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進不了前十名,就停掉所有課外班!別到三年級再追悔莫及
“三年級現象”,就像一個魔咒,讓很多父母避之不及。
教育界把這稱為,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特別的分水嶺。
今天分享的這位媽媽,家裏曾是個“牛娃”。
和大部分孩子相比,“牛娃”確實學得很超前,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
中班就開始自主閲讀,大班就看全文字的書,而且讀得很深很雜;
低年級就學了奧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題,不喜歡按照課本的方法解題......
但這樣一個“牛娃”在三年級的時候開始掉隊。
媽媽反思開始低年級超前學習的一些經歷,並詳細記錄了孩子這幾年的成長曆程。
這些經驗和教訓希望對家長們有啓發和幫助。
敲黑板、劃重點
由於忽視基本功的練習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天賦用到這會兒已耗得差不多,不得不放棄一些課外興趣班回頭來補主科;
而有些之前看起來資質平平,但家長堅持盯緊每科的學習積累,已經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則漸漸趕上甚至超越,學有餘力後還可以增加課外興趣班,全面發展..
開完三年級家長會,我想了很多很多。
孩子的表現並沒有差到要吊起來抽,而我回家大約9點的時候,他正在很認真的做作業,爸爸在旁邊教他,做完後又把課外的英語作業做了,上牀睡着已經是10點半。
像大多數的普通男孩子一樣,他不成熟,貪玩,好動,粗燥,做任何事情都憑興致,而且挺聰明。
只是在一二年級提前學了那麼多東西之後,他卻在一點一點的退步。
是的。他不但沒有進步,還在退步。
這不是他的錯,是我的錯。
在一二年級的時期,是我完全忽視了他的學習習慣。
他的基礎,只是一味的往上面添磚加瓦,看上去很華麗,甚至在外面拿過些小小的獎,結果到三年級開始坍塌。
其實我不是不知道一二年級培養學習習慣的重要性,無數過來人對我説頭兩年習慣最重要、基礎最重要;
我懂,但是我又完全不懂——到底什麼才是習慣?
我所以為的學習習慣和打基礎就是回家能迅速的寫完作業,不拖拉,答案正確;
從而方便我在學校作業之後給他加量課外內容,不要讓學校任務佔去我雞血的時間。
有過來人曾和我説,你班級成績要穩定,基礎要穩定,你學校都保證不了前十,你奧數什麼?你新概念什麼?你考什麼初中去?你雞血不下去的。
定理:
一二年級進不了前十,就停掉所有課外,只攻學校。
當時我不信,我覺得孩子不成熟,前十太難,但我不能停下課外的腳步,停下會落後,學校的只要他長大了總會好的,那麼簡單的東西怎麼會學不好?
直到現在,外面的東西,我們學得吃力;
學校的,成績也越發的難看,兩頭都有點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味道,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兩年,看似敲鑼打鼓的熱鬧,其實都被我耽誤了。
我這才開始重新審視學習習慣是什麼,原來不只是快速地寫完作業。
寫字的要求,
劃線的要求,
預習複習的格式要求和內容要求,
各種訂正的要求,
每一次的錯題整理要求,
讀課文讀題的要求,
落在書上作業本上卷子上每一筆的要求,
時間的要求,算式的要求,
答句的要求,如果沒做到後懲罰的要求,
這一切一切的要求,每一筆一劃,都是習慣。
事實上,這些習慣大部分都是靠孩子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養成,家長只需配合老師督促孩子做到,換句話説,如果這些習慣沒有養成,側面説明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是不認真的!
好習慣就是各種細節靠譜。做的越細緻,習慣養成的越好,才能爬的越高。
他從小不是自覺的孩子,是不束縛的天外來客,他完全是做不到的,我也幾乎從不要求,只要求他做完就好,我不想在這上面浪費時間。
當時,我們要弄新概念,我們要做語文全練,我們要做奧數,我們那麼多事情要做;
你可不可以學校作業做的快一點,再快一點,你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字典上找成語行麼,快速組完兩個詞就好了好哇?
諸如此類,比比皆是,現在想來,都是錯的。
三年級了,時間過去了1/4,我現在到底該做些什麼?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敲掉前兩年所有我曾經搭建的東西,重頭構建。
或許這樣的結果就是考初中我們來不及了吧,這時候自廢內功重練,也未嘗不是壞事。
每個孩子都不同,不是每個孩子一開始都適合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