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法老三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長安十二時辰》裏張小敬在當上不良帥之前是個兵,守着大唐的邊,那時大軍壓境,張小敬和其他不到十個人,硬生生抗下了很多次敵軍的進攻。説起來到也是一個信念在搞鬼,堅守着一個作為一個士兵的原則,上級沒有説退就不能退,身後是祖國,他們只能往前。
然而他們不會想到的是,引以為傲的祖國早已拋棄了他們。無獨有偶,唐朝歷史上還真的有這樣一羣人,獨守西域42年,即便在這段歲月裏,唐朝換了四個皇帝,他們也從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變成了堅韌不拔的白髮老兵,但是他們從未想過放棄。
西域邊城,風沙怒吼,白髮蒼蒼的老兵望着明月發呆,故鄉的夜是否也這般涼。回憶拉回到第一次來這裏的時候,大唐在西域設有兩個主要的軍政機構,一個是安西都護府,統轄安西四鎮,包括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另一個是北庭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北的地區,東起伊吾,西至鹹海, 北達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對內已經是自顧不暇,對外更是無力維持。吐蕃等族趁此機會多次入侵,在這樣的情形下,郭子儀向唐代宗奏議,派人巡撫河西、安西等地,並任命瓜、沙、甘、涼、肅等州官吏,以此捍衞西域疆土。而郭子儀推薦的人選正是他的親侄子郭昕。
於是在唐代宗永泰二年,郭昕以雲麾將軍、左武衞大將軍之職, 奉命前往安西都護府。此去就是經年,在到達目的地之後,河西和隴西地區被攻陷,面對吐蕃的步步緊逼,安西軍完全陷入困境,無法和朝廷取得聯繫,更別説是支援和供給了,在絕境之下,將士們只能靠自己給養。郭昕帶領將士們開荒種地,和當地的老百姓一起勞作,這才使得戍邊的糧餉基本得到保障。
郭昕並沒有放棄和中原唐朝的聯繫,終於在建中二年,郭昕派出的使臣才和朝廷取得聯繫,此時距他來到西域已過去了整整十五年。然而郭昕和他的將領沒有得到歸家的旨意得到的是來自唐德宗的一道嘉獎令,“二庭四鎮,統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 國朝以來,相奉率職。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 忠義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禮教, 皆侯伯守將交修共理之所致也。”
郭昕和一眾士兵升職了,但實際情況卻沒有好多少,這份來自大唐的榮耀多少有些空洞,西域的唐軍依舊艱苦卓絕,唐朝沒有給予一點物質上支援。
然而唐德宗對這些將士根本就毫不在意,建中四年,涇原兵變,唐德宗向吐蕃示好,稱願意割讓安西、北庭之地以換取吐蕃出兵援助。這明顯就是把郭昕給賣了,好在李泌極力反對。這些老兵為大唐守了二十幾年,一句苦也沒有喊過,若是知道自己一片赤誠卻換來這樣的結果,不知道得多寒心。
公元803年,吐蕃再次大規模進攻西域要塞,當時的重要城鎮西州被攻陷。西州的失陷,使得龜茲暴露在敵人面前,處境非常危險。而當時的龜茲,恰好是郭昕等部最後一處可以抵抗的城池。郭昕私下與回鶻合謀,利用計策大敗吐蕃軍隊。當時的郭昕已經七十多歲,他率領着手下數千的殘兵老將面對的可是正值壯年的十萬吐蕃大軍。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贏得這場戰役的,然而更為慘烈的還在後頭。
公元808年,最後一支安西守軍在孤立無援之下,被吐蕃大軍圍困在龜茲一處堡壘裏。在敵我巨大懸殊下,郭昕帶領的那羣老兵全部壯烈犧牲,這是他們最後的倔強。
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