”。進入大學後,又是人生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考生可以在假期做家務、學會管理時間,為大學獨立生活做準備。
正常看待得失 注意力關注當下
高考結束並不意味着心理壓力消失,相反,許多考生在得知分數前,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失眠、焦慮、患得患失等情況。對此,吳素娥認為,考生需以正常態度對待,或將注意力轉移至當下,用社會實踐活動填補這種“不確定性”。
“考完試不建議考生立刻對答案。有些考生對自己成績十分關注,懸着的心總讓自己在睡前想起考試中的種種細節,導致失眠。這種焦慮情緒不是某位考生的特定心理,而是普遍現象。我們要正常對待,不要有任何心理負擔。臨牀實驗表明,越是壓抑,人們就越會控制不住地去想。這時候,考生應轉移注意力,約朋友逛街,讀幾本一直想讀又沒時間讀的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方位瞭解社會,增加人際交往實踐。”吳素娥表示。
同時,她建議,考生可結合對未來大學生活的預期做一些活動安排。“選擇跟大學專業有關的興趣點,提前瞭解專業領域。”吳素娥説。
家長需積極引導 幫孩子建立信心
有些家長在高考結束後任由孩子“為所欲為”,看似讓孩子放鬆,實則不然。吳素娥建議,家長應與孩子共同探索興趣,給予資源、平台、關注、尊重和包容,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建立自信。
“在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可以適當帶孩子旅行放鬆。通過鼓勵他們自己選擇旅行地、訂酒店、定路線等方式,培養孩子獨立性,逐步以成年人的方式學會規劃生活。從長遠看,這有利於他們大學期間合理安排時間。”吳素娥説。
此外,針對大部分家長特別看重高考成績的現象,吳素娥認為,當成績出來時,家長首先要理性看待,避免成為“負性情緒輸出源”。
“如果孩子想跟家長傾訴,那麼,要當一個合格的聆聽者,做到共情,不需要講很多道理,只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吳素娥説,“如果孩子願意跟同學傾訴,那麼就讓他們互相支持,因為同學之間是最瞭解彼此心情的。同時,家長要幫助轉移孩子注意力,讓他們做一些喜歡的事情,比如,大聲唱歌、看電影、發呆、睡覺等緩解焦慮。”同時,她建議,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法緩解學生情緒,則需要聯繫專業老師諮詢。
作者: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